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來來來,各位同學又要上課囉!根據定義,移民和殖民的差別在於「認同」,而非和平與否。移民雖然懷念故鄉但認同自己是「移居的這塊土地的住民」,而殖民殖民雖然長時間生活在移居地,但心中仍然對祖國念念不忘。那麼一些「華國人」、「9.2 」總是心懷祖國、賤斥台灣是鬼島,你覺得是移民還是殖民呢?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提姆の博物學會社
離開故土,踏上漫漫長途抵達遙遠的異鄉彼方,建立根據地及居住點後,在異地長時間的生活繁衍,移民與殖民乍看之下類似,究竟本質有何差別呢?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先來聊聊遊戲。

BagoGames, CC Licensed
你有玩《Minecraft》《文明帝國》或《大航海時代》嗎?這幾款遊戲看似不太相干,其實都有個共同點——拓荒。
玩家必須在未開發的土地上,建立根據地居住點,然而進行一連串的冒險、開墾,最終達成霸業。有的時候,你必須離開你熟悉的故土,經過長時間的旅程之後,才能抵達異鄉。此地可能杳無人煙,當然也有可能早有原住民居住,此時就會產生一個問題——你是「移民」還是「殖民」呢?
有些同學可能會說:當然是看有沒有使用武力呀!移民就是和平的居住到當地,殖民就是武力征服當地。
當然這麼說不失是一個觀點,不過並無法解釋許多事實,包含——是否有「和平」的殖民,或是「看似和平」的殖民。
要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讓我們來做的簡單的區分。
移民與殖民最大的差別,在於「認同」。移民雖然會懷念故鄉,但是認同的是「移居地」;殖民雖然長時間生活在移居地,甚至繁衍數代但其內心深處的認同還是在原本的「故土」
大航海時代期間,歐洲各國多有「移民」、「殖民」,其中北美地區一開始是為英國、法國「殖民」。因為這些歐洲人到了當地建立據點後,並非自詡為美洲人,打從心底還是認同自身母國的。並且在當地所獲得掠奪的資源,如礦產、毛皮等,多還是便宜運輸回母國,非以正常合理的價格進行貿易。
但在後來有所轉變,包含英國清教徒、愛爾蘭人、日耳曼人等,他們到了北美當地之後,就是建立永久居住的根據地,並非朝思暮想有一天能「回歸祖國」。此時我們就會說這些人是「移民」而非「殖民」。
最常舉的例子就是:
美國在二戰期間歐洲戰場的最高統帥-艾森豪將軍,他們家族是德國移民的後代,但他在戰場上卻與「祖國」同胞相殺,且還戰勝了。這是因為艾森豪雖然祖先是德國人,但他的「認同」是在地的,認為自己是「美國人」,因此即便在要對自己的「同胞」兵戎相見,他也毫不猶豫。(或著艾森豪根本不覺得德國是自己祖國或同胞)

1622年印第安人大屠殺。(由Matthäus Merian the Elder ,公有領域)
當然同學們可能會有疑問:對美洲原住民來說,北美難道這不是殖民嗎?是的,這的確不是殖民,但是是「強勢移民」或「征服」,移民跟殖民的差別並非以暴力或和平與否做區分。
再講一次:是「認同」上的差異。
北美地區的歐洲人,雖然武器迫害當地的原住民,包含侵占土地、種族屠殺、語言文化洗腦等,但其認同的是養育他的北美土地,而非可能從未踏足過的歐洲。因此這本質上還是移民——只是是暴力強勢的移民,或是征服。
但在中南美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兩國,本質上就是殖民無誤。葡西將大批的黃金、白銀、香料、熱帶產物運回母國,建設當地只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直到「墨西哥帝國」「巴西帝國」等在地化的帝國成立後,才逐漸擺脫殖民的本質。
回到台灣身上。
十七世紀時,荷蘭與西班牙分別占領台灣島南部北部,來台灣的荷蘭人西班牙人,是以掠奪台灣島上資源為主,並非想建立永久居住的根據地,甚至認同該地,因此我們稱之為「殖民」絕對沒有問題。
而在鄭成功時期,鄭氏政權雖然開墾台灣土地,並進行一連串的「漢化」教育,包含辦學校等,但其內心還是無時無刻想要「反清復明」,所以鄭氏政權在本質上絕對是「殖民」。
而大清國的案例就比較有意思。
民間的河洛人、客家人抵達台灣島上後雖然會有「祭祖」、「懷鄉」,並與原住民爭戰然而其認同的卻是台灣本土,並不會整天想回到故鄉。因此大清國的河洛人、客家人雖然如同北美那樣,對當地的原住民進行迫害、侵占,甚至洗腦教育,但本質上來說,還是屬於「移民」,或是「強勢移民」。
若從大清國官方的角度來看,分成前期跟後期。前期基本上根本沒有在乎台灣島,所以沒有什麼移民殖民。但後期建設台灣,多是為了防禦本土東南沿海地區,或是販售台灣島上特有的產物,以賺取稅收利潤。這種以「母國」而非「在地」的思維,「殖民」無誤。

日治時期的台中新盛橋。(由 authors unknown,公有領域)
較有爭議的日本時代,跟大清國也類似。日本民間許多人是以永久居住在台灣為目的稱這些人為「移民」是不為過的。但日本官方雖然在正式國際條約上取得台澎主權,因此絕非是「占領地」,而是堂堂正正的「領土」。不過在經濟上、政治上來看,也是「殖民」無誤。
雖說日本人在台具有一定的在地化,包含官員警察會學習台語、調查台灣風俗民情,並且在義務教育之中,教導台灣人認識這塊土地,許多的物資如米、糖還是以運輸回「內地」為主,政治和高等教育亦是以日本本土為優先。
時至今日,中華民國時代,許多「華國人」雖生長於台灣島、吃台灣米、喝台灣水,甚至領台灣人辛辛苦苦賺錢繳稅而來的「退休金」「18%」,但其心中無時無刻都想著「祖國」,覺得台灣是「鬼島」。
在教育上,國立編譯館時期打壓台灣本土意識。國高中各三年教育中,中國史地就高達 2.5 年,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見「尊華賤台」的言論,包含「台語就是俗」「說台語的都是壞人」,而講「國語」就是高雅、尊爵、不凡。
同學們,你說這是「移民」還是「殖民」呢?
——版主 提姆 筆
(本文經原作者 提姆の博物學會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第四百一十三課,移民與殖民有何差別呢?〉。)
延伸閱讀:
兩岸同屬中華文化?台灣漢文化發展時,「中國」根本還沒建國
國民黨沒來,台灣早已是獨立國家──70 年前這份蔣介石手稿揭露國民黨不敢說的歷史
【華獨與台獨立場之爭】寧願「中華民國」而不要台灣,害怕台獨的人到底是在怕什麼?
只要中華民國還宣稱擁有臺灣,中共就有權繼承本島——15 個你應該懂的臺灣主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