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同一個老闆,出版業廉價得老闆連 1000元 都不願意多花,而動畫公司卻上萬都不打緊…….這就是如今出版業的悲慘現狀。
有人說都是因為網路才害出版業衰退,但作者卻不這麼認為——問題根本不在網路身上,而是出版業太過希望向網路看齊卻失去了真正的價值。或許網路不是危機,反而成為出版業徹頭徹尾改變的契機!
(責任編輯:林芮緹)

pupilinblow, CC Licensed
7年前,我在台灣做圖文書,一本書的製作費用大約是5-10萬元。我為了給繪製封面的作者爭取多加1000元的稿費,幾乎和老闆吵了起來,最後還是沒要到。
而我在動畫公司上班時,一個垃圾桶要幾千塊,一張小茶几要好幾萬。一個動畫要做提案,四頁文案的翻譯費用就破萬。而,動畫公司和出版公司是同一個老闆。
是的!實體出版就是這麼不值錢。
我記得,每次走到誠品書店,看到架上的暢銷書,前幾名總是女明星談減肥,美食旅遊,和國外暢銷書…….是的!那時候,勵志書和工具書也不太行了!
事實上,有段時間我甚至要花點心思,才能從名人網紅堆積的書海當中,找到一兩本由作家寫的書。
於是,我想做點新嘗試。我打算講幾個很莫名其妙的怪人的故事,我想要讓心境描述用文字,動作描述用漫畫。這個東西只有我能做,只有我是少數同時理解小說和漫畫的人。然後,我大約做了一半,發行商問我:「那你想把書放在哪個分類架上?小說還是漫畫?」然後,當然也就沒發行。
某次,我那一向很放任我的主編(主要是因為我帥),把我叫到辦公室,說,他要和詹仁雄合作,要搞一個電視劇,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然後說,讓我寫本小說出來。
我想著:嗯,所以…..你要我給詹仁雄當編劇,然後作為交換,我們可以出本小說做周邊商品,沾沾電視劇的光?
我跟朋友一起喝酒,我說:
美國或日本這種內容大國,都很重視出版,因為出版是內容的土壤。相較於電影,遊戲,電視劇這些,出版的成本更低,理論上,可以更冒險,可以有更多可能性。可是,我們台灣的出版最保守,反而他媽的電影最實驗。
我說:去他的台灣出版業!
然後,七年過去了,新聞報導說出版急凍。朋友們議論紛紛,基本都在說,是網路的錯。
網路就是網路,網路沒有錯。
自從網路閱讀出現以後,閱讀的價值和定義就改變了。這個改變,同時發生在網路和實體出版中。如果,因為網路,實體出版倒了,那也只是證明,在過去的十年中,出版太過朝網路閱讀的向性偏斜,而鬆散了自己本來的結構。
我們就是身處在這樣的時代,從各個呼嘯來去的片段擷取零星的碎片,在隨機意識中攪成一鍋濃稠又不均勻的粥,亦或是噴,誰在乎?
思考?好啊,沒問題!但是,先等一下!我要先給剛才那正妹發的宵夜文按讚。
在這個時代,感動氾濫,認知有限,而且沒人在乎。
說真的,反過來想,如果網路把那些只會炒話題的,只會搞娛樂化的,只會做類型的,只會跨業合作的,只會比腦殘的閱讀習慣都吸收過來,說不定,反而能還給實體出版一個原本該有的樣貌。
就像電視出現了,劇場也沒消失,反而因為不用被商業綁架,變得更純粹。然後再輸出,回頭影響流行文化。
到了今日,或許,大破壞才是拯救之道。
完畢!
(本文經原作者 Tzun Yueh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看更多相關文章 >> 特企・聚焦 / 台灣人又愛又恨的誠品吳清友
延伸閱讀:
特企・聚焦 / 被折扣戰殺死的出版業
從《灣生回家》出包看台灣出版業困境──只要有錢賺就好,書的內容一律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