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川普上任後,與媒體的戰爭似乎沒有間歇,白宮新聞室更成為雙方面對面交戰的第一線。這位台籍特派記者,分享他在白宮新聞室的所見所聞,以及所遭遇的不平等對待,讓大家能一窺在白宮採訪的真實狀況。(責任編輯:蔡沛宇)

史派瑟固定點幾家保守派媒體或新聞網站,川普的宿敵記者常常只能舉到手痠。圖/唐家婕 提供
文/ 唐家婕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已經要滿一個月了。
這一個月,妳的生活模式大概是這樣:起床、聽廣播、梳洗、換上正裝、穿上大衣、圍巾、毛帽,包包裡放著能量棒、水、電腦、器材……。
妳往白宮的方向走去,手裡拿著寫下的提問問題草稿,"Thank you, Sean, Jane with Sina News…I want to ask about…",妳邊走邊練習,戴著耳機以防路人以為這個詭異的人在自言自語。
"Thank you, Sean, Jane with Sina News…"
"Thank you, Sean, Jane with Sina News…"
來到白宮外的第一個閘口,把綠色的護照交給特勤人員,核對當天允許進入記者會的名單,姓名、生日、護照號碼……。
「女士,妳的生日在系統裡是錯的。請妳跟白宮新聞聯絡人再次確認。」
站在冬天的風裡,特勤人員的這句話是妳每天早上的第一個惡夢。因為那意味著妳必須重新打電話聯繫白宮的工作人員,通常情況是電話不通,終於通了以後要好聲好氣地麻煩屋子裡的那位年輕女職員,「我知道妳正在忙,但我的生日好像輸入錯了,我正站在白宮的閘口,能不能麻煩妳再幫我確認一次,實在是非常感謝,麻煩了。」
接著是另一個 20 分鐘,冬風裡的等待。
如果剛好遇到人比較好的特勤人員,他們會跟妳閒聊;冷漠一些的,會請妳站到一邊。
旁邊有時候會有跟妳一起「卡關」的外籍記者,也會有拿著大聲公抗議的民眾、搞不太清楚狀況的興奮遊客……,還有那些有美國身分、或有白宮記者證的記者,與妳享有不同的待遇。他們脖子縮在高領的大衣裡、手插口袋,從容進出。

手持抗議標語的反川普民眾。圖/唐家婕 提供
風裡,只能無奈地等,並把唯一的期待放在屋子裡的那個女孩身上──她在與妳通話完畢後,會直接坐到電腦前把資料重新更正。
20 分鐘後,再請特勤人員確定一次系統裡的資料是否更新。
「生日還是錯的,女士,妳可能要再跟白宮聯繫。」
無能為力,妳只能苦笑,再一次好聲好氣地打給新聞室,電話那頭傳來有點不耐煩的女聲。「您好,實在是很抱歉麻煩妳,但我還是卡在閘口、資料還是錯的,可以麻煩妳再確認一次嗎?」
進場
這是每天參加白宮新聞簡報的第一個考驗──進場。是,就是一個這麼單純的進場而已,常常會花上一個多小時。
這是一個體力、心智的考驗。川普白宮的新規定,沒有白宮固定記者通行證(Hard Pass)的外籍記者必須要在每日簡報前的 48 小時提出申請(本國記者是 24 小時)。
順利進入第一個閘口,通過安檢,外籍人士還必須打電話請白宮工作人員來"escort"。(護送,意即外籍記者不能自由走動,必須在工作人員陪伴下才能移動)
當然,這個"escort"往往又是另一個不知道多長的等待過程。
下午一點半開始的記者會,妳往往是 11 點前就到閘口,因為實在不確定每一關的等待要多久。當然也有幸運的時候,妳曾經在 20 分鐘內就進到簡報室,為這種微小的確幸感動到要流淚。僅僅是一件進入到白宮記者室這樣簡單不過的事而已。
題外話,如果要申請白宮固定記者通行證(Hard Pass),妳必須堅持這麼做持續一年,而且每週參加至少三次。
記者室
記者室裡又是另一個光景。
那是一個不大的房間,只有 49 個座位,座位下鑲有金色的名牌,寫著每個媒體的名字。
座位安排由白宮記者協會決定,第一、二排是各大新聞台與通訊社:NBC、FOX、CBS、AP、ABC、CNN、路透社……,越往後則有報紙 The New York Times、Washington Post、廣播電台、新聞網站、外國通訊社等等。
沒有座位的媒體記者只能站在走道上,通常是擠得沒有任何移動空間。

