【我們為什麼編譯這篇文章】

近年來,中國式的相親節目已然成為收視保證。但以往我們聽見的都是女性拜金式的發言,或是男性過於沙文主義的伴侶想像,因此對於這類型的節目並沒有好印象。

現在,《中國式相親》把婚配的大權回歸給父母。在節目中,他們掌握了發言權,得以依據自己對孩子的了解,加上孩子在玻璃房中利用電話的搧風點火,替他們決定伴侶。

這樣的運作模式是否象徵著自由戀愛的幻滅,父母之命的逆襲?或者,其實真如節目所說,是給了兩代人更多溝通的機會?

本文參酌了幾篇西方媒體的評論以及台灣媒體對於相親現象的討論,最後再加上編譯者自己觀看節目後的分析,希望給讀者一個較全面的認識。

何謂中國式相親?

在對節目進行分析前,我們有必要知道他的規則。

首先在結構上,節目分成男性家庭篇和女性家庭篇,也就是說,並不只是男性霸權式的男挑女或公婆挑媳婦,女性和他們的家庭成員也有機會來挑選男性。

其次,在五個家庭各自陳述完他們的理想型後,男性或女性當事人都會進到玻璃小房間,透過電視螢幕得知外頭的情況。小房間的開口朝向觀眾,因此當事人和嘉賓(亦即被相親者)無法有直接接觸,一切必須仰賴父母或家庭成員的對孩子喜好的了解,以及自己的偏好進行判斷。

當然,當事人並不是沒有發言權。他們如果心儀某位嘉賓,得以使用玻璃房內的電話和主持人與家庭成員通信,不論是宣揚自己的優點,或是對嘉賓提出疑問等。

從嘉賓進場到下一個階段前,只要家屬喜歡這位嘉賓就可以按鈴,而當事人也唯有藉著家屬的按鈴與否,決定自己是否有機會進入下一階段。如果該名嘉賓獲得過半數的三個家庭認可,接下來就進入「權力反轉環節」,也就是輪到該名嘉賓得以對這三個候選人進行提問與進一步了解。

在經過「金姐來幫忙」,也就是由現場觀眾的評比、嘉賓親友團(通常也是家庭成員)和主持人金星的分析之後,該名嘉賓得以做出最終決定,也就是節目所謂的「牽手成功」。

中國式相親:「巨嬰現象」或「反映現實」?

這樣絮絮叨叨交代了整個節目的設計,才能讓讀者們對於媒體的批評持保留態度。

在第一集的節目中,最引發爭議的是當女嘉賓林嘉莉站上舞台,手中還捧著自己煲的一碗湯。玻璃房中的男性們一片歡騰,直言「誰要選她誰有口福了」、「這會被照顧得特別好」。

在知道女嘉賓可以擔負家務後,其中一位家屬問到了她的年紀,這才知道她不但已經40 歲,甚至是個 11 歲小孩的媽。這時全場一片靜默,原本熱血沸騰的男性們全都安靜了下來。幾個家庭紛紛表示一切都是年紀問題。

眼看即將被淘汰,林嘉莉在台上強忍淚水的說:「其實我站在這邊,我覺得我不是為自己在相親。我覺得真的有很多很優秀(的女性),他們有經歷、有年齡,然後他們相信愛情。」

這時,其中一組唯有按鈴才會前進的座椅突然往前,座位上的父母一臉不敢置信。這是 23 歲趙浩然的父母,顯然是他們從未談過戀愛的兒子喜歡上了這個姐姐型的女性,用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意願。

由於節目本身的限制,嘉莉最後只得黯然離開現場。許多網友對於這樣的結局相當不滿,紛紛留言指責這些男性是不成熟的「巨嬰」,開出來的擇偶條件往往是「要能夠照顧我」這樣的「找媽心態」(但又很矛盾的不願意接受嘉莉這樣的女人),同時一切都還要靠爸媽來替他們做決定。

也有人評論,認為整個節目裡都充斥著性別不平等、是「家長制價值觀的復興」,或是父母對於子女擇偶眼光的不信任等等。但也有一些正面評價,認為節目很真實的反映了尋找伴侶的真實情況,說:「這總比談了一段時間戀愛之後,發現你和對方的父母處不好分手強。」

為什麼相親?

