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在漢末三國時,有這樣一個特殊的職業,他們在當時被人稱為術士、或方士。他們可以說是道士的前身,但在信仰主旨上又不完全統一,他們身懷各種技藝,能占卜、治病甚至化為魔怪,馬上來看看他們跟曹操、劉備、孫權有著什麼樣的精采故事。(責任編輯:蔡沛宇)

在漢末三國時,有這樣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他們在當時被人稱為術士、或方士。他們可以說是道士的前身,但在信仰主旨上又不完全統一,他們身懷各種技藝,大概分類如同葛洪所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葛洪《抱樸子·內篇》)

史學家呂思勉在《三國史話》中分析「黃巾」時提出宗教的三種形態,很有意思。

須知宗教是有這三種:一種是在小百姓面上做工夫,而想煽動了他們,以圖大事的,如近代洪秀全所創的上帝教便是。

一種亦是在小百姓面上做工夫,確有些勸人為善的意思的。如波斯的摩尼教,在唐朝時候曾經輸入中國。後來被唐武宗禁止了,然而到宋朝時候,人民仍有信奉他的。其教徒都不吃肉,而且還要互相救濟,所以多有致富的,能維持一部分人的信仰。

還有一種,則是專和上、中流社會中人交接的。如在距今十余年以前,風行一時的同善社就是。

呂思勉雖說第三種「專和上、中流社會中人交接的」宗教(人士)只不過「可鄙,並不會有什麽大害」,那也是民國時期的事,在新中國建國之初,人民政府對同善社、一貫道這些宗教組織都是給予取締、打擊了的。

時至今日,也有不少活躍於政教名流之間的「神人」現世,抑或是以「大師」、「教主」等名頭粉墨登場,一時風光無限。在他們紛紛遁世或者「仙逝」的時候,盤點一下三國時代他們的「祖師爺」。本文談一談三國開創者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人有過交集的「神人」們。

先說劉備。

東漢時,益州廣漢郡新都縣有楊厚,世傳圖讖學,善於占卜。

桓帝時,楊厚門生中有董扶(字茂安,廣漢郡綿竹縣人)、任安(字定祖,廣漢郡綿竹縣人)、周舒(巴西郡閬中縣人)三人最有名氣,至靈帝時,其中董扶被大將軍何進征入朝廷為侍中。

中平五年(188年),太常劉焉向皇帝劉宏提議重置州牧,以便於平定地方叛亂。董扶趁機在私下告訴劉焉說「益州分野有天子氣」,所以劉焉向皇帝求得益州牧,董扶也趁機求得蜀郡屬國都尉一職,兩人一同前往益州。

劉焉到任益州一年後,董扶也稱病離職回家,不久後在家去世。

任安和周舒則一直隱居在家,直至逝世。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得益州後,征辟了周群(周舒之子,字仲直)為儒林校尉、張裕(字南和,益州蜀郡人)為益州後部司馬,他們都會占卜,甚至當時人說張裕比周群更有天分。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欲奪取漢中,便先請周群占卜得失,周群推算之後說:

這次出兵,主公您可得到漢中之地,但卻得不到漢中百姓。而且在爭戰時如果派出偏軍,必然會失敗,主公請謹慎行事。

同時,張裕卻勸劉備不可以去爭漢中,說去了一定會失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攻取漢中,戰役中黃忠斬殺曹軍大將夏侯淵,立下奇功

結果是周群說的都中了:劉備果然是得到了漢中之地,曹操則把漢中百姓都遷走了;而且劉備先派出去爭奪武都郡的吳蘭、雷銅都戰敗身死。(《三國志·周群傳》:「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

張裕與劉備關系不算太好。當初(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入蜀時,張裕隨劉璋會見劉備,劉備拿張裕的胡須開玩笑,結果被張裕反唇相譏,沒占到便宜。

事情經過大概是這樣的:張裕的胡須比較多,劉備就說:「我老家涿縣,有很多姓毛的人家,東南西北都有毛姓人家,涿縣縣令就曾說過‘很多毛姓人家繞著涿縣居住啊!’」

劉備原話是「諸毛繞涿居乎」,在這裏,「涿」的指代釋義並不明確,前輩語言學家也未統一意見,不管怎麽解讀,釋義方向肯定是說人體某不可描述的器官。

劉備是嘲諷張裕的胡須多,就像「很多毛繞著不可描述的器官」。

張裕機智過人,也不甘示弱說道:

