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2016年是很不平靜的一年,其中最大的黑天鵝莫過於川普當選,另外一個出人意外的事件就是英國脫歐,加以難民危機帶來的衝擊,反全球化、保護主義、右翼思想的聲量同時也在全世界快速升高。這裡為你整理10大國際趨勢,讓你了解新的一年世界會出現哪些變局。(責任編輯:蔡沛宇)

1.憤怒白人選民的逆襲:川普當選

2016年最大的黑天鵝莫過於唐納川普當選,從黨內初選不被眾人看好,到選戰期間被美國幾乎所有媒體打壓,川普卻成功抓住白人藍領階級的憤怒情緒,並成功在關鍵的幾個搖擺州翻盤,成為第45任美國總統。

這股力量是綜合發展的結果:全球化將美國製造業轉移到新興經濟體、工業自動化取代既有勞動人口、兩黨政府長期的漠視、移民大量湧入加劇相對剝奪感。儘管最終全國得票數希拉蕊仍大贏三百萬票,然而拜選舉制度之賜,川普所代表的白人藍領階級憤怒,將持續衝擊美國政治和乃至於全球政治。

2.歐盟內部不穩定因素增加:疑歐派興起,英國脫歐

歐盟自創立以來跌跌撞撞地整合,從最初的煤綱共同體到現在成為一個超國家組織,但內部卻也存在嚴重缺陷:歐元區的半調子貨幣同盟和國家將歐盟與選民隔開,都導致歐盟逐漸成為一個日益「離地」的組織,而會員國國內的問題又極容易被政客遷就到歐盟上面。

這一年以來有幾個疑歐派的政黨民調上升,甚至獲得政府職位:德國另類選擇黨、義大利五芒星運動、法國國家陣線以及另外一個大黑天鵝: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

少了英國的歐盟除了在政治和行政程序上難以切割以外,歐盟頓失一個巨大的經濟體,更造成歐盟內部由德法獨大,北歐國家難以集中制衡,但有可能少了英國這個巨大的反歐盟整合國家,歐盟整合更加順利。2016歐盟經歷許多危機,新的一年將考驗歐盟政治人物是否有辦法面對,否則歐盟將持續左支右輟。

 

3.難民危機加劇衝擊周邊國家

敘利亞內戰、利比亞內戰、蘇丹內戰以及其他中東、非洲國家的動盪製造了大量的難民潮,這些難民先是逃離到周邊國家,不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跨海進入歐洲,導致了許多人道危機的事件。

周邊國家除了缺乏資源,仰賴國際社會援助處理這些難民之外,管制上的困難都促使難民不斷移動,而歐洲國家在年初措手不及面對大量移民的湧入,也產生社會與文化的衝突。

隨著難民數量逐漸穩定,歐洲政府和國際社會也暫時摸索出處理之道。但龐大的數量和未能停止的戰爭與動亂仍是巨大的隱憂。同時,特別是年幼難民在逃難期間錯失教育,如不處理,將造成長期的問題。

4.南海衝突白熱化

南海逐漸轉為中國與美國的博弈場域,也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對於主權和航行自由的衝突之處。然而年中時菲律賓與中國的仲裁案出爐對中國不利,但中國卻用銀彈試圖收買菲律賓,顯示南海的博弈讓東南亞國家有空間遊走在中美之間,而國際法在南海的爭端很難有太多現實的插手之處,仍然以現實主義的武力為主。

台灣在南海擁有太平島,外交姿態仍主張合作。隨著川普上台,一直對中美貿易順差有頗多抱怨,加上周邊幕僚普遍對中國不友善,南海恐怕將繼續成為中美衝突熱點場域。

5.敘利亞內戰天秤朝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三國傾斜

歹戲拖棚的敘利亞內戰在俄羅斯和伊朗的大力支持之下,以及歐巴馬謹慎地置身事外,天平逐漸朝向阿薩德政府傾斜,或者更準確的說敘利亞的政治未來將由土耳其 – 俄羅斯 – 伊朗三國聯盟來安排。

特別是土耳其原本主張推翻阿薩德政府,現在態勢已經轉為聯手俄羅斯一同參與敘利亞的政治進程。同時海灣國家原本也是致力推翻阿薩德政府,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視敘利亞為和伊朗教派鬥爭的場域,也在今年油價下跌之下無力扭轉局勢。

前幾年崛起的伊斯蘭國在周邊強權干預內戰之下,勢力範圍不斷縮小,如果2017年反對派在和平進程中同意加入敘利亞政府體制,敘利亞內戰可大致告一段落,加上伊拉克政府軍慢慢收復領土,大規模的恐怖組織將不再有機會,只會剩下零星的恐怖攻擊,而中東的政治矛盾將轉為區域強權與地方勢力的競逐。

