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可能喜歡看漫畫動畫電影的朋友會頗有同感,日本漫畫只要變成「真人版」就幾乎跟褻瀆、摧毀作品沒兩樣,幾乎沒有人會期待一個「漫畫真人版作品」——但這在美國卻大大的相反,最紅的英雄電影幾乎都是從漫畫而來,並且席捲全球。究竟為什麼有這樣巨大的差異?且讓作者道來。
(責任編輯:林芮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GfdtZFk-Gk
同樣是漫畫,龍珠、火影等日漫幾乎沒有轟動一時的真人版電影(儘管有過嘗試),反觀美漫,卻有根據漫威、DC等改編的系列知名電影,如《復仇者聯盟》系列、《X戰警》系列、《超人》系列、《蝙蝠俠》系列等。除了電影技術的差距,還有哪些原因呢?本文作者日前在知乎回答了這個問題。
一、人物畫風問題
一切漫改電影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像不像」,如果違背了這一最直觀的基礎,很容易引起粉絲的逆反,但這也恰恰是日漫比較嚴重的問題。
日漫最大的創造可能就是千奇百怪的人物畫風了,每個漫畫家風格差異極大,形成無數種令人過目難忘的風格,這在漫畫領域絕對是世界級的優點。這些個性畫風雖然是好事,但是太抽象了,拍成動畫沒問題,真要拍成真人電影,問題就來了——「次元壁」。
我們先觀賞一些有代表性的頂級IP改成真人版的實例:
龍珠真人版,其實真心不能噴這個選角,選角背鍋其實挺冤的,這世界上真沒人能長得跟鳥山明筆下差不多……
這幾個妹子其實很不錯了,但就是感覺不對頭……畢竟真人的眼睛哪有漫畫裡這些蛇精這麼大啊!還有藍色頭髮的水星,演員真是辛苦了……
當漫畫的粉絲看到真人版之後,如果第一反應是:臥槽這選角一點都不像,好噁心!
那真人電影想不僕街都難,而大多數的日漫因為畫風問題,都會出現這個情況。其實這跟日漫的資本趨向有關,到現在為止,大部分的日漫考慮最多的是動畫化,是怎麼創造一個「容易節省成本、批量作畫」的畫風,而基本不會考慮怎樣創造一個「真人選角比較容易」的畫風,這實在是個繞不過去的坎……
而美漫就完全不同。
美漫的畫風基本都是寫實的,而且很多角色都極為臉譜化,非常適合真人化。各位是不是覺得真人化之後的美漫英雄反而細節充實很多、豐滿很多、更漂亮了?
而真人化很好的日漫也不是沒有,但這些都有顯著特徵,就是漫畫原作本身就是寫實派的畫風,讓真人電影化有足夠的基礎。比如:
死亡筆記的L,高還原,而同一部裡的夜神月因為不像,所以感覺很噁心……
《請叫我英雄》,男主的選角簡直神了,氣質到形象完美契合!
所以,如果「像」這個問題都沒法很好地解決,日漫的真人化很容易變成找罵的。當然,這一條只是最表層最膚淺的原因。其實即使畫風抽象到天上,也可以通過優秀電影班底脫離原作的二次創作來彌補,無非就是損失一些原作的鐵粉罷了,說不定徹底脫離原作還能拉很多對原作風格無感的新粉呢。
但有些問題決定了日漫很難拿到最優秀電影班底的資源,接下來開始分析原因。
二、IP是否可以持續性投入
日本的漫畫家對於作品擁有過於強大的原創和處置權,這是好事,但同時也是壞事……一個日本漫畫家能夠從日漫的修羅場裡拼殺出來創造出頂級作品,他必然是個天才,但天才的另一面就是無法被市場和編輯控制。
鳥山明完成龍珠以後,徹底厭倦了漫畫,於頂峰處擱筆;富堅這孫子不幹活,宅在家玩麻將玩老婆已經是個愛好者欲哭無淚的段子了,偶爾詐個屍(編按:殭屍復活)大家就感恩戴德;像井上雄彥這樣嚴謹和口碑良好的匠人式漫畫家都會在灌籃高手最火爆的全國大賽篇撂挑子(編按:撒手不管)。
說白了,頂級漫畫家功成名就之後,他自己就成了最大的莊家,雜誌和編輯在他面前就是孫子,他想不幹就不幹了。
這樣的話,作品就必然有終結的一天,隨著漫畫家的厭倦成為一個「完成品」,幾乎很少有善終的。「完成品」就意味著沒有發展前景,就等於對故事和角色判了死刑。而作者對於品牌的絕對控制權也決定了其他人想接手發展品牌這條路就被徹底堵死了……
