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原作者 chenglap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請見:連結。首圖來源:simpleinsomnia, CC Licensed)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二戰時,夾在德國、義大利之間的瑞士為何能避免遭到軸心國入侵、併吞的命運?原來靠的全是瑞士未雨綢繆的超強國防意識,不管是思想上建立本土認同,還是實體的軍備強化,都有效的降低希特勒踏平這個山中小國的野心。(責任編輯:蔡沛宇)

位處交戰國的夾縫中,瑞士靠武裝中立安然渡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瑞士的處境十分尷尬,就像臺灣處於美日中的前沿,瑞士也正正處於參戰的國家(法國,義大利,德國,奧匈帝國)中間並和四個國家皆接壤。

瑞士當時只有三多百萬人口,沒有參戰,卻動員了二十五萬陸軍,二十萬後勤部隊,也就是四十五萬差不多六份之一的人口。動員這麼多軍隊做的是甚麼?

做的就是把他們全部武裝起來,註紮鄰近各國的前線,防止各列強把瑞士捲入戰爭。這些軍隊就是證明將瑞士捲入戰爭的一方,雖然瑞士無法擊敗這些列強任何一個,卻必先付出相當代價。

davecito, CC Licensed

值得留意的是,臺灣經常說自己有族群問題,這點瑞士其實更嚴重,瑞士有四種官方語言,包括法語,義大利語,德語和羅曼什語。明顯地,說法語的親法,說義大利語的親義,說德語的親德,剛好就是交戰的敵對各國。這使瑞士內部幾次都差點分裂崩潰,但最後瑞士還是保持了團結渡過了戰爭。

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危機後,瑞士人反省了自己的武裝中立,其實如履薄冰,如果不是全力投入在戰爭準備上,瑞士一早就被捲入了世界大戰。瑞士也曾有像臺灣一樣,覺得是否應該減少軍事投入?例如左派政黨社會民主黨,本來一貫都對徵兵有意見,和反對瑞士花太多錢在軍事上。

可是到1930年代,看到德國的武力在擴張,並展現出野心時,感到瑞士正在存亡之危險。結果放棄自己反軍事的主張(在臺灣應該會被說是「背叛選民」),決心將瑞士老舊的軍隊擴張改革。

經歷過戰爭的瑞士很老實的理解到,他們之所以在上次的戰爭全身而退,是因為他們武裝到牙齒,所以瑞士不想被捲入下一次的大戰,就必須充認真的武裝起來。

在這段時間,瑞士建立了戰爭國債系統,大幅增加了國防預算,而且將整個軍隊重構,將新兵訓練的時間增加,將部隊的編制變精細。並開始推廣要所有家庭恆常儲備兩個月的糧食,然後退出國際聯盟,宣告中立:瑞士非常理解,作為一個中立國的前題,就是預備自己會被打和被經濟封鎖。

捍衛本土文化,防堵納粹洗腦

當年大德意志思想(類似今天大中華思想)和法西斯主義是高峰期,很多人都崇拜德國的強大。特別是瑞士這樣有非常多德語人口的國家,德國當年的各種文化都影響了瑞士人展現親軸心國的興趣,無疑,德國在各方面都比瑞士強大。

而且,就像今天的學生會覺得cosplay德軍很帥,對當年的瑞士年輕人來說,看到德國的強大和帥氣自然是熱血沸騰,今天把納粹說成是惡魔,是因為當年他曾經充滿魅力:不僅對德國人有魅力,對鄰國亦然。

特別當年瑞士三面都被德國或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奧地利)包圍,你可以想像軸心國文化和政治現實,對瑞士的壓迫,應該超過今天臺灣所承受的外來壓力。瑞士人可以收到軸心國的收音機節目,看到軸心國的雜誌、報紙,你可以想像每天被怎樣洗腦。

當年的瑞士為了對抗這種思想,決定要推廣自己的本土文化,目標是強化「瑞士」自身的文化認同與形象,也就是瑞士人是甚麼?理想的瑞士人是怎樣的?特別是說德語的瑞士人,和說德語的德國人有甚麼不同呢?

結論就是,面對迷倒於極權主義與專制的軸心國,瑞士人把自己塑造成追求自由對抗專制統治者的山區戰士民族(賽德克巴萊?),開始強調瑞士式德語(臺灣國語的瑞士版)與德語的不同,鼓勵大家說與德國人不同的德語。

瑞士的政府決定要將「聯邦架構」,「文化多元」,「民主法治」,「有尊嚴的自由人」作為瑞士的核心思想,推廣給整個瑞士,也就是說,你要當一個瑞士人,就應該是尊重文化多元的自由戰士。這就是瑞士版的乖小孩,你要成為一個被尊重的國民你就要能表率和維持這樣的價值,並這樣教給他們。

當年的小朋友,日後的士兵。守護鄉土,守護尊嚴與自由,就是瑞士人作戰的最大理由,而強調瑞士自己的文化特性。也使很少人說的羅曼什語成為瑞士的官方語言,這個母語今天只有幾萬人在說而已。

今天你關於瑞士的歷史故事,例如那個甚麼頭上有個蘋果給人射箭的,就是因為樹立瑞士是山谷中自由人,為了對抗暴政而獨立廣為傳播的。這都是文化國防的一部份。

也許臺灣今天很多新的作品,例如雨港基隆,或者賽德克巴萊,也是在走和瑞士相近的道路。國防是從小孩和青少年的玩具,幼稚園和與讀物開始的,瑞士人自年幼看到的東西已不斷滲透他們就是對抗暴政的獨立自由人的意識。

