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由於林全內閣將推動稅改,成為財政的熱門議題,同時也關係到臺灣能否招攬國際人才、吸引外資進駐。讓作者來為大家解答為何過去外資對臺灣缺乏信心的問題。(責任編輯:蔡沛宇)

文/ 陳品晴 (銀行業人士)

最近林全院長公開宣示,將在今年上半年推動稅改,並且優先解決綜所稅和營所稅最高稅率差距太大的問題。

過去這項問題常為投資界、新創圈所詬病,不只造成假外資現象之外,也導致台灣不易招攬國外人才。因此不少人樂見此次稅改,期待能藉此解決多年沉痾。

然而光是推動稅改,就真的能吸引國外人才嗎?恐怕不見得。

過去台灣之所以難以吸引國外人才,外資不願投入市場,不單因為稅制問題,還有其他三個原因:

(一)政府行政效能低落

過去艾美獎得主Dan Maas曾接受專訪表示,他很想來台開電玩分公司,雇用台灣人才,然而台灣落伍的法規限制,以及無法線上作業,全程必須用紙本填寫資料,導致申請時間竟然長達十個月仍未完成。

他笑說:「在矽谷創立一間公司、發展、到被賣掉或是等著 IPO,差不多也是十個月。」(艾美獎動畫得主:來台創業大不易,但還是想來!

可見台灣政府效能何其低落,甚至用低落仍不足以形容,簡直就是低能!這種政府,要如何與國際競爭?

(二)金融自由落後

除了政府效能以外,台灣金融自由的表現也與國際相比落伍。根據最近美國 Heritage Foundation 所公布的 2017 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台灣的投資自由度(Investment Freedom)與金融自由度(Financial Freedom)只拿到 65、60分,其中金融自由更在及格邊緣,東亞國家中只贏中國、蒙古、北韓。

尤其台灣在開放市場表現差、市場化速度緩慢,歷年來分數大多不及格,也就是屬於大部分不自由(Mostly Unfree)的範圍之中。(戳破 2017 台灣「經濟自由度」排名史上最高的神話:官員、銀行拉幫結派,葬送了我們的金融體系

這種差強人意的表現,自然無法吸引國際人才及外資進駐。

(三)政策朝令夕改

而為何台灣金融自由程度落後,常於及格邊緣載浮載沈,報告指出乃因政府沒有開放外資,或是對外資限制重重所導致。

其中台灣金融自由程度最高的時期,分別正是陳水扁推動一次金改和二次金改的時候,有引進外資的金融機構整併規模較小的銀行。

然而二次金改被國民黨抹黑成貪污弊案後,台灣金融自由程度也隨之被打回原形。

由於政治因素,台灣政府常因政黨輪替後立場反覆,而導致朝令夕改,而這樣政策框架不穩定的問題,正是在台灣投資的最大風險。其中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最近仍然歹戲拖棚的彰銀案。

 彰銀案影響政府聲譽

當初彰銀由於呆帳問題嚴重,金額遠超600億,政府當時為解決問題,本欲吸引新加坡淡馬錫銀行買下彰銀,不料公開招標時,台新以溢價45%的價格搶下。

這本會是二次金改的成功範例,卻因國民黨的抹黑追殺下,台新不但無法併購彰銀,更在2014年被馬政府以諸多濫用公權力的手段搶走經營權。

由於當年台新乃是透過公開招國際標,白紙黑字買下彰銀,連公開招國際標都能被政府毀約,導致外資認為投資台灣市場風險甚高,更讓太古投資集團董事長單偉建,因此撰文「臺灣經濟:莫要當傻瓜」,批評臺灣政府政策多變,言而無信,難怪外資裹足不前。

政黨輪替,新政府卻延續前朝政策

然而換黨執政後,新政府卻匪夷所思地遵循前政府政策,默許公股行庫下場收購委託書,繼續爭奪彰銀經營權,使得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批評,台灣投資最大風險是政治。

尤其最近新加坡一間名為Surfeit的投資公司,向海牙法院申請國際仲裁,並已受理。先前該公司向財政部申訴時,財政部便選擇置之不理,屆時倘若仲裁案輸掉,財政部卻繼續一意孤行,不理仲裁法庭判決,對臺灣政府聲譽將再是一大重傷。

政府若一邊推動稅改,卻又一邊不守信用,濫用公權力與民爭利,無論稅制改得再健全,終究徒勞無功,外資依舊將視臺灣市場為毒蛇猛獸,不敢輕易靠近。

延伸閱讀:
【投稿】戳破 2017 台灣「經濟自由度」排名史上最高的神話:官員、銀行拉幫結派,葬送了我們的金融體系
【投稿】官銀就是狂!從一銀盜領到兆豐金案,公股銀行九大出包紀錄
【投稿】從兆豐金事件看台灣人投機思維:無視當地法規又亂省錢,創造海外分行高獲利的假象
【投稿】擾亂國政、彰銀和兆豐案背後的藏鏡人──華南董座吳當傑究竟是何許人也?

(本文經投稿作者陳品晴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