以前有個上黨郡潞縣縣長,後來升官為涿縣縣令(小縣為縣長,大縣為縣令),他離職回家尚未赴任,寫信給他人時卻不知道應該署名潞縣長還是涿縣令,於是幹脆署名成‘潞涿君’了。

因為劉備沒有胡須,張裕的意思就是說你劉備沒胡須,是個露(潞)出不可描述的器官的人。劉備當時很生氣,但也只能忍下了。(《三國志·周群傳》:「先主無須,故裕以此及之。」)

劉備從漢中班師後,又聽有人匯報,說張裕私下說:

在庚子年(自此年往後的第一個庚子年是220年),天下會改朝換代,屆時劉家天下將不覆存在了!主公雖然得到益州,但是九年之後(214+9=223),在寅卯年間(壬寅、癸卯之間,即222-223年間)又會失去益州。

於是,劉備對張裕的不滿終於爆發,以張裕「妖言惑眾」,加上「對漢中之戰的預言不準」為由,將其逮捕入獄。

為此,諸葛亮替張裕向劉備求情,劉備則回答說:「方蘭生門,不得不鋤」,於是,張裕被斬首示眾。

當然我們都知道,張裕最後的預言果然應驗了:漢獻帝劉協禪讓與曹丕,劉備於寅卯年間逝世。而占卜準確的周群,劉備舉薦其為茂才,得到重用。

據葛洪《神仙傳》記載,說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欲伐吳替關羽覆仇,在出兵之前,派人去找來蜀地仙人李意其,詢問吉兇。李意其不正面回答,只求紙筆,他在數十張紙上畫了兵馬器仗,然後又一張一張撕碎,末了又畫了一個大人物像,挖了個土坑埋了,隨後徑直離去。

劉備非常不高興,但是仍然執意出征,之後,果然大敗而回。章武三年(223年),劉備在白帝城逝世,這時眾人都說李意其畫大人物而埋的寓意是劉備逝世之事,《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原文如下:

其實這個故事在後人看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預言術技巧。

我在這裏可以先講一個民間故事。說有三個秀才趕考,他們在途中拜訪了一個善於算命的和尚,問三人中有幾人能中榜?和尚不做聲,只伸出一根手指。後來的故事就不用說了,反正最終這三個秀才都認為和尚確實很「靈驗」。

這其中玄機就是:只要一個人中榜,和尚的意思就可以解讀成「一個人中榜」;

若是兩個人中榜,和尚的意思就可以解讀成「一個人未中榜」;

若是三個人中榜,和尚的意思就可以解讀成「三個人一同中榜」;

若是三個人均未中榜,和尚的意思就可以解讀成「三個人一同未中榜」;

所以說,這「一根手指」可以解讀出不同結果,這就是附會的方法。李意其的撕紙、埋紙表演也是同理。

劉備傾國之力興兵伐吳,孫權派出的吳國軍隊必然也要竭力抵抗,雙方一場惡戰下來,必然軍士死傷無數,李意其的撕紙表演,根本就是順理成章的解讀。

至於埋紙表演,李意其也沒指明這畫的「大人物」是誰,只不過劉備兵敗後一年身故,後人就附會成劉備了。假若劉備擊敗了吳國軍隊,斬殺陸遜、甚至孫權,可以想象,後人又會把這「大人物」附會成陸遜、孫權罷了。

最後簡單統計一下蜀漢帝國會圖讖學的人物。

前文提到的周群死後,其子周巨子承父業。

任安雖然終生未出仕,但他有兩個門生比較出名。一個是杜微(字國輔,梓潼郡涪縣人),他拒絕劉備的拉攏,劉備死後,才接受諸葛亮的邀請入朝為官,最終求了個諫議大夫的閑職頤養天年;另一個是杜瓊(字伯瑜,蜀郡成都縣人),他成為劉備的議曹從事,但沒有為劉備占卜的記載。

還有巴西郡的譙岍,學識淵博,也精通圖緯,他的兒子譙周也繼承了他的學問。

我們再來看曹操。

曹操在早年的亂世爭戰中,主要是問計於荀彧、荀攸、郭嘉這些謀士,曹操是不會找人占卜吉兇的。曹操對神仙、變化、預言的興趣不大,倒是十分喜歡研究養生,《博物志》上說曹操「好養性法,亦解方藥。」