希特勒可沒有忘了要踏平瑞士,作戰計畫早就定好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瑞士已比上次準備得更完整,當年的人口沒有增加太多,就是四百萬左右,卻在三天內就動員了43萬的軍隊,20萬的後勤人員。瑞士人不是白痴,一早就知道軸心國有意染指他們。

希特勒有沒有「忘了瑞士」?當然沒有,他曾經在1941年與墨索里尼的會面中,說「瑞士有世上最噁心的人民和政治系統,他們是新德國在道德上的最大敵人」,在1942年他說瑞士根本就不應該存在,流著德國人血統的次等野種,他認為瑞士之所以存在,只是因為歷史一個偶然。

在神聖羅馬帝國(你可以想像成就是德國版的「明朝」)一時衰弱,瑞士趁亂取得獨立,而最終瑞士要與第三帝國統一是遲早的事情。德語區歸德國,義大利語歸義大利,法語區就給法國的傀儡政權,剩下的麻煩人就殺一殺,瑞士就永久從地球上消失。

在納粹德國的教科書裡,「大德意志」是包括了荷蘭,比利時,以及瑞士的德語區,並宣稱誰要分裂我們大德意志,我們就要他們全體滅亡。說穿了就是留島不留人的德國版,當然瑞士也有他們版本的愛國(德國)同心會,這點也是理所當然的事。當年瑞士不少高級將領都曾經表達過對德國的同情,瑞士也有很複雜的身份認同問題。

在1940年法國投降後,德國便開始計劃入侵瑞士,當年是甚麼情況?當年瑞士完全被軸心國包圍(因為連法國都投降成為維琪法國),而在法國境內有二百萬軸心國軍隊,差不多就是瑞士人口的一半,瑞士再怎樣動員在人數上都不可能敵過軸心國。

當年的納粹評估,只要一出兵,當是靠兵力的絕對優勢以及瑞士本來就有不少人說軸心國語言,瑞士根本就不會有太大的反抗。應該很快就會投降並願意合拼為大德意志的一部份,跟今天說用飛彈嚇一嚇臺灣就投降一樣。

瑞士的國防理念:打贏德國不可能,但要確保能讓德國付出慘痛代價

瑞士自然知道沒可能抵得住軸心國的正面攻擊,但瑞士和臺灣有個相似的地方,就是中央都是山區,他們打算如果軸心國打過來,就要放棄平原的住民區。向著山區後撤,並在各個山間的要道中佈下大量的要塞防禦,爭取撤離的時間,將瑞士的陣地縮小到只有山區,死守山區。

瑞士的國防理念只有一個:打贏德國不可能,但只要確定能令德國付出沉重的代價,就能減少德國入侵的念頭。

所以瑞士策劃的並不是怎樣在戰場上正面擊潰德軍,而是怎樣用各種滋擾,遊擊的方式,去偷襲入侵的德國人,並不斷走進困難的地形佈防,令德國每個據點進攻皆要付出代價。並決心要焦土所有經濟與居住區,與炸毀所有交通要道,使其難以重建。

德軍的作戰計劃已經訂立,希特勒也多返催促計劃。但因為種種原因,這入侵計劃沒有實行過。瑞士的媒體天天都罵和醜化第三帝國,德國的媒體就天天說瑞士人數典忘祖,是中世紀遺留下來的殘兵敗將。

大家互相在罵,可是實際上這有助瑞士人的民心士氣,因為他們意識到德國人不是同胞,而是時刻想野心征服端士的外來侵略者。

讓盟軍、軸心國都吃足苦頭的絕對中立──誰敢入侵就打誰

雖然陸軍沒殺進去,但是瑞士的天空卻沒有很太平,納粹的飛機經常飛過瑞士領空,有時會挑釁,瑞士的態度十分堅持,就是開火把入侵領空的飛機打下來。

德國多次大罵瑞士這種行為,最後瑞士還用空軍壓制,強制外國飛過的飛機降落瑞士,氣得希特勒派特務進瑞士想要炸掉他們的機場,只是被瑞士的護兵抓包而沒有成功,即使沒有大戰,但是在邊防的瑞士軍隊和軸心國是不斷的有小型戰鬥。

這邊被軸心國打,那邊也被盟軍侵犯,因為瑞士被軸心國包圍,國家又小,所以盟軍空軍轟炸時經常誤傷瑞士。而同樣地,瑞士也會擊落盟軍的戰機,盟軍也沒有很信任瑞士,覺得瑞士裡面一大堆說德語的人,整個國家一狗票納粹的支持者,應該炸一炸把他們炸乖才是。

瑞士還被交戰雙方封鎖,可見其經濟會多麼痛苦。因為瑞士有一半糧食需要靠外面進口,而燃料則是全部(你覺得瑞士有石油嗎?),所以偷偷摸摸的還是有和交戰雙方做貿易。

交戰雙方都覺得瑞士兩面是鬼,可是也覺得把這個瑞士拉下水變成敵人,使對方全面投敵也不划算,便忍受瑞士暫時有這種行為,贏了之後才找他們算賬。這全靠瑞士有充足的軍備,雖然不足以打敗任何人,但卻是雙方對壘之中,一個不能忽視的籌碼。

最終瑞士活到了最後看到盟軍的勝利,才中立到最後,但明顯地,如果軸心國勝利,瑞士也是活不久的。

所謂中立國,並不是避開戰爭,置身事外,而是設好一條非常硬的界線和規則,有充足的制裁能力,誰敢入侵就打誰,誰意圖征服就要付出巨大代價。這絕不是寄望於「被人遺忘」或「宣告中立就能中立」之上的。

也別以為瑞士的人就先天愛國大團結,全民皆兵也是這麼久發展下來的智慧,瑞士其實也是深受敵我不分之苦的。

(本文經原作者 chenglap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請見:連結。首圖來源:simpleinsomnia,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