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1791年,來自法國的朗方,被美國總統華盛頓邀請來為未來的美國首都制訂城市規劃方案,當時朗方37歲。朗方的父親曾在法國王室當過宮廷畫師,因而他幼年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年輕時又在巴黎皇家藝術學院學習過。朗方是一名天才,他在都市規劃加入了三權分立的概念,成為都市設計史上的一大經典。(責任編輯:蔡沛宇)

美國的都市規畫在十八世紀大肆開展,紐黑文、費城、安納波利斯、威廉斯堡以及高貴典雅的薩瓦納等殖民城市紛紛落成。城市設計一絲不苟,完全按照明確規則,大小街道、廣場與綠地設置得井井有條。這些城市的規畫者是誰?

紐黑文那不尋常的九宮格平面布局,猶如井字遊戲圖,在正中央的方格內有座市場,而此布局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得而知;有可能是西奧菲勒斯.伊頓或約翰.布羅基特。伊頓是創建此城(原稱昆尼帕)的那群麻塞諸塞移居者的領袖之一,布羅基特則是那群人的土地測量師。

紐黑文的整個平面占地只有○.五平方英里,雄心勃勃的費城平面則是兩平方英里。費城街道為嚴整的棋盤式布局,兩條十字交叉的主街將整個平面分為四等分,每個等分裡都有一座公共廣場,在十字交叉的中心位置同樣也有一座。

規畫者是賓夕法尼亞殖民地的測量主任湯瑪斯.霍爾姆上尉,很多人說霍爾姆是個工程師,應該是在軍中學會工程的本事,但在規畫之初,殖民地行政長官威廉.潘十之八九也有協助構思。

在更南邊,馬里蘭殖民地的行政長官法蘭西斯.尼可森,為他的新首府安納波利斯擬了獨特的都市規畫。該城市的布局包含四個開放空間:兩座圓形廣場,一座住宅區廣場,一座市場。

兩座圓形廣場分別為公共圓形廣場和教堂圓形廣場,比約翰.伍德在英格蘭巴思的圓形廣場早了三十多年。街道從圓形廣場往外斜向伸出,這是模仿巴洛克時代的羅馬,只是格局小了許多。

尼可森派任為維吉尼亞行政長官時,有了機會規畫第二座城市,於是威廉斯堡就此誕生,其為某歷史學家口中「殖民時代美國最成功的城區規畫」

安納波利斯的平面布局大大借用歐洲的先例,威廉斯堡則較富新意,由一條寬闊的主街構成平面的主軸。威廉與瑪麗學院位在該主軸一端,維吉尼亞殖民地下議院位在另一端,中間位置坐落著市場廣場,而市場廣場原也是法院和彈藥庫所在地。

此城的另一個主要建築是行政長官官邸,尼可森將它蓋在一塊周邊遍植樹木的草地頂端,該塊草地則和主街呈直角之勢延展。此城的平面布局有兩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房子位在被花園所包圍且面積甚大的建地上,主街沿線的各建地被淺沖溝隔開。

如此造就出的平面布局,如建築師暨都市規畫師賈克林.羅伯森所寫道,提供了「清楚的美國常規,將我們公共建築、街道、房子、樹木、庭院與自然地貌的巧妙融合化為典範」。

薩瓦納的都市規畫者詹姆斯.奧格索普,是喬治亞殖民地的創建者暨行政長官。在英格蘭陸軍中立下彪炳戰功的奧格索普,也是個社會改革者,他找「薪貧族」移居這個新殖民地,且禁止蓄奴。

他出色的都市規畫,以一標準化的「區」為基礎,「區」由四十塊住宅建地構成,各住宅建地圍著一中央廣場,廣場前方則立著公共建築。

隨著城區擴大,新的「區」以井然有序的方式增建。雖然看來死板,但此一都市規畫匠心獨具之處,在於大小街道都是城區擴張本身不可或缺的一環,創造出連綿不斷、植樹綠化、連接諸「區」的大街。

就殖民地時期的所有都市規畫來說,這不只是最先進的,也是存世最久的,因為從一七三三年建城,到美國內戰(一八六一~一八六五)為止,該城的城區擴展一直以奧格索普的模式為依歸。

但殖民地時代的城鎮大部分缺乏薩瓦納、威廉斯堡那種巧妙與用心。一七四九年建造的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卓城就是個典型例子。

八十四個一模一樣的半英畝建地,按每個街區四塊建地的方式鋪排,街道構成簡單的棋盤狀,但棋盤格局的完整性被不規則的波多馬克河河岸線破壞掉。這一樸實無華的城區畫分,出自測量員小約翰.韋斯特和其十七歲助手喬治.華盛頓之手。

四十年後,華盛頓總統得決定聯邦首都的都市規畫方案,其國務卿湯瑪斯.傑佛遜,被公認為建築事務方面的專家,建議採類似亞歷山卓的棋盤狀格局,甚至呈上粗略的草圖。

華盛頓將草圖拿給其某位顧問過目,該顧問回以尖刻的評論:

如此齊整的平面布局,紙面上看來再怎麼合用,或乍看之下讓某些人再怎麼心動,落實於地面上時,其中最讓人肯定的部分,最終都必會讓人覺得厭煩、乏味。

而且其完工的成果不可能完全符合原本的設計,只是某個死板想像的可鄙延續,無法予人真正莊重、真正優美的感覺,只有在大自然賦予造化之奇,使萬物分殊多樣之處,才堪用。

這一夸夸其談之語,出自年輕法國人皮耶夏爾.朗方之口。他在美國獨立戰爭時來到美國打仗,擔任華盛頓的幕僚,爬到少校之位。

他因為改造紐約的聯邦廳(華盛頓宣誓就職之處),而展露他的藝術才華,於是華盛頓總統委任他畫出這座未來聯邦城市所在位置的地形圖。華盛頓欣賞朗方的熱情,且相信他認為新首都應該「氣派優美」的論點,因而指派他負責首都的都市規畫。

如今朗方有時被視為建築師或軍事工程師,但他其實兩者都不是;離開法國前夕,他還在研習藝術創作。但他懂得畫畫,對都市規畫有天賦,而且雄心遠大。

他為聯邦首都所做的規畫有三大特色:善用地形,把國會山莊安在某山丘上,把總統官邸放在另一座山丘,建了一條通往波多馬克河的「大街」(今國家廣場)。

以斜向的大街連接主要的市府建築,在道路交叉口設置許多可供擺放紀念性雕像的圓環(斜向大街的設計明顯受了法國園林設計的影響)。

在斜向大街之外,加上平淡無奇的棋盤狀次要街道。這一平面布局,如某歷史學家所說的,乃是「美國兼顧先例與創新之舉」。

(本文書摘內容摘錄自《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畫再思考》,由合作夥伴 城邦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城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