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還記得前幾年網路上有一篇瘋傳的《我幫強暴我的人做了早餐》嗎?如今這個故事,或許對多數你我來說可以看看一個全新的解讀——那個幫強暴犯做早餐的女孩,可能是個無性戀。

本文是來自於一位無性戀者的分享,他寫下漸漸發現自己是無性戀的認同過程,也寫下近期對婚姻平權的感想。

婚姻平權不僅是一個推動法案的過程,另一個重要的價值是,在推動過程中漸漸理解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差異、開始懂得包容,因為「沒有任何法條能夠列舉並且包含所有愛的形式。」

也因此當我們看見這麼多不同背景、價值觀、立場、自我認同的人群聚在一起支持婚姻平權的時候,真心湧起一陣感動——要能夠打破彼此不同的藩籬站在一起,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責任編輯:林芮緹)

15369123_1300906423262832_7390893892793059477_o

文/陳冠宏

半夜手機傳來震動,是彩虹專車的志工在提醒

「8:30在特力屋發車的不是我們,是另一群人。」

一邊對這群忙於理想的人感到敬佩,我茫茫的看著手機螢幕,想起幾年前,父親跟我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這個怎麼樣?」

「什麼怎麼樣。」

父親指著電視螢幕上代言化妝品的女明星,正嗎?我想了一會兒,只能乾癟擠出一句:

「普通吧。」

「那這個呢?」

「普通……」

父親喝了一口啤酒喃喃自語,這個也普通……

那一刻我幾乎是滿懷著羞赧的,一部分是我確信自己無法成為跟父親聊著咪咪跟屁屁,那種普通的兒子;一部分是徹底的迷惘了,女性沒有吸引力,而我也不是同性戀,那我到底是什麼東西。

大致上我是有性欲的,看到色情相關影片照片的也有生理反應,但是即使在這些場合下,我心理的某處始終是冰冷的,像是個硬塊,無法前進也不會後退,每當同學談著哪個AV女優或是色情漫畫的情節,對我來說都是無法了解的空洞。

那時我更沒想過自己可能是同性戀,在國中時資訊封閉的校園,對同性戀汙名化嚴重,少部分出櫃的成為霸凌的對象。甚至在那時,必須誠實承認,我是恐同的,以至於現在我遇到恐同人們時,都覺得可以體諒,因為我知道那樣的恐懼或厭惡感,是來自一種文化的建構。

而對於性的無感使我很自卑,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某種精神疾病,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如此。

前段時間在臉書上瘋傳著一則短漫,幾張的圖配上簡短的文字。

【我幫強暴我的人做了早餐】

「我被在強暴後的隔天早上」
「我幫我的強暴犯做了早餐」
蛋、吐司、和培根,按照我喜歡的方式來做。

前一晚他壓在我,然後說——
「你好美」
當我說不要,他說
「為什麼」

所以隔天早上,我幫他做了早餐
如果我沒有說不,那這只是個浪漫的故事。

我開始告訴別人我不愛吃蛋,天啊我感到好蠢。
沒有人會對早餐有陰影。

底下的註釋寫著,故事裡被性侵的女孩選擇不要接受這個事實,並告訴自己並不是被強暴了。於是她幫她的強暴犯做了早餐。

而留言寫著深奧、發人省思或是為什麼不反抗。

但是,在那瞬間,我覺得我徹底的以不同面向,懂了這個故事,心中某個柔軟的部分被觸碰到了,像某種暗語或是秘密,我知道那種為強暴犯做早餐的心情,甚至那個男人可能是她的丈夫。

因為她愛著那個男人,但這並不改變他是個強暴犯這件事。

我翻動著一行又一行的留言,幾百則,幾千則,想要在人群中尋找跟我有相同共鳴的人,而終於在某行留言寫著:

「她可能是無性戀」

那在之後,我幾乎瘋狂閱讀著網路上關於無性戀的資訊。

無性戀(asexuality),ACE,撲克牌裡面的王牌,可以親暱的簡稱為小A,最普遍的說法是「柏拉圖式的戀愛」,會在右手中指配戴黑色戒指,代表色是紫色,無性戀並不是禁慾,而是一種性向,有可能會愛上別人,和其他人一樣有著豐富的感情需求,而滿足或表達這些需求的途徑因人而異。

根據2004年,一位名叫安東尼•博蓋爾特(Anthony Bogaert)的加拿大學者發表了論文《無性人群:無性人群的分佈以及相關因素的一個國家樣本調查》,以英國上世紀90年代18,000人為研究樣本,聲稱大約1%的人口屬於無性戀人群,在全球約有7000萬人。

在全球約有7000萬人,有7000萬人。
我並不孤單。

到了後來,我才知道,還有性向其實有12種,也可能更多。

相較於其他人,無性戀可能比較沒有出櫃的必要,那些由性向帶給我們的傷害都是沉默的,沒有那麼外顯,關於我的性向甚至沒有好好的跟家人或朋友聊過

這也是我寫這篇短文的原因,如果正在閱讀的你

沒有辦法輕易的找到性向光譜裡的位置
我也想告訴你,你並不孤單

到現在我還仍然在學習著與自己的性向共處,但是經過了麼久的時間,終於可以很坦誠的告訴別人,我是無性戀,我支持婚姻平權。

我很高興街頭上、網站上的標語,從「同性婚姻」改成了「婚姻平權」。

因為有很多人,沒有辦法被簡單歸類,而婚姻平權法案真正的讓人變得平等;讓愛變得自由。甚至我可以很自私的說,婚姻平權不只是為了同性戀,也為了其他更少被看到的人們。

這也是為什麼不該另立專法,沒有任何法條能夠列舉並且包含所有愛的形式。

對於那些說「婚姻平權通過後,傳統婚姻價值就要毀滅了」的人

我想對你們說,沒錯,我們就是要毀滅那樣的價值

我們不要男性作為追求者付出,而女性以性為報償的父權式異性戀婚姻

也不要性義務為基礎的婚姻價值

我們要的婚姻是人與人對等的、好好的,以他們願意的方式去相愛

畢竟咪咪和屁屁不是我們選擇婚姻的原因。

(本文經原作者陳冠宏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