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我們常常感慨台灣年輕人才外流,也責怪年輕人「崇洋媚外」,但這個社會到底憑什麼責怪年輕人不是逃離台灣,就是安於小確幸?作者自醫學院畢業後,放棄台灣的醫療環境投奔美國,就是因為這裡有著世界蜂擁而至的人才競爭,更有著「努力就有收穫」的可能性——那台灣呢?我們要拿什麼叫年輕人努力,反正努力又感覺沒什麼用,依舊低薪困難重重。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Y.C.Hung

「你當初為什麼想來/決定來美國?」

同為身在海外的台灣人,自我介紹完名字與在美國做什麼後,我們總會開始聊起這些。

隨著來美國越來越久,認識的人越來越多,聽了越來越多離鄉背井到美國打拼的理由,我逐漸發現這些故事大多大同小異。或者說,跟非美國土生土長卻居住在這裡的朋友們聊天,總會發現一些相似的原因與理由。

「我覺得美國的環境比較好,畢業後就想辦法留下來了。」

「我覺得這裡對我未來職業發展比較好,所以我就來了。」

「我的國家狀況很糟,這裡至少是個講究人權、平等與自由的地方,在這裡我才可以得到我想要的生活。」

然而,在這裡的每一個人,不見得都能達成上述的夢想,卻仍背負著家鄉人們的期待和欽羨的眼光──朋友有次幽幽地提起在他家鄉的人如何看待他,他說:「你知道在我的國家大家怎麼看待在美國的人嗎?他們認為美國是天堂,但你知道,就算你來美國,你可能一輩子都賺不到什麼錢,何況這是一個沒什麼福利的國家。

朋友隨手一指我們開車剛經過的,一排破敗的房子:「你知道,有多少人,來了美國其實是住在這樣的房子裡嗎?但我家鄉的人,他們根本不在乎也不知道,更不願相信怎麼會有人來了美國還是住在這樣的房子裡。在他們的想像裡,所有來美國的人都會住在有著綠油油草坪、寬敞的大房子裡,從此開始賺錢,所有的事情努力過後就會有所回報。」

「我來美國前也是這樣,但我現在知道,有些人,就算來了美國,他們一輩子都只會住在那樣的房子裡。」

我在這些對話裡,逐漸發現不論現實是如何,「美國夢」依舊存在許多人心中,未曾褪去。

何謂美國夢?

美國夢最核心的價值是──不論它是否對或錯──整個美國幾乎從上到下,包括相繼湧入的移民、學生、求職者,都多少相信這是一個「有努力就有收穫」的國度。

這個極度強調市場經濟,不喜歡政府干預太多的國度,用這樣的「美國夢」支撐整個國家的人民不斷想要努力向上的動力,這個訊息──再次強調不論是真是假──長年來也一直擴散到全世界。

全世界的「美國夢」,強大到讓無數抱著憧憬的移民,願意離鄉背井來到這個可能對他們而言完全陌生的國度,他們甘願冒險、甘願拋下一切安穩生活的可能性,就只為一個「更好生活的可能」。

儘管這「更好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發生。但因為永遠有著真實的成功案例,所有人仍然願意相信「自己會是那幸運的其中之一」。

美國夢,讓移民者願意把眼淚往肚裡吞

在這些赴美的日子裡,雖然我極不願意承認,但我逐漸發現,自己的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帶著「美國夢」來到這個國度的。

我離開台灣的時候,其實對台灣有一點失望。

身為一個醫學系的畢業生,我看不到我的未來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除了留在大醫院或自己開診所外的其他可能性。因為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我在醫學系畢業前曾感到極度的茫然:我的學歷在台灣的教育體系裡,被視為是「漂亮的」、甚至已經是「菁英」。因此,離開台灣前,很多人在聽到我對自己未來感到茫然的時候,不解地對我告誡:「妳不應該不知足,安穩地走著被預設好的路就好。」

然而,如果我發現了自己其實不喜歡大部分台灣醫學系畢業生的職涯選項:去當醫生。我想追求更大的舞台、更多的可能性,那我對未來,該怎麼樣繼續努力下去?