曹丕在《典論》中提到:潁川郡陽城縣人郤儉,甘陵國人甘始、廬江郡人左慈都曾被曹操任命為軍官。當然曹操不是讓他們領兵打仗,而是在閑暇之余向他們學習養生之道。

郤儉會辟谷之術,也就是不食五谷,但他需要吃茯苓維生,據說他走到哪裏,哪裏的茯苓價格就會暴漲,因為很多人都想跟他學辟谷。議郎安平人李覃學習辟谷,結果因為喝多了涼水,導致嚴重腹瀉,差點因此送了命。

之後,甘始也來歸附曹操,他擅長行氣,這是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的修煉方式,據說甘始上百歲而容顏不老,於是,有很多人又去跟他學行氣之術。軍祭酒弘農人董芬,在練習行氣的過程中發生閉氣暈厥,過了很久才蘇醒。

至於左慈,他會補導之術(房中術),又引來大批粉絲,甚至有閹人嚴峻前去向他請教。(《後漢書·方術列傳》李賢註引《典論》:「至寺人嚴峻往從問受,奄豎真無事於斯術也。人之逐聲,乃至於是。」)

當然,曹操有故事的術士中最有名的應該是左慈了。

三國中著名的「神級」人物左慈

左慈還擅長變化的法術,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他是個擅長幻術類的魔術師,只不過他的法術效果被描寫的非常誇張,現代的魔術師也很難還原其魔術效果了(看文字記錄比現在某些變蛇的強多了)。

在一次曹操舉辦的宴會上,曹操說滿桌美味佳肴中可惜缺少吳地松江的鱸魚,左慈則當眾表演了空盆吊鱸魚的魔術,曹操又說需要蜀地的生姜,左慈也說出去就能買到,曹操想要為難他,說:「我前不久派人去蜀地購買蜀錦,你順便跟他說下,多買兩端(古代布帛長度單位,兩丈為一端)。」左慈也說沒問題,然後出去了。

過了沒一會兒,左慈就帶著生姜回來了。

等過了幾天,購買蜀錦的人也回來了,曹操親自詢問情況,此人也說是左慈傳的話,多買了兩端蜀錦,曹操又仔細問了時辰,果然與當時的情況相符。

從這些行為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是不相信左慈有仙術的。用現代魔術師的眼光看,曹操就是個奧客(喜歡魔術揭秘的觀眾),一心想拆穿左慈的把戲。

後來有一次野外聚會時,左慈變出酒肉招待一群士大夫。事後曹操派人打聽,發現附近的酒店的酒肉都丟失了,於是曹操認為是左慈盜走的,便命人抓捕左慈。在抓捕過程中,左慈反覆變化而去,不知所蹤。

以上是範曄在《後漢書》中記載的左慈事跡,而在葛洪《神仙傳》中,則記載了左慈的後續故事。

《神仙傳》說左慈也會辟谷,至於他吃不吃茯苓就不知道了。曹操把左慈關在一間房內,每天只提供兩升水,如此過了快一年(葛洪在《抱樸子內篇》引曹植《釋疑論》是說近一個月),左慈出來後,神態精神如同常人。曹操便向左慈提出要學道術,左慈不肯,曹操大怒,這才反目。

後來左慈先後投奔劉表、孫權,最終因為孫權侍臣謝送欲刺殺左慈,左慈又變化而去,這才不知所蹤。

葛洪還說從祖父葛玄(揚州丹陽郡句陽縣人)拜左慈為師,學會煉金丹。如此看來,左慈真是奇才,掌握了非常多的技能(房中術、魔術、辟谷、煉丹術)。

當然,民間最感興趣的還是左慈與曹操的糾葛,甚至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香港電影公司成立之後,拍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左慈戲曹操》。

範曄在《後漢書·方術列傳》中也提到甘始、東郭延年、封君達三人,說他們三人會容成公(傳說中的仙人)的房中術,並說東郭延年也加入了曹操的「養生團隊」。

封君達是涼州隴西郡人,常常騎著青牛,號稱「青牛道士」,據說活了兩百歲,最終入了玄丘山歸隱而去。

曹操的「養生團隊」中還有上黨郡術士王真、郝孟節。

王真年齡有一百多歲,容貌卻像不足五十歲,擅長胎息之法(不用口鼻呼吸)。郝孟節是王真的門生(《神仙傳》作郗孟節),他只要含著棗核,可以五年、十年的不吃東西,還能屏住呼吸,假死一般維持上百日,甚至半年之多。

因為郝孟節為人謹言慎行,又有士大夫的風範,所以曹操讓他統領其他術士。即便如此,曹操對術士的奇才異能也是不信任的。

在曹植《辯道論》中提到,曹操招募方士的目的是:「本所以集之於魏國者,誠恐斯人之徒,挾奸宄以欺眾,行妖隱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並說「自家王與太子及余兄弟鹹以為調笑,不信之矣。」

葛洪《神仙傳》裏說,曹操初見王真年紀像三十歲左右,不相信他活了上百歲(《神仙傳》說王真活了四百歲,太過了),於是派人去王真的家鄉打聽情況。

曹植還曾單獨和甘始私下交流,好說歹說想哄他說出一些秘密來,甘始就前言不搭後語的說一些故弄玄虛的話題,以至於曹植事後說,甘始這些人,在秦始皇、漢武帝時,就是跟徐市、欒大這樣的人!

