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義大利公投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主要在於公投失敗會危機歐盟的前景。此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德國總理默克爾等呼籲義大利民眾支持公投。

義大利為什麼要公投?二戰以來,義大利政府經濟、政治、結構性改革的不延續與不穩定,根本原因出在令人非常糾結的義大利憲法制度上。(責任編輯:蔡沛宇)

圖4文/梁風

義大利公投失敗,總理倫齊下台。這件事該如何去看呢?

從已經顯示的民調來看,這並不是像英國脫歐或美國大選結果那般讓人意外。在公投之前,市場就不看好倫齊公投成功的可能性。民調顯示,反對憲法改革的一方也以較大的幅度領先。

為什麽舉行公投

首先談一下義大利為什麽公投?

從二戰以來,義大利政府已經換屆高達63次之多,每一屆政府可能也只有存續一到兩年,意味經濟、政治、結構性改革的不延續與不穩定。在地方一級,從大區到省,一層一層,既耗費資金也延遲了行政效率。究其根本,所有的原因可能就出在令人非常糾結的義大利憲法制度上。

再來談一下本輪公投的主角,馬泰奧·倫齊。他是義大利有史以來最年輕一任總理,當選時只有39歲,現年41歲,非常年輕的一任總理,也是法律系科班出身,大學擔任總理競選經理,一路過關斬將,省長做到市長再到全國的總理,所謂的血統純正,也是摩羯座性格,目標明確,執行力強,這一次他也是一個堅定改革派。他的口號是輪到新生代進行真正的改革了。

憲法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就是公投一旦通過,將大幅度減少意大利上議院權力,上議院將失去對內閣信任投票的可能性,絕大部分法律表決再無需上議院參加,限制大區權力,廢省。

修憲方案自今年9月提出,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政府能夠在兩院獲得2/3的多數,這樣就可以改變憲法的現狀,第二種選擇是公投。因為倫齊政黨沒有獲得2/3的支持,只能夠進行修憲公投。

這位年輕的總理為了這次改革,賭上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但是,倫齊提出公投後,遭到政壇普遍反對,從極左派到極右派,從民粹政黨「五顆星」到「北方陣線」,從貝盧斯科尼的義大利力量黨,到倫齊所在的民主黨裡的激進成員,全都出面呼籲,反對公投通過。

他們指責這場改革只會讓一個在歷史上受過墨索里尼創傷嚴重的國家再次地過度集中權力,有的認為這場公投只會減少民主參與和民眾權力,對議員構成侮辱,而權力過度集中在政府手上,沒有足夠的制衡機構。據第一財經的前線采訪,一些民眾也擔心此次改革會給政府過大的權力。

義大利的困境

義大利公投之所以被受關注,一是將對義大利自身的政治經濟帶來重大的影響,其次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歐盟的前景。

義大利公投失敗後,資本市場是最敏感的。歐元暴跌,歐元/美元一度下行跌至1.0518,創2015年3月以來最低點。

倫齊失敗後,現任政府將會垮台,將會由各政黨協調組成新政府。

義大利岌岌可危的銀行系統,一直是義大利和歐盟的一大隱患。倫齊下台,義大利銀行的援助將會延緩,債務危機的風險將會上升。歐盟最近給出數據,就負債水平來說,義大利銀行業負債達到3600億歐元,占歐洲大行1/3,占義大利所有消費者貸款比例約為1/5。目前的負債水平僅次於希臘。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義大利西雅那銀行與摩根大通、米蘭投資銀行人士最早將於周一進行會面,討論是否繼續推進總值50億歐元的資本重組計劃;因義總理在公投落敗,無法推進銀行援助計劃,銀行業危機再度發酵,西雅那銀行資本重組可能性降低,或須觸發歐盟相關援助條款,但這也意味著該行數百萬散戶投資者面臨不小的損失。

