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編譯這篇文章】

從爭議已久的大巨蛋到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這些大型建物常都蓋了一半,就放任鷹架暴露在風吹雨打中。或許你已經習慣時不時聽聞工程延宕的消息,但這位曾策畫過建築雙年展、美國知名建築策展人Aaron Betsky 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

台灣,是否該向「大建物時代」告別了?本文以 Aaron Betsky 所寫的文章和其他探討巨大摩天樓的編譯綜合,希望讓你思考,小小島國,真的需要蓋這麼多不知所以的巨物嗎?(責任編輯:黃靖軒)

圖片來源:黃靖軒

台灣的大建築時代似乎結束了。

在超過十年的時間裡,這個小小的島國上承載了大大小小由來自世界各地有名氣有想法的建築師所設計的摩天大廈。然而人口的增加與開發讓可用空間減少,摩天大樓是個增加住宅及辦公室的好方法。

但有趣的是摩天大下裡充滿熱空氣,且對於空間內的有效運用並不能達到極致,只是天線所畫出的虛榮,例如位於杜拜的世界最高樓哈里發塔(Burj Khalifa)就有近三成是閒置空間。

不斷的重建成了迷迷宮般的災難

而如今的營建業裡,原該完成的項目總是不斷將完工日延期,而舊的未完新建再起,甚至許多的大建築也無法改變被重建的命運。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館更是陷在這迷宮般的結構災難裡,壯觀的收藏和數量龐大的旅客們都在這,對於參觀動線的不明,更是一大考驗。

而前一個例子則是桃園國際機場的第三航廈競圖則是由英國設計師羅傑斯(Richard Rogers)及其公司羅傑斯史達克哈伯建築事務所(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所組成的團隊拿下。

這項投資案由機場執行,航空公司支付,計畫目前正在進行中。但回歸到建築的設計本願,第一航廈的改建則是由日本建築師團紀彥的團隊負責,其與環境共生之概念,不僅只是美麗的擴張,更讓螢光色的走廊覆蓋了過去的平庸。而此『航空城』的開發似乎還需要一條第三道路來環繞這幾座機場,但問題是,這計畫案並沒有個明確地寫下設計的規模。

停工的建築,是城市裡的黑洞

在這同時台北正有兩項公共建設停建中,鋼骨伴著鷹架暴露在風雨中。其中一個建設就是台北巨蛋案,由博普樂思建築公司(Populous)所設計,可容納可容納4萬個位子的巨大體育場館,起意原將購物及公寓設計融入但兩年後卻因為建築不符合規定而被要求停工。

自此這項建案成了與市長柯文哲先生中的政治拉鋸戰,但無論真相為何,他仍座落在那成了這繁華城市中的一塊瘡疤。

另一項建築是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由大都會建築事務所(the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所設計,在去年底承包商聲請破產後便停工了, 因為這項建案已超出預算,但建商卻抱怨此建案的南出已超出他們的技術水準,如巨大的地球漂浮在中間,而一旁延伸的是兩個表演廳並且在中央共用一個後台。

對於停工,柯市長也承諾會盡快復工,若未能如期完工的話將會懲處官員。但先無論建築本身與法律的規定,造就此無限追加預算卻還是導致這結果的,是這城市過去以來人人所知卻不言的黑暗面。

建築有其代價

其實在台灣的台中地區去年再度啟重新開幕的台中國家歌劇院,由日本建築師伊藤豐雄(Toyo Ito)設計,比起原定開幕日期延宕了三年才啟用,也飽受預算超支所苦,雖然內部的空間極具設計美感,可是一分錢一分貨,布滿管線的天花滿明顯的沒有明顯原先的規劃。

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台灣高鐵,自台北起連接了南台灣的港都高雄,在2007年啟用,他快速、有效率價錢也還在可負擔範圍,且列車(自日本進口)到車站,明顯都是被建築師設計過的,尤其各個獨立的高鐵站皆是富有現代感的建築。

社會住宅是下一步轉捩點

然而每個由建築師孕育而生的設計,在成為實體建築前除了是時間與金錢的角力戰以外,更要考量當地的環境與氣候。除了這些公共建築外,新政府也表示未來將更重視社會住宅,而非投注大把經費在形象建築和公共建設上,對於欲成家,想要有個安身處的青年們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但以過去國宅的質量而鑑,未來更要好好的監督其施工品質。

資料來源:

Is Taiwan’s Era of Big Building Projects Over?
大巨蛋案有解 柯文哲強調公開透明:保證不刁難遠雄
Vanity height: how much space in skyscrapers is unoccupiable?

延伸閱讀:

柯文哲緊盯郝市長爛攤子,終於可以跟「大小爛蛋」說掰掰!大巨蛋、北藝中心預計明年完工
羅東轉運站規劃 18 億 BOT 蓋 13 樓百貨,在地人怒吼抵制:只是變下一個大巨蛋
一個被台灣忽略卻全世界搶手的高薪職業——若有他們,桃機捷運和大巨蛋就不會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