徐市就是徐福,哄騙秦始皇說東海有神仙,可以求來長生不老的方法,最終拿了財物出海,不知所蹤。

欒大則是漢武帝寵信的術士,最終被漢武帝發現他是個騙子,被判腰斬棄市。

大概曹操在中年時,就得了頭風病(經久難愈的頭痛),與其相信這幫號稱活了上百歲的術士們有神仙能力,曹操則更願意相信他們真的有長壽秘訣。《博物志》上說曹操「又習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飲鴆酒」。

這裏是說曹操聽信術士的方法,學習吃野生葛、還飲用少量的鴆酒(毒酒)來養生。這種事有沒有科學原理不好說,就實際情況來看,曹操並未因此長壽或使自己的頭風病痊愈。

真正對曹操有幫助的人是華佗。

華佗是曹操的家鄉人(豫州沛國譙縣),善於醫術,他的針灸術能夠給曹操稍微減輕痛苦,但也無法根治。華佗甚至告訴曹操,頭風這種病無法根治,只能長期保守治療。(《三國志·華佗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華)佗針鬲,隨手而差。」)

曹操與華佗的故事曾被改變成電影、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圖為1984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的《華佗與曹操》

後來,華佗請假回家,到了約定的期限後,又找各種理由拒絕到職,曹操多次寫信請他都沒用,曹操這才大怒,令人將其抓捕入獄,最後判了死刑。

為此,荀彧還為華佗求情,曹操說:「我就不相信天下找不到和他一樣有本事的人了!」(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

後來,曹操又有多次頭痛發作,身邊卻再也沒有能跟華佗一樣會用針灸解除痛苦的人了。大概是親人們在身邊又念華佗的醫術高明的緣故,曹操仍然逞強回應,說華佗是「養病自重」,反正不殺他,自己也斷不了病根,也無所謂了!(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的愛子曹沖病逝,年僅十三歲。曹操在這時候才軟下心腸,嘆息道:「我真後悔誅殺華佗,以致我兒這麽年輕就死了。」(太祖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曹操最終還是帶著頭風病活了十多年,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才病逝。

也可能就是在這段沒有華佗幫助的時間中,曹操也希望自己能夠通過養生之道來延年益壽。曹操晚年也寫過一些遊仙詩,可見他對神仙這種事也是抱著樂觀的態度,當然,這也可能跟人的閱歷有關。

郤儉,甘始、左慈這三人應該是在曹操還在許都擔任司空時加入的。

等到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開始建設魏公國,這時候,曹操才開始又招納術士為幕僚。沛國朱建平、樂安郡周宣就是其中兩位,朱建平擅長看相預測人的壽命,還會相馬,周宣則是擅長解夢。

曹操卻沒有向他們請教過,倒是曹丕及其他魏國官員、將軍經常找他們看相、解夢。朱建平曾預言曹丕能活八十歲,但是在四十歲時會有一次小劫難。

後來,曹丕在四十歲時得了重病,於是領悟(其實是附會)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能活四十歲,八十為一晝一夜。(曹丕病困,謂左右曰:「建平所言八十,謂晝夜也,吾其決矣。」頃之,果崩)

至於曹植,他在晚年也有對待術士觀念上的轉變。

例如,他在晚年也寫過遊仙詩,又在《釋疑論》中承認「天下之事,不可盡知」,當初在《辯道論》中否定甘始等人是「以臆斷之,不可任也」,曹植甚至說出「但恨不能絕聲色,專心以學長生之道耳」。

當然,他這種態度很可能是在自覺政治前途無望的困惑之中才發生轉變的。

最後,說說孫權。

可以先下一個結論:孫權是有神論者。

這應該算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我們要知道孫權的父兄(孫堅、孫策)都對宗教沒什麽好感。