11022313594_2a94fcde71_o

Kobie Johnson, CC Licensed

另據FT中文網報導,目前義大利已有八家銀行處於不同階段的困境,這些銀行包括該國資產排名第三的西雅那銀行(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三家中等規模銀行:維琴察大眾銀行(Popolare di Vicenza)、威尼托銀行(Veneto Banca)及卡里奇銀行(Carige);以及四家去年受到救助的小銀行:伊特魯裏亞銀行(Banca Etruria)、CariChieti銀行、馬爾凱銀行(Banca delle Marche)及CariFerrara銀行。

此外,相比於義大利脫歐和歐盟的分裂,義利公投失敗對投資者的打擊會更直接。

據新華網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彥紅認為,公投失敗,會對義大利自身政治經濟形勢造成震蕩,但是短期內應不至於發生外界普遍擔憂的疑歐派「五星運動」乘機上台執政、迫使義大利退出歐元區這樣的災難性結果。

但短期影響很可能表現為,若公投失敗,倫齊辭職會造成短期政局動蕩,打擊投資者信心,義大利銀行股價會進一步下跌,公債收益率進一步上升,進而打壓歐元匯率,歐元會進一步貶值。對此,歐洲中央銀行應會採取應對措施。

歐盟的前景不樂觀

義大利公投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主要在於公投失敗會危機歐盟的前景。此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德國總理梅克爾等呼籲義大利民眾支持公投。

義大利在國際政治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明顯要弱於英國。可是就歐盟的格局而言,這次公投帶來的衝擊卻可能要大很多。與英國長期以來半推半就的遊離姿態不同,義大利一直是歐盟核心成員,是歐元創始國之一。

圖2 歐盟其

Rock Cohen, CC Licensed

一旦憲改公投失敗,「五星運動」上台的可能性明顯增加。

「五星運動」是2009年成立的新興民粹主義政黨。由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貝佩·格里洛和吉安羅伯托·卡塞雷吉奧在2009年10月4日組建。成立以來走勢迅猛,已成為義大利政壇的主要政黨之一。

該黨的政治綱領中,就包括脫歐、廢除歐元等措施。該政黨希望就義大利是否脫歐、是否結束歐盟強制實施的政府支出限制以及為所有公民提供收入保障舉行不具約束力的公投。

義大利公投之前,義大利眾議院副議長、五星運動成員Luigi Di Maio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我們組建政府,我們不會錯誤地對公民表示我們需要退出歐元區,但是我們希望通過諮詢性的公投了解義大利人民的想法。我會傾向於退出歐元區。」。值得一提的是,Maio是反建制派的潛在總理候選人。

倫齊的失敗不代表五星運動可以獨立掌握政府,也不意味著一定會義大利脫歐,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歐盟的前景在英國脫歐之後,又暗淡了一些。

全球化的過程中,有低谷,有回轉,是正常的表現。

有人解讀為民粹的崛起,自由主義進程的反轉。當然,也有人認為,人們過於擔心這些事件(美國大選、英國脫歐、義大利公投)不利影響的衝擊波,是出於一種史詩情結的心理。

也就是說,我們希望自己經歷或見證了一個歷史的轉折點,無意間誇大了自己所處歷史的重要性。

以歐盟的體量和地位而言,雖然它不是超級大國,但是可以拿超級大國的歷程來類比一下。

從歷史上看,一個超級大國的崛起通常是以一種相對寬容的姿態出現。這種寬容有兩個維度衡量,一是時間軸的縱向對比,比自己國家此前的歷史更為包容,二是同期橫向對比。

例如,19世紀中後期的美國強於同期的歐洲,17世紀的英國強於大陸,這種寬容使得,英國美國在同期經濟政治勢力較弱的情況下對人才有了更大的吸引力。而美國賴於強盛的資本之一便是這種多元文化的寬容,帶來了世界各地的人才。

29326806143_35da11890a_h

Kevin Dooley, CC Licensed

第二點尤為重要,更為寬容的國家有了對人才、資本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從而促成國家更快地發展。在群雄爭霸的局面下脫穎而出,占據超級的大國的地位。從穩定時期較大的超級大國而言,居魯士帝國、羅馬帝國、中國唐朝、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的崛起,都印證了這一點。

