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二戰後的幾十年間,美國經歷了經濟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然而80年代後,隨著全球化擴張,經濟疲弱,貧富差富擴大,美國夢開始令人懷疑。
台灣也何嘗不是如此,本文用數據統計來告訴你:「台灣人的薪資佔GDP比例逐年下滑」,換句話就是,台灣人一代比一代過得更窮困!(責任編輯:蔡沛宇)
文/ 王己任 (時事評論家)
令人嚮往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是在大蕭條時期出現的,它來自歷史學家亞當斯(James Truslow Adams)1931年出版的一本流行的書──《美國的史詩》將其定義為「夢想的國土,每個人生活應該更好、更豐富和更完滿」。
隨後的幾十年,美國夢成真,二次戰後的黃金年代,快速的經濟增長與廣泛的社會福利,許多美國人比他們的父母賺更多的錢、享受更高的生活水準,實現了美國夢的基本定義。
然而時序進入198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擴張時期,經濟增長疲弱,收入不平等加劇,晚近2008年的經濟危機與停滯蕭條,美國夢令人懷疑。
歷年來有不少針對是否實現美國夢的民意調查,都是以個人主觀的感受為依據,人人一把尺,缺乏客觀性,因此,是否有客觀數據來衡量美國夢,讓美國夢可以做比較?史丹佛大學教授謝帝( Raj Chetty)搜集與分析了大量與長期的稅收資料,量化美國夢–美國家庭子女的收入是否優於上一代父母收入的比例數量。
達成美國夢的量化數值如下:
出生於 1940 年 — 92%
出生於 1950 年 — 79%
出生於 1960 年 — 62%
出生於 1970 年 — 61%
出生於 1980 年 — 50%
趨勢顯示美國夢愈來愈難達成,出生於 1980年代現在是30多歲的美國人,只有一半的人比他們的父母生活過得更好。
影響美國夢的主要因素是經濟成長與經濟果實分配問題,且分配問題是占主要因素。美國現在的經濟規模與生產力遠超過1980年代,人均所得幾乎是1980年代的兩倍之多,如果較平等分配經濟果實,每個美國人的收入是可以優於上一代父母,美國夢垂手可得,然而卻有一半的人比他們的父母更窮困!
分配問題的關鍵在於受僱報酬與資本利潤占國民收入的比率,兩者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的數據,美國受僱報酬比率近五十年來是呈現下降趨勢,非農業企業的勞動份額在1950年代徘徊在64%左右,2002年下降到61.4%,之後下降得更快,2015年接近57%(如下圖)。
(編按:勞動份額=勞動者的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分配率中勞動者的報酬總額占GDP的比重越高,表示勞動者的工資性收入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所得份額越大。)

美國勞動統計局的數據:非農業企業勞動份額。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勞動份額的減少,99%的社會底層收入亦減少,相反的,1%的社會頂層收入則增加了20%。
勞動份額為何減少呢?
1. 科技的發展與企業提昇生產力,用機器和自動化取代人力;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跨國公司為獲取更便宜的工人海外生產。
2. 金融經濟擴張發展,實體經濟則萎縮。
3. 經濟危機與停滯蕭條,失業人口、部分工時與合同工等非典型工作大量增加。
4. 新自由主義政策,私有化、商品化與減少社會福利。
5. 政府課稅、預算、立法等施政,有利於1%的社會頂層。
6. 最低工資與勞動保護不足。
7. 工會組織萎縮,工會議價能力低落。
以上這些都是造成勞動份額減少的因素。不少調查報告指出,工會組織萎縮與議價能力低落是勞動份額減少的最重要因素。
分析了影響美國夢的因素,可以評估美國夢的走向。美國經濟仍處於停滯蕭條的困境中,短期內經濟要增長有困難,是不利於美國夢。
關鍵的分配問題呢?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是減少勞動份額,重要的是受僱者的團結與集體行動的能力來抵擋這個不利的趨勢,是否能夠反轉工會組織萎縮與議價能力低落的現狀,似乎並不樂觀。
反觀台灣夢呢?目前還沒有客觀的台灣夢量化數據,我們可以從台灣的受僱報酬占 GDP 比率數據了解大致的走向:
1990年 — 51.0%
1998年 — 48.0%
2015年 — 43.9%
從1990年到2015年受僱報酬占 GDP 比率,從51.0%跌落到43.9%,呈下降趨勢,台灣夢愈來愈難達成。
日漸遙遠的美國夢與台灣夢,一代比一代更困難實現夢想,或許是世界趨勢。
(本文經投稿作者 王己任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日漸遙遠的美國夢與台灣夢〉。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Kelly Sh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