孫堅年少時就在地方政府擔任軍官,領兵平定會稽人許昌領導的宗教叛亂,乃至黃巾之亂時,孫堅又招募士兵,協助漢廷剿滅太平道。孫權之兄孫策,也對術士反感。《江表傳》和《搜神記》都記載了孫策殺瑯琊道士於吉的故事。

《江表傳》是說孫策眼看於吉在百姓中頗有影響,便將其抓捕,其母親吳夫人親自來求情,孫策說道:「此子妖妄,能幻惑眾心,遠使諸將不覆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最終將其處死。

《江表傳》的內容涉及了張津的內容,被裴松之分析後認為這段記載不靠譜。

《搜神記》中則是說:於吉隨孫策出征,途中遭遇河道幹旱,船只不行,孫策正在為難之際,卻見將士都親附於吉,於是將其抓捕,並令其求雨,結果於吉求雨成功後,孫策仍然將其處死。

不過後來,於吉的屍體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裴註引《搜神記》:將士哀惜,共藏其屍。天夜,忽更興雲覆之;明旦往視,不知所在。)

後來,孫策總覺得於吉的鬼魂在自己身邊作祟,在被許貢門客行刺負傷後,孫策在鏡子中看到於吉的形象,受驚嚇而傷口破裂而死。(孫策而引鏡自照,見吉在鏡中,顧而弗見,如是再三,因撲鏡大叫,創皆崩裂,須臾而死。)

孫策殺於吉

 

我要說的是:這兩個關於於吉之死的記載不同,裴松之表示不知道誰真誰假;而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時卻很藝術地將兩段史料加工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非常厲害!

當然,我們現代人只要知道孫策是負傷後不治身亡就行了,至於於吉是怎麽死的,除非你想寫小說故事,不然研究歷史的人沒有必要去深究。

話題回到孫權身上來。

孫策死後,孫權接管江東,當時才十八歲。孫權就招募了吳範(會稽郡上虞縣人)、劉惇(青州平原國人)、趙達(司隸河南尹人)三人為幕僚。

吳範的占卜成功率很高,例如成功預言了劉表死期、劉備得蜀等事,孫權對吳範的能力非常信任,每次出征前都會找吳範預測戰果。

但是,吳範和孫權的關系卻並不融洽,因為孫權多次想找吳範學習預言的技術,而吳範不肯說出秘密緣由,所以孫權十分不滿。

《吳錄》則是說吳範這是有心計的表現,因為說出了秘密,自己就會被孫權所疏遠。吳範不肯說出秘密,其實是對的,因為就跟破解魔術一樣,如果說出了原理,魔術就會變得索然無味了。(《三國志·吳範傳》:「欲知其決,範秘惜其術,不以至要語權,權由是恨之。」)

現代著名魔術師劉謙也表演過預言術,也做到了「預言八條,命中六條」的結果(百科詞條說是預9中5),其中原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有人會認為預言術應該是100%準確才算厲害,其實不然,除了吳範,還有魏明帝時期的管輅都只有70-80%的成功率(劉謙和他也差不多哦),可見自稱能達到100%預言成功的大都是吹噓的結果。(《三國志·管輅傳》:(管)輅卜亦不悉中,十得七八,(華長)駿問其故,輅雲:「理無差錯,來卜者或言不足以宣。」)

吳範曾經預言孫權稱王,孫權便承諾:「如果我稱王了,我就給你封侯。」

黃初二年(221年)十一月,魏文帝曹丕派人給孫權加封吳王,吳範在宴會上提起之前孫權承諾封侯的事,孫權為了履行諾言,命人給吳範送上侯爵的印綬、衣帶,吳範則看出孫權並非真心情願,於是推辭不要。

等到孫權給群臣論功行賞時,本來要給吳範封為都亭侯,但是孫權想起吳範不肯傳授預言術的秘密,便在詔書下達之前刪掉了吳範的名字。

其實,不光吳範一人保守秘密,劉惇、趙達也是如此,不僅僅是孫權,就連其他名士前來求教,他們也不肯說。趙達也因為對孫權守口如瓶,而沒有得到提拔。

其實,在孫權身邊還有一個能人也會占卜,他就是虞翻。

虞翻本是名士,不但學問大,而且精通《易經》,會以此推算預言,而趙達據說是用《九宮算術》來推算的。

三國時期東吳名士虞翻(字仲翔,左一)在和諸葛亮舌戰

在孫權派呂蒙偷襲關羽之時,孫權讓吳範推算能否俘獲關羽,果然如吳範所言,在第二天正中午,關羽被送來。

同樣的,孫權也讓虞翻預測戰果,虞翻通過易經方法,推算出「不如兩天,關羽必定斷頭。」孫權對虞翻稱讚道:「你比不上伏羲,至少也可以與東方朔相比啊!」(《三國志·虞翻傳》:「權曰:‘卿不及伏羲,可與東方朔為比矣。’」)

