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社會總是不鼓勵你「中斷」學習或工作,深怕你「脫離常軌」就不會再回到體制內,就會拋棄那些填鴨式教育不想再念書了天下哪有這麼傻的父母或老闆?然而國外「空檔年」這樣的風氣也已行之有年,許多年輕人都好好地自我挑戰、遊歷了一年再回來進修,反而比起沒有這樣做的同齡人更加成熟呢!只可惜台灣家長恐怕不太敢「賭一把」…..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李忠憲
空檔年英文叫 Gap Year,德文叫做 Auszeit,脫離常軌的一年,歐洲的年輕人許多在受了十二、三年的學校教育,高中畢業到上大學之前,會空出一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美國的年輕人最近也漸漸開始有人這麼做,台灣這樣做的年輕人,少之又少,我們的父母不鼓勵、企業不鼓勵、社會不鼓勵、教育制度也不鼓勵,「如果脱離了常軌,回不來了怎麼辦?」
考上醫學系,空了一年,不想念了?前途無量的年輕人,空了一年,壓力全部釋放了,不想再讀書了,填鴨所學到數學、物理、化學、英文、生物等等,通通忘掉了,怎麼辦?
身為父母的我們不應該讓我們的小孩和自己承受這種風險,讓年輕人追求自我,產生獨特的想法,有人生的核心價值和努力的目標,這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情,我們從小到大不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運行在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的軌道之上,讓他(她)們脫離鋪好的軌道,再希望他(她)們能夠自願地回到這個軌道之上,有這麼膽大而愚蠢的父母嗎?
有人說台灣的男生都有空檔年,以前兩到三年,現在一年,就是「當兵」,過完這個空檔年,大部分的人,只是覺得浪費時間,甚至養成不良習慣的負面人生階段,其實是誤解空檔年的意義,空檔年是要去過「自己想要去體驗的生活」,是志願和主動的,而不是被迫去做什麼,我們現實生活中,被迫去做的事情已經太多,在脫離現實人生的空檔年中,起碼動機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根據統計歐洲去做空檔年的年輕人有90%會回去念大學,跟沒有做空檔年的年輕人比較之下,他們的態度相對積極,自我意識較強,也比較成熟,不喜歡幼稚沒有深度的打鬧嬉戲的活動,我在德國的大學幾乎沒有看過類似台灣的大學社團團康活動,迎新送舊的胡鬧搞笑,大學生好像都認為自己是大人,不是小孩子,跟台灣有很大的不同。
空檔年當然要花掉一年,好好的過其實比在常軌上更累,但是可以體驗到的不同人生,或許運氣好會找到中心的價值,而且比渾渾噩噩地在社會價值觀的常軌上,沒有自我的度過一生,更有意義,人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物,同樣一件事,如果不是被迫,是出自於本身想要做的念頭去做,不但不會覺得累,反而會很開心,許多做過空檔年的年輕人,即使回到原來的軌道上,人生也已經變的不一樣了!
(本文經原作者李忠憲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空檔年的意義〉。圖片來源:By malczyk , CC BY-SA 2.0, 維基百科共享資源)
德國念書一律免費,為何沒人抗議不公平?因為德國相信孩子的人生跟父母無關
德國機場蓋了十年,全因小公務員抓到公安漏洞!留德教授諷:德國人效率真的很低
「當罷工會困擾到很多人時才有意義!」原來德國人從小教孩子認識罷工與罷工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