圖/唐家婕 提供
有些老記者不太喜歡妳們這些「外來生物」,妳們身上掛著粉紅色的「外籍人士」名牌。(美籍人士是灰色的、長期的白宮記者證是紅色的)
外籍記者可能會碰到被「驅趕」的情況。這些「驅趕」或許是顯性的,比如直接對妳說:"Hey, young girl, this is my spot . ";也可能是很有技巧地「隱性」驅趕,這類案例妳遇到非常多次──外籍記者傻愣愣地一小時前就站在走道前排的位置等待,老記者走進來,自在地跟那走道周圍的資深記者閒聊,然後就自然地融入、擋在妳的視線面前,繼續若無其事地聊天。
脾氣直一點的外籍記者會發出抗議,但多數時候大家是忍氣吞聲,畢竟那感覺是別人的地盤。
妳往後退一步,繼續擠在那狹小的走道裡,微笑、舉手,希望那一個小時砲火四射的記者會,發言人能注意到角落的妳。
打破常規的川普新聞室
川普選的白宮新聞發言人是前共和黨的發言人史派瑟(Sean Spicer)。
如果說發言人的角色是如實傳達總統的情緒與語言,史派瑟算是做得不錯。他在川普上任的第一場「記者會」,就先給媒體下馬威,找了記者來,訓誡一頓關於就職典禮人數的議題,並在不接受任何提問下離場。

川普的白宮新聞發言人:前共和黨的發言人史派瑟(Sean Spicer)。圖/唐家婕 提供
批評媒體不公、報導假新聞是史派瑟常用的反擊方式。他打破了過去白宮新聞簡報總是先點前兩排「主流」媒體的慣例,一個月以來,他固定點的是幾家保守派媒體或新聞網站,川普的宿敵 CNN、NYT 記者常常只能舉到手痠。
史派瑟還開啟了白宮新聞室的 Skype 遠距提問時代,說目標是讓美國各地沒有辦法來到華府的媒體也能參與。但目前沒有人知道這些提問者的篩選方式,只能確切的說,目前都是一些親近川普的保守派地方電台、主持人,提的問題也往往被視為「安全球」(Soft Ball)。
華府正在關心的川普政府與俄羅斯的私下聯繫、總統幕僚的內鬥、川普推特的爭議,以及過去新聞室裡,針對熱點議題一來一往、針鋒相對的記者與發言人辯論、求真模式不復存在。
而這群總是被點到的保守派新聞記者,像是被川普賦予了皇冠。他們越站越有自信,開始得到其他人的誇讚與示好──不論是否出自真心──那是一幕幕華府的政治現實。

史派瑟固定點幾家保守派媒體或新聞網站,川普的宿敵記者常常只能舉到手痠。圖/唐家婕 提供
川普的美國
每天出門前,妳常常跟室友開玩笑說:「我要上戰場了。」
後來妳發現,這種經歷更像是移民每天要穿越美國的邊界。審核證件、卡關,疲憊、無力,但還是得對著工作人員露出微笑。
應該象徵著言論自由的新聞室,充滿各種隱性的階層,對膚色、種族、性別、外來者的隱性潛規則與權力不對等……
這裏是白宮的新聞室,也是川普的美國社會迷你縮影。
Take it or leave it.
延伸閱讀:
【真‧推特治國】新聞稿是啥,能吃嗎?白宮發言人拿「A4 紙」列印推文講政策
美國白宮的秘密: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卻彷彿活在沒有隱私的「楚門世界」
媒體怎麼賺流量?請聽我說一個川普先被捧高,再被重重摔下的故事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妳在川普的美國,在白宮的記者室裡〉。首圖來源:唐家婕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