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人過年最怕被長輩問私人問題了,每個問題通常都箭箭射中要害,造成許多不愉快與世代鴻溝。過年理應是闔家團圓,開開心心的日子,曾幾何時,也變成一種沉重的壓力。打開心胸,來看看瑞士人的相處文化跟我們差在哪裡?(責任編輯:蔡沛宇)

每逢過年,各大媒體爭相傳授如何應付長輩過度關心的招術。偶爾見面的親戚長輩,在農曆新年難得碰面,寒暄幾句後常直接問晚輩:「工作如何?」、「每月賺多少錢」、「有沒有交男女朋友?」、「有結婚的打算嗎?」和「何時生孩子?」等。

每個涉及隱私的問題,箭箭射中晚輩的要害,造成不少人不高興。過年理應是闔家團圓,開開心心的日子,曾幾何時,變成一種沉重的壓力。

深受儒家影響,在講究倫理關係的華人社會裡,長輩的地位似乎被推崇到無限上綱,因此孝敬和順從長輩被視為美德,被當作無條件遵守的圭臬。

孩子則如同大人的附屬品,輩份與地位較為低等,鮮少享有發言的權力。在台灣,每每看見家族長輩,我常抱持敬畏之心,緊張地說不出話來,更未曾奢想可以如朋友般和他們談天說地。尤其,每當爺爺奶奶級的長者出場,常讓我腦筋一片空白。

在家族團聚的日子,部分長輩更擺出權威的姿態。他們仗勢自己的年齡大和輩分高,以為晚輩有向他們交代工作狀況和私人生活的義務。有些長輩詢問晚輩私人問題,確實出自善意的關懷。

然而,他們若在缺乏同理心的狀況下,未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便無法意識到涉及隱私的問題可能造成對方困擾。另外,假使長輩以以上對下,我尊你卑的態度和晚輩說話,缺乏真心交流,也難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在瑞士,聖誕節如同台灣的農曆新年,是全家族團圓的大日子,我也會跟隨先生和瑞士家族一起享用聖誕大餐。就我側面觀察,先生和長輩之間的互動方式令我印象深刻。

他們的關係如同儕般親近,真心關心彼此近況,什麼話題都能聊,什麼內容都能講。甚至,他們還可以互開玩笑。大家聽到開心的事,便一起哄堂大笑,氣氛既歡樂又充滿溫暖。

在聚會中,基本上沒有人會過問:「有沒有交男女朋友?」、「有結婚的打算嗎?」和「何時生孩子?」等私人問題。瑞士人重視隱私,尊重每個人私生活的選擇和決定。

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時常詢問親友:「工作如何?」。因為他們崇尚勞動價值,認為工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工作是聚會常見的話題。大家關心彼此的工作狀況,但那不是晚輩對長輩的個人報告,而是雙向的經驗交流,長輩也從不避諱告知晚輩自己的工作狀況,甚至包含職場遇見的不如意。

雖然,歐美文化沒有「孝」,但無論年紀或輩份,他們做到一視同仁,互相尊重。即使沒有道德倫理的約束,那種關懷是一種發自內心並出於自願的真心相待。

縱使沒有孝道,他們通常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無所不談,時常相互聯繫。從觀察我先生對待母親、長輩,甚至我父母的態度來看,我便感受到滿滿的愛。我想,在台灣,假如人與人之間真心尊重,多多替別人著想,或許「過年症候群」的問題便能少一點兒。

(本文經合作夥伴 換日線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別再問何時要結婚生子了!──從瑞士經驗得到過年症候群的解藥〉。首圖來源:換日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