我在台灣是孤獨的,周遭沒有多少人像我這樣,強烈地想要追求其他的可能性,也沒有太多人想要離開體制。然而當我來了美國,卻發現身邊有越來越多這樣的例子:

「在台灣學音樂畢業後,大部分的人就只是去當老師或是嫁個好人家,可是我就不想要人生只是這樣,我還想嘗試看看我的人生還有什麼可能性……」我在波士頓的好朋友這樣對我說。

我們都離開了台灣,來到了另一個陌生的國度,那個背後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過了好久,當我去細細思考,我才發現我們這些被形容為「有勇氣」離開家鄉的人(也有人會說是出走或甚至背叛),或多或少都帶著「美國夢」:我們相信到了其他國度,「比較有機會」得到我們想要的(儘管可能仍是模糊的)未來。

即使沒有身分,一直需要煩惱簽證、即使生活花費如此高,生活壓力這麼大、即使語言文化障礙多,冬日天氣又這麼寒冷到讓我每天都想罵髒話──這些在原生國度可能都不會擁有的不適,我們卻一次又一次把苦和眼淚往肚裡吞。

這些咬牙吞眼淚的忍耐,說穿了,不都是被一個個來美國打拼的人,心中的「美國夢」所支撐的嗎?一個告訴你只要努力,就有機會能達成任何目標的夢。

美國夢,讓全球菁英前仆後繼,追求更好的自己

「這裡聚集了超級厲害的人們,你知道我的同學裡,有人才不到二十歲,就已經拿到葛萊美獎了嗎?他們的能力,我大概要至少不眠不休的練個三年才能夠跟上他們吧。」朋友有天晚上練琴後沮喪地對我說。

我說,我懂:「這裡有太多厲害的人,有時候真的會覺得很沮喪自己怎麼這麼笨這麼懶。這些人已經這麼厲害了,可是他們卻還這麼努力,你就會想,你過去幾年到底在幹嘛?這些厲害的人,在我過去幾年打混摸魚的時候一定也是這麼努力的,所以他們才會這麼厲害吧?」

「但你不覺得這才是來美國過癮的地方嗎?如果你永遠都沒有遇到比你厲害的人,你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不會有不斷想要努力向上的動力……」我轉頭問朋友。

「對阿,我知道,其實這就是我當初為什麼選擇來美國的原因。」年紀輕輕就來美國念書的他似乎有些釋懷。

我頓時發現,對於國際學生而言,美國用最好的大學招攬了世界的人才,而這些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在這裡互相學習、互相較勁、互相逼著對方成長。

而畢業後,這些頂尖人才為數不少會選擇繼續留在美國,因為心中早已經潛移默化了「美國夢」──相信這個國家絕對可以帶給他們更好的生活。於是,好的人才/師資,再招攬到下一批好的學生,如此循環。

此刻,對於美國本身而言,「美國夢」已成為一個「自證預言」,它本身到底是真是假,似乎根本已不重要。

美國夢,是一個「給得起」的保證

當然,除了頂尖人才相互較勁、高速成長帶來的挑戰與成就感之外,對於各行業「頂尖中的頂尖」,美國的產業和大環境「給得起」相應的舞台和收入,更是維持美國夢不墜的重要一環。

我對於其他領域不夠熟悉,因此僅就個人的經驗在此舉例:

跟我一起工作過的哈佛住院醫師們,我總是驚訝於他們為什麼彷彿有著無限的動力,拚了命地投身工作或研究?這些年不論我遇到多少個教授、前輩或同輩,幾乎每個人都是同樣的模樣。

已經在哈佛教學醫院──這個世界最頂尖的醫院──工作的他們,到底為什麼,還是要拚了命的讓自己更好、更強、更專業?「不是人都在哈佛了嗎,到底還要努力什麼?」這個疑問在我心裡,已經埋藏了好幾年。

直到最近,我才逐漸發現這大概也是美國夢的一環。

首先,他們的世界觀裡是如此根深蒂固地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穫」,所以即使在哈佛,你永遠都可以再找到要繼續向上的動力。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醫療產業環境,是一個你努力,就給得起你收穫的環境──想要賺錢?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永遠有無數的技轉、創業機會或超高薪職缺等著你;想要研究?全球最頂尖的學術機構、頭腦和資源集中於此;想要貢獻所長、服務世界?全球知名的 NPO、NGO 組織總部、各種改善全球各國醫療、公衛體系的專案不斷在進行。

如果你永遠拿得到更多,而這個環境就是可以給的起你這麼多,那為什麼不拚了命努力呢?

台灣的小確幸──我們是否急需重現「台灣夢」?

每當我回頭看著我的家鄉,對比我如今在美國看到的「美國夢」,我總會想,「不再有夢」,是否正是目前許多台灣年輕人,安於「小確幸」的最大原因?

這背後有兩層涵義:

其一,是年輕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努力。
其二,是努力了又怎麼樣?這個社會,給得起相當於他們努力的收穫嗎?

對於許多我的同輩年輕人、好友而言,在台灣,其實正如他們所言:「我省吃儉用努力存了一輩子錢又怎麼樣?我很可能只買得起台北的一間廁所。」「我再努力打工又怎麼樣?我一個月也只有 22 K。」

如今台灣年輕人普遍的低薪,甚至早就不用跟美國比:「看看別的國家,我去澳洲打工也是打工,省點錢過一下苦日子,可能可以年薪百萬,或至少存個我在台灣絕對存不到的錢。」

在看透這些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出走──畢竟我們的社會,在年輕人應該要對未來最有衝勁的時刻,卻先扼殺了他們想要努力、願意努力的動力。

也體驗過看不到未來滋味的我,更完全可以明白小確幸為何存在──既然看不到未來,何須努力?就活在當下就好啦!