而反觀美漫,公司享有對漫畫角色和作品的版權,每一部漫畫都是一個可執行的專案。也許單部作品論才氣或是論內涵都不一定比得過頂級的日漫,但是長年累月的故事積累卻能彌補這些不足,無數的編劇、畫家加入進來填充這些作品和角色的深度,從而形成一個個能夠無限發展的故事和角色品牌。
我覺得這兩者的區別很明顯:
美漫的每一次電影化投入,都是在給這個品牌鍍金,延展了品牌寬度,加大了品牌的影響力,因為新的故事源源不斷,永不枯竭。(甚至美漫電影可以只要角色形象,電影完全原創劇本,想怎麼拍怎麼拍,這簡直無窮無盡啊!諸位想想日漫敢這麼玩嗎……)
而每一次對日漫的電影化投入,都有點透支品牌生命力的感覺,畢竟故事也就那麼多,拍一段少一段……上面的《請叫我英雄》就是個例子,第一部電影的劇情感覺像是在小心翼翼擠牙膏,故事推進節奏非常遲緩,生怕一不留神拍完了……
說實話,我實在佩服日本漫畫家憑藉一人之力獨立創作頂級品牌的天才能力,但是連這些頂級漫畫家都得不斷的「新坑」,都不能夠享有一個可以不斷挖掘的角色和故事庫,再考慮到漫畫的巨大工作量,我都替他們累,厭倦真是遲早的事。實際上諸位設想一下,其實很多頂級日漫的世界觀設定和人設都有很大的延展性,只畫一部真得很可惜,換個高手在原基礎上再來一部新的超越原作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啊!
而美漫呢?經典品牌像滾雪球一般不斷壯大,生命力無窮!而且因為是團隊的作品,點子和靈感是多人的共同智慧,比一個天才死命畫到吐血說不定還要更好一些。當然美漫的公司化運作可能相比日漫的藝術家主導來說欠缺了一些「靈氣」,但在日漫狀態下滑,大師和頂級作品匱乏的現在,工業化生產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真的很希望日漫能想到一些辦法來使得老的世界級品牌再續光輝,雖然目前看起來沒啥辦法。
三、漫畫品牌的時效性
這實際是上一條的延續。
追過連載網文和漫畫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一個現象:一部在連載期內的作品是最火的,一旦作品完結,人氣就會無法挽回的直線下降。
這是個沒辦法回避的問題。龍珠之所以沒人敢投拍,就是因為這實在是個太老的IP,已經完結幾十年了(現在的續作我實在無法認同)。如果再拾起來拍,將要冒著巨大的資本風險,這是日漫的通病。
而美漫就不一樣,因為只要公司存在,這IP就幾乎無法完結。即使有時候失手把角色畫死了,也會出一個「平行宇宙」給角色續命,絕不會把故事玩完。
能夠持續維持故事的人氣,才能給資本足夠的保證。
四、日本電影水準的局限、日本國運頹勢
這實際是很客觀的原因。
日本本身是個動漫大國,資本和資源也多聚集在2次元動畫電影,涉及到3次元動畫都稍微有點弱勢,更不用說真人電影了。最近動畫鬼才庵野秀明的《新哥斯拉》也反映了這一點,日本其實不只是拍不出好的漫畫真人版電影,而是根本就拍不出「美國式的大投入商業化電影」。
(動畫導演都開始插手拍電影了,日本的電影導演你們的臉呢……優秀的漫畫原作需要同樣等級的電影導演操刀,才能成就頂級品牌,甚至延展原作深度,這就如同托爾金之於彼得·傑克遜、蝙蝠俠之于諾蘭、守望者之於紮克.施奈德。而日本現在的電影導演?我還是積點口德不說了罷……)
這一方面是因為日本文化產業的天賦加點和主攻方向不在電影,造成日本國內無法建立起像美國一樣的專業化電影工業體系;更是因為日本這十幾年經濟勢頭低落,使得能夠投入到漫改電影上的資本捉襟見肘。
日本本身電影技術水準的全面不足;資本的欠缺;東亞文化圈並不具備影響全世界的強大力量,等等這些諸多因素合併起來造就了日本漫改甚至是電影市場的虛弱現狀。想要改變的話,也許只有等中國資本的介入了……
在這一段最後我說句公道話:拿日本和美國比,本來就是天大的不公平。
日本無論從國土面積、全國人口、經濟總量、發展前景來說,都遠不是美國的對手,美漫電影其實壓根也不用賣到全世界,只靠美國國內市場就已經足夠支撐電影的巨額投資了,國外的票房根本就是錦上添花,而日本有什麼?憑日本現在的經濟現狀,能養活幾個世界級電影團隊?