然而,任何一個政治經濟體都不可能擁有無限的容量。當國家走向龐大的同時,也需要更強大的維系版圖內各要素團結的凝聚力。

然而,美利堅合眾國之前的所有超級大國,在由盛轉衰的過程中都經歷了實力的下降,無力以一種寬容的姿態保凝聚力,只好變得謹慎、孤立、褊狹。

大英帝國崛起時,猶太人的力量功不可沒,在17世紀歐洲大陸排猶的情況下,英國給了猶太人更多的宗教自由,而20世紀初期,甘地試圖在大英帝國內為印度人爭取和大不列顛平等的權利,卻只能是癡人說夢。

中國唐朝以寬容之姿贏得萬國來朝,可是給了胡人更多的權利卻給中央王朝帶來了隱患。安祿山以胡人身份身兼四州節度使,可是真是他敲響了大唐盛世的喪鐘。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雖然每個人都渴望身處寬容的環境。可是寬容是有成本的,需要國家有強盛的國力才可以維持。因而,當國家實力下降時,為了維繫自身的完整,國家作為一個有機體會發出自我保護主義的聲音。

這就是英國脫歐、美國大選所發生的事實,川普沒有完整清晰的政治綱領,個人魅力上也不如希拉蕊,卻能最終當選,正是因為他迎合了下層人民的心聲。當普通老百姓和精英階層的投票具有同等效力時,他的當選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對於此次義大利公投失敗而言,最壞的結果是給歐盟帶來分裂的可能性。如果我們拋開義大利,就整個歐盟而言——如果義大利公投只是義大利自家院內的事情,我們犯不著大費周章去研究——前景不容樂觀。

就個人情感而言,筆者希望現代文明的發端——歐洲,維持一如既往的寬容姿態。可從更理性的角度上,筆者會質疑歐盟還有沒有能力維護一個更加寬容的政治經濟體。

EU2016 SK, CC Licensed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也曾表示,明年歐洲大型經濟體,德國、荷蘭、法國都將進入換屆周期,明年30%可能性整個歐盟會解體,歐元將不復存在。

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當維護歐盟可以提供的利益不足以讓各國平衡的情況下,國內的政治精英將很難說服投票人堅持維持既有的格局。民主政治的弊端之一在於,所有人都具有同等的投票權,而民眾相比於精英階層而言,具有一定的愚昧和短視的特點。

不過,今天還有另一則消息,足以讓歐盟吃一顆定心丸。東邊日出西邊雨,義大利公投失敗了,但是奧地利的選舉卻符合了維護歐盟者的利益。

據中新網報導 ,極右翼民粹色彩的奧地利自由黨候選人諾貝特·霍費爾再度輸給現年72歲的原綠黨領導人亞歷山大·范德貝倫。

盡管奧地利總統並無實際行政權力,但對於此次選舉結果,歐洲政界人士仍第一時間表達了歡迎和欣慰。歐洲議會議長馬丁·舒爾茨表示,范德貝倫的勝利是對民族主義以及反對歐盟、走向倒退的民粹主義一次沈重打擊。

不過,相比於明年五月的法國大選而言,義大利的憲改公投只能說是前戲,法國大選才是真正的高潮。

畢竟法國和德國才是歐盟真正的核心,如果法國脫歐,德國也勢必獨木難支,即便還會有一個小規模的聯盟存在,也不復歐盟的規模、地位和影響力。如果堅定的脫歐分子勒龐上台,那才是歐盟真正的喪鐘。

不過,勒龐所在黨派處於政治體系邊緣,而且所獲得的資源支持難以與川普匹敵,勒龐若想成為法國「女川普」絕非易事。但法國哲學家Bernard-Henri Lévy也曾表示,川普的當選導致如今「沒有什麽是不可想像的」。

(本文合作夥伴36Kr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義大利公投失敗,誰來拯救危如累卵的義大利銀行?面臨分裂的歐盟還能存在多久?〉。首圖來源:EU2016 SK,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鐵娘子霸氣回歸戰場!德國總理梅克爾爭取四度連任:我將為了自由價值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