6.新興經濟體貪汙腐敗狀況嚴重:南韓、巴西、馬來西亞

新興民主國家的民主鞏固一直是一個問題,從南韓、巴西、馬來西亞,其實也乃至台灣,民主的發展一直都存在品質上提昇的空間。民主畢竟不是只有投票,投票只是決定事情的方法,如果有人左右選票,或者當選後濫用權力而無法被察覺,民主品質便一直倒退。

南韓總統朴槿惠任沒有權位的閨密干涉國政,讓南韓的國家傳奇蒙上另一個汙點;巴西總統羅塞夫因嚴重的貪汙遭到彈劾,讓金融海嘯以來,飽受原物料下跌而出口遲緩、國內經濟捉襟見肘的巴西,更加雪上加霜。國家緊張動盪時,貪官污吏更令人憎厭。

馬來西亞作為東協大國,原物料與觀光資源豐富,又是人口與宗教大國。馬來西亞總理納吉,這些年透過國家基金1MDB進行洗錢,並掏空該基金,遭到國外調查後曝光,貪汙金額達330億台幣。更慘的是,馬國的檢方作為國家公器,還替馬來西亞總理背書,強調並無貪汙。民主如何鞏固?

7.奧規川隨:美國繼續亞太再平衡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第二任期提出亞太再平衡成為華府的長期政策,面對中國日益崛起、美國對中東能源依賴的降低,美國正在將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儘管奧巴馬費時多年的TPP極可能在川普上台之後失敗,但美國對亞太的加大投入是無庸置疑的。

從日本趕在奧巴馬卸任前到珍珠港美日同盟的歷史障礙、奧巴馬簽屬法案提升與台灣的關係、南韓預計部屬薩德反導彈系統、奧巴馬與緬甸和越南強化關係等,都可以顯見美國正積極布局亞太,而川普周圍圍繞著不少對中國疑慮甚深的幕僚,亞太一場日益激烈的大國博弈正蓄勢待發。

8.俄羅斯普丁、中國習近平

從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長達九年的全球經濟疲軟,民眾看遍全球政治人物對既得利益者保護的同時,卻滿嘴仁義道德、法律規章,但真要解決的問題,卻毫無辦法。

在亂世,獨裁者與強人的領導往往有機可乘。歐巴馬對敘利亞內戰與ISIS的局面束手無策,讓俄羅斯總統普丁主導了區域局勢;歐巴馬對菲律賓的南海島嶼主張無法給予強力支援,坐視中國不斷在南海擴充影響力,也讓菲律賓杜特蒂決定走自己的路,向美國叫囂的同時,向中國遞出橄欖枝。

許多人以為中國可能走向制度化,至少領導人只做兩屆就要換人這個規則不能改,但習近平上台以來,大幅插手本來該是國家總理的經濟政策權力,又以改革為名大量整肅貪官與異己,目前看來有不小的機會繼續維持統治。

9.自由貿易衰退與工業自動化興起:失業率影響政治穩定

美國的總統大選還沒開打,還在民主共和兩黨初選階段,就幾乎預言了美國耗費十幾年時間談判的TPP可能胎死腹中,因為所有領先的候選人都反對美國再簽署這個佔全球60%GDP的自由貿易協定。

英國在公投後宣布退出歐盟,儘管尚未完成後續手續,也意味著民意對歐盟區域整合、自由貿易的反彈。

若再談回台灣,兩岸服務業貿易協定無疾而終,主因之一,也是擔心國內產業因此面臨外來競爭、工作機會流失。先進民主國家政治人物面臨選票壓力,在全球經濟成長遲緩、弱勢勞工與產業失去競爭力的情況下,不得不採取更保護主義的措施。

同時工業自動化也淘換過去需要大量基礎人力的產業,高技術工人更受青睞,而低技術工人則面臨失業。自由貿易的主張要再抬頭,恐怕要等全球經濟再度熱燒時才有機會了。

10.同溫層聚爆:社群媒體興起影響政治走向

社群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力很高,然而其影響力的發揮方式,卻是在既有傳統媒體、重大公共事件上,滲透並左右同溫層或社交圈對這些事情的看法。在大數據分析發達的今天,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有辦法透過使用者,以及經常互動好友的瀏覽、按讚、分享行為,來推送給使用者最可能關心的訊息。

這意味著,有非常多數的人們在接收資訊的同時,哪怕是單純瀏覽,或者按一個讚,都會左右你的社交圈如何認知這個世界。網路同溫層因而出現,相反觀點也不易被察覺。政治宣傳的媒體操作策略,因而可能完全左右大局。

小至單一法案通過與否,大至選舉乃至政變結果。台灣的同婚法案請願串連、美國的川普總統當選、甚至ISIS的招募宣傳,都是戰場從街頭打到網路,再從網路打回街頭的典型例子。

(本文經合作夥伴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案情不單純」:我們盤點了2016年10個令人推眼鏡的國際趨勢〉。首圖來源:Steve Bake,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