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我們過去認為教育能促進階級流動,然而這幾年不論國內外的調查都發現,越好的學校裡中低收戶的比例越低,而且數字還在逐年下滑創下歷史新低。

大學裡的貧富差距有多嚴重?一流學府如牛津大學又如何解決教育困境?(責任編輯:黃靖軒)

教育為立國之根本,其重要性讓許多國家都設立了義務教育,甚至提供免費的教育。但在基礎教育之外,很大一部分的高等教育卻有著一道隱形的門檻,苦苦讓一群人不得而入,這個門檻是什麼呢?

英國的大學申請機構UCAS (Universities &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報告顯示,那些來自貧困家庭接受免費學餐的孩子,進入高等教育體系的比例,不到平均值的一半,而這現象在近幾年裡更趨顯著。

此外,這份數據也指出,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大多是白人勞工階層),更不傾向於遞出大學入學申請,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來自於這群孩子成長的環境,根本不認為進入大學就讀是常態。

高昂的學費是負擔也是阻礙

在美國,如果要在所屬的州上四年制的公立大學,一年學費平均為$20,090。即便接受州政府的援助金,一年還是得付$14,210,這個金額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依舊是沉重的負擔。美國教育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從2008到2013的數據顯示出,大學裡低收入戶家庭的比例,從55.9降到45.5,那些負擔不起學費出身貧窮的孩子,進入大學的比例越來越低。

窮人家小孩難進入大學就讀,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招生過程的不足。身為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s College)卓越項目的負責人, Josh Wyner認為大學在招生時,應該更努力去發掘那些有潛力的,來自中低受入家庭的學生。此外,大學也要盡可能讓更多人知道,學校能提夠什麼樣的財務援助給負擔不起學費開支的學生。

大學其實能提供更多財務援助

大學提供給學生的助學金,一部分是來自於其他負擔的學生所繳納的學費,一部分是來自於大學裡的校務基金。校務基金的來源可能是股份、學校的資產、校友或社會人士的捐贈,這筆錢的存在目的在於使學校發展的更良好、更久遠。

因為政府並不會對校務基金課稅,而且學校常拿這筆基金做更多的投資,事實上大學所擁有的金錢早已超過其本身的需要。根據2016年的研究報告指出,138家美國的大學擁有的這筆校務基金,每一個大學都超過500億美金。

只要稍微從校務基金中提領出一些錢,就能減輕更多貧困的學生在求學時的經濟壓力。

助學金的支出問題

即便坐擁了許多的資產,但很少大學,願意將校務基金分配出更多的比例當成助學金。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學校如果有更大數目的基金,不斷的累積,就能積累出更大的財富,在未來遇到困難時,能夠救急,而且有越多錢,就更能彰顯學校的實力。

再來,很多捐贈者,都會指定這筆捐贈的用途,雖然有的人會指名要金援低收入戶學生,但也有的人會指定要蓋圖書館有的人、指定要建設某個學院,所以學校對於捐贈進來的金錢,並不如想像一般,能夠自由支出。

除了校務基金分配出給助學金部分的不足,許多的獎學金都是依學生的成績來評斷。這導致獎學金反而常常進了那些來自有錢人家、擁有豐富學習資源的孩子們的口袋。

解決的可能性

Vassar College的校長Hills說,學校財務分配的重組,讓低收入孩子有更多機會進入大學就讀。自從 Vassar College 在 2007 年,重新分配各項支出的比例、減少修建大樓後,這八年來,學校低收入學生的比例增長了 9 個百分比。

圖片來源:neiljs CC licensed

身為英國高等教育龍頭的牛津大學,也注意到其來自英國較貧困區域的學生明顯少很多,開啟了一系列的實驗,努力拓展其來自貧困家庭的生源。其中一個學院,開設了一個預科課程,給那些沒有修過必修課程的低收入背景學生來就讀補足。

另外一個學院,則多增設了10%的入學名額。除此之外,牛津大學也與立志讓黑人也能進入牛津和劍橋的Target Oxbridge和為貧困家庭孩子開設學習中心的Into University等團體合作,出過十位英國首相的牛津大學,其帶頭的影響力,可能不容小覷。

這幾十年來,台灣高等教育漸漸走向了仿效英美的多元入學,所推動的繁星計畫,雖然飽受爭議,但皆立基在為高等教育大門敞開更多通道的期盼。畢竟,我們都不希望將來有一天,接受高等教育,變成有錢人的特權,窮人家的小孩永遠無法靠教育翻身。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首圖來源:Aaron Hawkins CC licensed)

資料來源:

1.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tudents going to university has reached record levels
2. For Poor Students, Getting into College Is Harder Than It Seems
3. How Oxford University is diversifying its student body

延伸閱讀:

「人人可以上大學」的真相,其實是窮人借錢穩定高等教育 民進黨立委鄭麗君:教育公共化才是教改唯一解
我們教育絕口不提的「失敗者」,史上最厭世的詩人李賀才是孩子該讀的真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