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如今「女英雄」的電影越來越多了,然而讓女人成為英雄就等於女權電影了嗎?若你的答案是認同,那我想你更需要看看這篇文章,重新調正一下「女權」的觀念——真的不是女人可以打打殺殺救人就是女權的展現,這難道不是本來女人就可以展現的姿態嗎?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空心二胡
稍早前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求推薦女權相關的電影,我一拉下來看到《追殺比爾》這部片時,評論道「這是男性想像中的女性吧?跟女權有啥關係?」,結果被對方說是「看不慣強勢女性復仇的直男癌(仇女廚)」就把我拉進黑名單了。雖然說在網路上遇到這種事情是人之常情,但坦白說,我因此被說是直男癌還真的挺無奈的。
的確像這種女打仔或女性英雄的電影,它在女權上還是有所貢獻,它提供這個社會看待女性的方式,可以不用透過太單一的角度去看待女性應該應該是什麼形象。然而當女人可以成為英雄,就代表這部電影是女權主義嗎?會說這種電影是女性主義的人,其實還是用相當單一的角度,潛意識認為只有男人可以當英雄,而女人當英雄是「特例」。
事實上如果要我評論絕大多數的女英雄電影,大部份還是透過男性凝視的角度去看待所謂的「女英雄」是什麼形象(《飢餓遊戲》系列的情況是比較好一點)。比方說大多數螢幕上的女英雄都是展現男性眼中的性感的形象,或者至少要說「她很漂亮」,以呈現目前主流所謂的「女英雄」的樣貌——用一句不太好聽的話來形容,這就很像會打鬥的充氣娃娃,它只是展現男性對暴力和性感的渴望,但是它不一定跟女權有關係。
(至於《追殺比爾》和《飢餓遊戲》的情況比較特殊,可能是因為劇本有女性參與,甚至作者本身就是女性,所以它們的電影就比較會從女性的角度為出發點。但是就《追殺比爾》這系列來看,它雖然是有從女性的角度看復仇,但是對女性的印象,還是多少有點男性的刻板印象。)
沒錯,這些電影中的女人可以用華麗的武打動作搶盡男性風頭,可以「英雌救帥」,可以拯救世界,可以打擊惡勢力,可以復仇,可以高舉革命的旗幟實現自己內心的理想和正義,然而這些行為難道不是本來就應該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嗎?根本就沒有人規定女人不可以展現暴力或者英勇神武的一面阿。
那麼說這類的女英雄電影是「女權主義電影」,到底是覺得這種電影是從女性角度出發,還是覺得女人當英雄痛打男性,把男性描寫得很窩囊,就是「女權」了?
我還是要說女權這個東西不是把男性踩在腳下,而是希望透過女性的角度去看待女性在這個社會的形象。如果只是覺得女人可以強勢,可以痛扁男性或者同性間用武力一較高下就是「女權」,那麼國高中一堆小太妹打群架不就是女權主義的代表了?
女權從兩次大戰開始發展到現在,它的崛起雖然是從戰爭這種充滿男性暴力的形勢搭上歷史的潮流,但是女權的發展到現代也經過了快一世紀,各流派提出對於女性的研究,很顯然這種東西絕對不會只有女性可以展現暴力和強勢的一面而已。
粉絲專頁:空心二胡’s vulgar confession
部落格:空心二胡・如「影」隨行
(本文經原作者伴空心二胡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女人當英雄是女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