說到底,為什麼相親這種傳統習俗在自由戀愛的現代並未完全滅絕呢?

由於現在已經不是過去指腹為婚或媒妁之言當道的年代,所以最可能的情況是自己找不到對象,而焦急的父母忍不住插手。或者,因為找到的對象都不和父母的意,所以不論出於賭氣或是便宜行事,把決定權交給父母。

對於這兩種情況,前者我們應該問的是「為什麼會找不到對象?」而後者,我們應該問「為什麼父母對子女交往的對象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為什麼找不到對象?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回答。

首先是數據方面。對尋找婚配的單身男性而言,由於中國實施一胎化政策多年,加上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根據 2016 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中國的男性遠比女性多出 3359 萬人。這樣失衡的性別比就造成了迫切尋找伴侶的「單身狗危機」。

至於單身女性,可能就要從女權的開放來分析。這群女性在西風東漸時被鼓勵勇敢追夢,也在學業或事業上有相當卓越的表現。但到了適婚年齡,在中國這樣相對傳統的家庭觀中格格不入。男方家長擔心女孩子成就過高會搶走兒子的表現,對女性當事人來說,可能也不願屈就成就比自己差的男人,或可能她們甚至不願走入婚姻,也是被觀念較傳統的父母逼著的。

父母之命為何還這麼重要?

那為什麼父母還有這麼大的權力,得以對兒女的婚事指指點點?

也許最現實的原因並不是「媽寶」或「巨嬰現象」,而是因為父母仍負擔子女婚事大部分的開銷。正是這樣的金主身分,使他們儼然成為「股東」,得以在子女這間「公司」的種種決策中佔有一席之地。同時,也因為父母在子女婚後往往還要負責帶孫子等和下一代有關的責任,也使他們有更多發言權。

若不那麼物化的來看待中國的親子關係,我們可以說,談戀愛和步入禮堂兩者有根本的差異:前者可以只是兩個人的私事,而後者則關係到兩個家庭。
不管是養育孩子所關係到的家族命脈問題,或是伴侶雙方所要擔負的責任,在婚姻中都比在戀愛中要重大的多。

個人意見:螢光幕後的才是人生

《中國式相親》的確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節目,其爭議性在於它把這些有關擇偶與婚姻的爭議帶上檯面。不論是父母之命對於子女婚配的影響,或是中國乃至於各國男女對於物質的基本需求或心理的不安全感,它們都赤裸裸的在舞台上展現。

但我們也不能忘記,這只是一個節目。

這句話並不是要強調造假的可能性,而是要提醒讀者,不論是林嘉莉在幾個家庭的圍攻下潸然淚下,或是趙浩然如何替自己心儀的對象辯駁,用法國哲學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話來說,這都是一個「景觀社會」(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唯有螢光幕後的才是人生

重要的不是到底有幾對戀人在節目上牽手成功,而是他們能否在現實生活中互相扶持。重要的也不是林嘉莉在舞台上流淚的神情(儘管那樣被圍觀的姿態確實令人既傷心又憤怒),而是她在走下舞台,重新回到自己單親母親的身分時,是否有人因為這個節目而注意到了這個女人,而決定和她攜手偕老。

最後,但也最重要的:那些沒有成功在節目上配對成功的年輕男女和他們的父母,是否因為這個節目而認知到彼此對於婚姻對象的想像存在差異,並且願意坐下來彼此溝通?對於像我這樣一個閱聽者,這比一切更有意義。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首圖來源:Youtube截圖

參考資料:

1. Bachelorettes Vie for Parental Approval on New Dating Show
2. Chinese Dating Show Puts Veto Power in Parents’ Hands
3. From reality to TV show, Chinese parents exert pressure on their children’s love lives
4. 陸相親節目邀父母選媳 觀念傳統引批評
5. 中國「單身狗」危機 剩男太多討不到老婆

延伸閱讀:

所有婚姻制度都是歷史偶然:照 50 年前的「傳統家庭價值」,自由結婚就是跟禽獸沒兩樣
中國讓人驚呆的新經濟:為了結婚,交 38 萬年費參加網路交友也願意
她們不是買來的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