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2017年經濟自由度指數, 台灣全球排名11位為史上最高,排名優於日韓,超英趕美,但事實真是如此?其實該報告中,金融自由度、投資自由度台灣只免強及格,這兩項為什麼特別差?這牽涉到台灣金融圈拉幫結派、壟斷利益的特權結構。(責任編輯:蔡沛宇)

中央社提供

文/ 陳俊秀

美國Heritage Foundation日前公布2017年經濟自由度指數(2017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 台灣全球排名11位為史上最高,[1]在法治(Rule of Law)、規範(Regulatory)都有顯著的進步,不僅排名優於日韓,更是超英趕美,台灣多家媒體報導今年經濟自由的表現史上最好,但事實真是如此?

完整報告詳見此

(在2017經濟自由度報告中,台灣排名第11,屬於大部分自由的國家。資料來源: 網站截圖

台灣金融自由度表現特別差

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台灣金融自由在亞洲乃是倒數。

在開放市場(Open market)項目中的三個細項:分別是貿易自由度(Trade Freedom)、投資自由度(Investment Freedom)與金融自由度(Financial Freedom)中,除了台灣本來就擅長的貿易得到86.2分的高分,其他兩項都只拿到分別65、60,只能算是勉強及格的分數,又以金融自由度分數最低。

在投資自由的表現上輸給日本,與韓國同分,而金融自由上則輸給被財團壟斷的南韓,與由通產省、大藏省主導經濟的日本同分,這兩項都大概只贏中國,這背後代表什麼?

報告解釋,台灣在法規、財產權的保障等都表現良好,整體分數不低。不過若台灣的經濟發展要追求更高的成長動能,則須透過進一步的市場開放與競爭。目前台灣在開放市場表現差、市場化速度緩慢,歷年來多數年份都是處在50-60分之間,也就是屬於大部分不自由(Mostly Unfree)的範圍之中,間接透露了台灣金融結構的隱憂。

我們再看這一張我國金融自由度在不同年份的表現:

(台灣歷年金融自由度表現,紫色線為台灣平均,灰色線為世界各國家平均。資料來源:網站截圖

有沒有發現2001-2002以及2005年這兩段期間的分數特別高?為什麼會這樣?聰明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就是一、二次金改的時期,也就是說,在台灣所謂「惡名昭彰」的兩次金融改革,國際卻認為是台灣金融自由度最高的時期。

當時扁政府為了改善許多銀行逾放比、呆帳過高以及體質不良的情形,由政府主導了前後兩次的金融改革,大眾對金融改革的印象也許都停留在銀行間的整併,不過當時還有一個大家忽略的目的是:引進外資。

二次金改的其中一個目標明白指出「在2006年之前至少促成一家金融機構由外資經營⋯⋯」,具體作為包括渣打銀行收購新竹銀行、花旗銀行收購華僑商銀,以及本來有意引進新加坡淡馬錫來改善體質的彰銀。

接下來是大家熟知的一段,後面的兩任政府都因怕被貼上「圖利財團」的標籤,導致政府雖有意都想做金融改革而不敢明講,公股銀行仍市佔約五成,金融自由化到現在都還繼續倒數。

公股銀行的壟斷使我國金融自由化陷入瓶頸

過去由於台灣從國民黨一黨統治時壟斷了金融、民生、交通、工業等領域,雖然在1980年代逐漸開放民營,但這些國營行庫的先天優勢以及壟斷地位,使得民營企業在難以與其匹敵,至今國營企業在台灣各領域中仍陰魂不散。

但面臨國際上越來越激烈的金融競爭,這些公股銀行怎麼能夠抵抗這樣的潮流呢?答案是這些銀行背後有「靠山」!

就如同諾貝爾經濟學得主Paul Krugman在《面對失靈的年代》一書中提到,亞洲金融危機中為什麼泰國跟韓國會特別嚴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裙帶資本主義」的關係,一旦銀行或企業背後有靠山,等到真正出問題的時候政府也不得不出手救援,結果就是: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一起陪葬。

雖然逃過亞洲金融危機的風暴,但台灣的表現並沒有比較好

《經濟學人》2016年的報告指出,台灣的裙帶資本主義指數更來到全球第10名,體現在公股與政府的具體關係中,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金融幫與財政幫。(「財政幫」升官發財的神秘基因

也就是說,這些官員為了安排退休去處,最好的落腳地方就是公股行庫的董事職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財政部與公股高層千方百計阻止公股的民營化。(經典案例詳見:維基百科「台新彰銀案」)

引入外資、公股民營化才能徹底改善台灣金融結構

雖然明年的台灣經濟自由度報告可能因為財政部帶頭與台新搶彰銀的經營權而使得金融自由度又下降了一點(誤),不過民眾能做的至少就是除魅,捨棄公股這種守護全民資產的迷思,(國民黨綁公股從守護自己資產到喊全民資產,你拿到什麼過了嗎?),沒有人想過從黨產到全民資產這種超矛盾說法怎麼來的嗎?

台灣金融自由的未來

第一種結局是,政府繼續死守這麼多家公股,等它慢慢排毒(拿所謂全民資產幫高薪公股員工辦理優退),然後繼續落後國際金融趨勢十年,大家不痛不癢,只是要忍受公股的爛服務。

第二種是徹底推動民營化,大規模汰換員工,不用等到幾年後因為金融創新造成的失業潮,改善我國銀行體質,提升競爭能力,然後再來談要打亞洲盃。不過以現在這種風向要走第二條路,我是沒什麼信心啦。

延伸閱讀:
【投稿】官銀就是狂!從一銀盜領到兆豐金案,公股銀行九大出包紀錄
【投稿】從兆豐金事件看台灣人投機思維:無視當地法規又亂省錢,創造海外分行高獲利的假象
【投稿】擾亂國政、彰銀和兆豐案背後的藏鏡人──華南董座吳當傑究竟是何許人也?

(本文經投稿作者陳俊秀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