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理想國是人類的夢想之地、正義城邦,理想的社會原型。」

猶太人史中最富創造力的建築師──古德曼,他實地參訪理想國的相關遺蹟,多年斷鑽研原著,加上個人的想像,精選五大理想國度,成就了這本融合虛構與史實的奇幻之書,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下在柏拉圖的共和國、培根的新大西島、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摩爾的烏托邦和莫理斯的烏有鄉中的所見所聞。

這本結合文字與圖畫想像的遊記,帶領我們進入理想國,理解前人之所以如此設計的意義,從而探討我們對於完美社會的理念。(責任編輯:蔡沛宇)

二十世紀的烏托邦小說大師威爾斯(H. G Wells)曾經說:

有史以來的理想國報導似乎都有同一個遺憾:它們雖有美好的房屋,卻不知是何風格;雖有健康快樂的人民,卻不知是何模樣,有何特色。令人聯想到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那些加冕典禮或皇家喜宴的畫像說明:說明圖中每人的面孔都是一個橢圓形的空白,莫理斯的烏有鄉也許是唯一的例外。

我對這話頗有同感。據我所知,去過理想國的人都只曾用文字來形容當地的風格習慣、哲學、道德觀等等,偶爾也會描述鄉鎮的風景或居民的服飾,但止於描述而已,從來沒有用畫面表示給讀者欣賞。

我是個愛「看」的人,有朋自遠方來,我除了愛聽他們描述他鄉經歷以外,總喜歡也看到些相片、素描或平面圖之類的東西。我的好友秋華深知我的想法,便向我建議說:「我認為你可能是彌補這個遺憾最好的人選了。你是建築師,又是畫家,有專業訓練,又夠好奇,既然對理想國如此嚮往,你就去吧!」

當我開始準備行程時,我才憶起我早在初讀理想國傳奇的時候,就已有異國神遊的企劃。我也曾找到過幾張理想國圖片,例如摩爾(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卷首圖,德國畫家霍爾班(Hans Holbein)的版畫,僅是將早期探險家的地圖美化後,象徵想像中的烏托邦島嶼,卻無其他內容。我們姑且不論這畫的藝術價值,至少它和摩爾爵士文章中描述的烏托邦一無相似之處。

我並不認為現代人的素描或攝影就一定能顯示真相,我自己的畫也不例外。兩個攝影大師的鏡頭顯現出來的人物不一定相像,即使建築物的石材在本國人與外國人眼中也具有不同形象,因為人總是戴著自己的文化和時代眼鏡來巡視一切的。

在此也說明一下本文中「理想國」的意義。我所說的理想國,不是如傅利葉(Fourier)、歐文(Owen)等十九世紀社會學家所提倡的新社會(他們追求的並非理想,而是及時可行的改革計畫)。

也不是如布雷(Boulée)、勒杜(Ledoux)等十八世紀法國幻想大師的建築設計(他們追求的不是新生活方式的建築,而是奇特或新穎的造形)。

我所嚮往的理想國是如柏拉圖的構想:主旨在於教導;或如摩爾爵士發明的新名詞「烏托邦」:一個擁有完美的社會、法制及政治體系的地方。

我的理想國作者並不認為自己在做夢。他們的作品是對當時社會的批評,也是對理想社會的建議,總之,絕非幻想。所以我在描繪他們的市鎮與房屋時也盡量仿效他們的精神。他們雖有偉大的構想,甚至驚人的假設,卻不希求龐大宏偉的形象。

我就以我一向執業的方式進行工作:先了解業主的需求,按需求擬定計畫,按計畫做設計,利用當地的建材與營造技術,創造適合地域人情的建築環境。一切順理成章,造形應自然怡人。

為理想國做設計,不須抄襲當代的建築式樣。「原作」與「抄襲」的不同,在於「原作」是呼應特殊需求(如用途、文化背景、地理環境)的作品,而「抄襲」只是形式的模仿。我圖中的建築物多半附有平面與剖面圖,因為建築不像繪畫或雕塑,它的內部空間很重要。這些插圖其實是建築圖,並非藝術繪畫。

至於我的文章內容,部分很可能會引起一些專家學者的批評。研究柏拉圖的學者大約不易贊同我對「共和國」的描述,例如我曾說明凱龍(Chiron)來到了美麗城的市場,據說柏拉圖是不相信「半仙」的,而我放入了凱龍的幽靈手持右琴,主要是為了增加圖面的趣味。

我是不該隨興修改原文,但我至少盡力表達了原著的精神。在此敬告未曾讀過理想國原著的讀者,我的遊記並非原著的忠實報導,而是我被原著觸發的夢想與冥思。其實本文與原著最大的不同乃是呈現的方式,即以遊客的觀察與測繪來介紹理想國。

(本文書摘內容摘錄自《烏托邦之旅》,由合作夥伴原點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michael kooima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