其實,日本無論是漫畫還是動畫,一開始都是學美國,學迪士尼的。而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日本動漫能夠成功的最重要特點就是“省錢”。手塚的廉價動畫製作方式、日漫的黑白和廉價用紙,都體現著“省錢”這一特徵。這本來就和大規模投資的電影是相違背的。
一個小國,一個學生,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在動漫領域另闢蹊徑達到和美漫一樣的高度,並稱世界雙雄,這已經是一個奇跡了,指望一個小國在電影這樣的資本密集產業逆天抗衡美帝?這本來就是不現實的啊!這明明是只有我們中國才能有資源辦成的事情啊!所以,這重任絕不應該在日本肩上,我們泱泱華夏理應扛起碾壓美漫電影的職責……(希望吧……)
五、故事、角色——哪一個才是問題的核心?
這一點有點說深了。但不扯這個實在沒法把全貌說出來。實際上,美漫的出生從一開始就跟經典的文藝創作方式背道而馳,是個徹頭徹尾的怪胎。
一般的文藝創作是作者腦中有一個故事,十月懷胎憋故事如憋尿,不寫出來要死人了,於是乎開始自發性的創作。這是藝術家的個人行為,作品的好壞取決於作者的水準和才氣,甚至一開始你不付丫錢他也能打雞血白乾,因為這是他的夢想和自我實現的方式!這也是日漫的方式,作者直接決定作品的好壞。
這方式有個問題,因為文藝和國運一樣,是有「大趨勢」的,如果各位經常總結歷史會發現,大師和神作總是一批一批的來,一批批消亡,這是時代促成的玄學。一波大師洩氣之後,後繼乏力,而批量生產作品的工業化體系又不夠完善,就會出現現在日漫這樣的頹勢。
這是「注重故事」的方式。
而美漫卻開創性的用公司套路來解決文藝創作問題。一堆人聚在一起,寫故事和畫畫的分工幹活,一個崗位的一個人啞火(編按:火藥引爆後不爆炸或砲彈打不響)了沒問題,花錢找更好的頂上來,畢竟找一個工種的專才比找一個全才容易太多了。這就成了一個能夠運作的商業形式啊!
比如我朝的「九州」,一開始一堆作家聚在一起,想要集眾人的力量完成一個大品牌。我覺得,這活要是幹好了,基本就是奔著美漫的套路去了。(但是九州好像也黃了,其實玩公司,目前這個星球上應該沒人能玩過美帝,所以美漫模式基本別國也比較難學,那種體系控制和創作自由的平衡點和度很難掌握吧?)
但這個模式也有很大問題:無法壓抑一個天才無限制的投入太久。如果創作團隊裡某個作者才華太突出,必然無法忍受體系或者公司的壓抑,會想要自己開一個新攤子,自己當上帝,而不是遵循公司和前人已經設定好的人物和背景。於是就必然離開了。
這是「注重角色」的方式。
於是,公司繼續按照範本製作「產品」,離開的天才開始創作「故事」。
但是,故事總有「終結」;英雄卻可以「永存」!
兩種方式,無所謂孰優孰劣,但區別卻是很明顯。
這也許就是日漫和美漫的區別所在吧?
(其實還有世界觀過於架空、題材選區脫離現實等諸多原因,有時間再補足……)
(本文經合作夥伴觀察者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八百禁:日漫為什麼拍不出轟動的真人版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