同樣的,虞翻也得不到孫權的寵信,因為他性格耿直,而且在喝酒之後喜歡亂說話。

有一次宴會上,孫權和張昭談論天下到底有沒有神仙,虞翻則趁著酒勁,指著張昭說:「你們談論的那些人都是死人,他們算什麽神仙!這世界上哪有仙人啊!」

這句「無神論者的駁斥」讓「有神論者」孫權勃然大怒,畢竟孫權是權限汪,不需用費口舌論高低,直接下令將虞翻革職,流放到交州去了。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之時,還問趙達,自己能做幾年皇帝?趙達推算之後說:「漢高祖劉邦在位十二年,陛下是他的兩倍(二十四年)!」孫權大喜。

趙達死後,孫權聽說趙達有本算命的書,於是想找來看,把趙達的女兒抓來審問,甚至讓人去打開趙達的棺材,都沒能得到。(《三國志·趙達傳》:「……求之不得,乃錄問其女,及發棺無所得,法術絕焉。」)

吳範死後,他的預言術也沒有後人繼承。後來,孫權十分懷念他們,甚至向地方政府下達命令:誰能舉薦如同吳範、趙達這樣善於預言術的人,可以封千戶侯。即便如此,孫權也能再沒有得到能人。

葛洪《神仙傳》說自己的從祖父葛玄師從左慈後,得了道,名氣也很大,以致於孫權要請葛玄出山,賜予官爵,而葛玄不肯,末了屍解成仙而去。後世道家尊葛玄為「靈寶派祖師」。

葛玄的兄弟葛系則在孫吳帝國當上了大鴻臚,他的孫子就是葛洪。

葛洪自稱「抱樸子」,師從葛玄門生鄭隱。葛洪勤奮好學,不但掌握了各種道家奇書,還嘗試把前世種種奇人奇事編寫成書,對道家的統一、繼承、發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另外,葛洪還精通醫術,他寫的《肘後備急方》中提到的用「青蒿汁」可治療瘧疾。現代醫學家屠呦呦就是由此受到啟發,在1972年成功提煉出青蒿素,籍此,她拿到了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可以這麽說,撇開葛洪的道教成就,他在中醫學上的成果也是留給中華民族一份寶貴財富。

言歸正傳。在孫權晚年,在臨海郡羅陽縣出現了個神人,名叫王表。大概是孫權派人向他請教了一些國家大事,這位神人建議:「明年需要立皇後,改年號。」孫權立即聽從。

太元元年(251年)五月,孫權立潘氏為皇後,並派人去請王表入宮。

七月,王表朝見孫權,孫權特意向他請教,王表只能算一些水災、旱災的小事。即便如此,孫權都覺得很開心了,認為自己得到了神人相助。(《三國志·吳主傳》:「權於蒼龍門外為立第舍,數使近臣賫酒食往。表說水旱小事,往往有驗。」)

但是到了十一月,孫權得了重病。一連幾個月,孫權久病不愈,很多人去找王表請福(向神仙禱告),乞求孫權身體康覆,但是王表偷偷跑掉了。次年(252年)四月,孫權逝世。

有人會問:「王表為什麽要走啊?或許他確實是神仙,因為看出孫權回天乏術才離開的呢?」

再說另外一個故事吧。

在曹魏帝國青龍三年(235年)時,壽春有個農婦,自稱神仙下凡,能賜神水給百姓治病,魏明帝曹叡也相信這是真的,於是給她很多賞賜。

等到曹叡病重之時,喝了所謂的「神水」也沒有用,曹叡幹脆將她殺了。(《三國志·明帝紀》:「及帝(曹叡)疾,飲水無驗,於是殺焉。」)

所以說,王表再不走的話,很可能要步了這農婦的後塵了!

對此,後世孫盛拿《左傳》中的一句話評價:

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孫)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而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

王表本來就是個神棍,根本沒有所謂的神力可言,甚至在品德上還不如吳範等人,至少吳範他們不會說自己是神仙來蒙騙孫權,而是說有計算的方法,只不過不便透露而已。

筆者覺得:「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這句話作為本文結尾的註腳是最好不過的了。

(本文經合作夥伴觀察者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說一說那些三國時期的術士們〉。首圖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