然而,當我離開這麼讓我看不到未來的環境,來到美國後,看到這個國度的人們是如何瘋狂的努力,我不禁開始憂心這個失去「台灣夢」的一代,也失去了讓自己更好、不斷努力向上、不斷創造人生可能性的動力:當世界的另一端、甚至就在鄰近的國度,轉輪正不斷高速地轉動,我們的停滯,是否會影響我們的國際競爭力?

如果會,那麼我們該怎麼創造一個讓年輕一代「有夢」的社會?怎麼創造一個讓人相信有努力就有收穫,也給得起相應報酬的「台灣夢」?

「大人」們,除了責怪,你們如何讓台灣年輕人重新相信,留在台灣就是最好的選擇?

有人說,美國之所以即使如今貧富差距如此之大,社會中同樣充斥著種種不公不義和問題,卻還可以維持一定的穩定度、也還能維持全球的競爭優勢,正是因為「美國夢」的存在:這個美國夢,讓你即使可能是社會中最低階層的人,也願意努力向上。

反觀台灣,從治安、社會福利、到物價波動,整體而言並不差,甚至可說是一個「安穩」的國家。然而,這個我們賴以為生的小島,如今卻似乎太過「安穩」到年輕人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感受不到「更好的機會」,更無法擁有「拼命的動力」。

在台灣,領導人總是喊著要「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口號之餘,不論藍綠的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到企業老闆、社會領袖,甚至平凡如你我,是否該開始認真想想,整個社會該如何讓失去「台灣夢」的年輕一代,重新相信待在台灣,不需要出國,一樣努力就會有收穫,因而願意留在台灣拚了命的努力?甚至台灣該如何吸引更多海外的優秀人才,讓他們也相信台灣是個「值得做夢的地方」,因而前仆後繼的來台灣將才能貢獻給這塊土地?

舉例來說,我們該怎麼解決台灣工時長卻起薪低的困境?台灣的老闆不是沒有錢,台灣站得上國際的品牌,一直以來也不見他們能夠像新加坡、上海大規模的吸引國際人才來台灣工作,是台灣的老闆拿不出夠高的國際級薪水,還是台灣的職場給不起國際環境?又,台灣職場上的「資深前輩」們是否可以真正的放下身段,讓想法與能力超過年資的重要性,使年輕人能真正在職場發揮創意?

我至今仍沒有答案,但我相信有一個方向,是可以、也必須馬上開始進行的──

政府官員、企業老闆們:你們真的有心解決台灣一直以來讓年輕人甘於「小確幸」的問題嗎?如果真的要解決問題,真的想「提升國際競爭力」,真的想要讓年輕人們再度擁有拼命向上的動能,那麼台灣的年輕人們需要你們拿出誠意、拿出手上的資源、拿出真實的案例,讓台灣年輕人能真正心服,在人生可以創造「前程似錦」的階段裡,留在台灣、留在你的企業打拼,會是正確的選擇──因為留在台灣也有機會如同在國外般得到一樣的待遇、一樣可以發揮的國際舞台,因此也能創造未來的「無限可能」。

如果你們無法證明、無法拿出這些未來供年輕人們想像,那麼,「大人」們,你們又有什麼資格可以批評台灣年輕人的「出走」,或台灣年輕人的「小確幸」?

關聯閱讀

美國夢依然存在,只要你片刻不鬆懈、永遠不放棄
在台外國人都是「魯蛇」?還是我們留不住「溫拿」?──歐洲朋友來台求職真實故事
【美國大選】「覺醒鄉民」的逆襲,與「美國夢」的矯情
川普的穆斯林禁令──如果我們保持沉默,是否淪為冷看新納粹主義的興起?
被媒體與世界遺忘的安哥拉──現代羅賓漢Dr. Foster的行醫故事

延伸閱讀

「中國學生好積極,台灣只顧小確幸?」別再相信長輩們這句鬼話
解剖你我迷戀的「小確幸」:這只是台灣社會傷疤的濃妝豔抹
甜美的台灣人還只要小確幸嗎?我們和世界差距已太大,就快追不上了
致文化部長鄭麗君的一封信:別再等人才成為「台灣之光」後,才想到要培養他們
人才外流進行式 2》為何大學培養的優秀人才都搶著逃離台灣?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大人」們,你有什麼資格批評小確幸?──從「再假都有人信」的美國夢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