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 為什麼製作這個影音內容:聽苗博雅談「反媒體壟斷」
我們每天看到的電視頻道,都是由系統商(有線電視業者)所把持選擇的。以台灣來說,系統經營業者被凱擘、中嘉、台固、台灣寬頻以及台灣數位光訊掌控,所以當初旺旺要買下中嘉時,才會有這麼多的爭議。
因為,人們擔心旺旺透過這方式操縱媒體控制輿論,甚至幫助中國「統戰」台灣——人們擔心,財團太輕易能夠透過經營媒體,而洗腦我們。
❮BO❯ 希望透過製作《聽苗博雅談「反媒體壟斷」》影音節目,提醒反媒體壟斷的修法討論不能停止,提醒國會務必嚴肅看待、修訂媒體併購規則!
最後一段影音內容,我們要探討:解決台灣媒體壟斷,公共電視是否能是解方?(責任編輯:鄒家彥)
[youtube]https://youtu.be/PQylJoLesL8[/youtube]
英國新聞看 BBC,日本新聞看 NHK,那台灣新聞呢?
張育寧(以下簡稱「張」):台灣的公共電視是相對非常弱的,不管是在資金或是社會影響力上,你是怎麼看待公共電視的角色?
苗博雅(以下簡稱「苗」):以台灣的公廣集團而言,包括最有名的公視和原民台、客家台等等都是。只是比較遺憾的是我們的政府對於公共電視或公廣集團的重視始終沒有提高,比如說看英國新聞要看BBC,看日本新聞看NHK,那看台灣新聞呢?很多台灣人不見得會把公視新聞放在第一優先,這很可惜,其實公視的製作水準並不差,但始終在收視上面沒有得到肯定,當然這有些因素,例如說它的頻道在13台,光是這點就不是可以跟商業電視台競爭的位子,第二個它在預算規模上跟商業電視台也有顯著的差距,媒體產業已經算是整個產業界中待遇較差的產業,而公視又是其中較差的,比慘還要更慘,在這情況下怎麼樣的優秀人才會以攻勢作為第一志願?大概要是那種想為了社會付出的人才會進去這個地方,所以產製內容只能用壓榨員工來當成動能,這很可惜。台灣公視的產出績效已經算是不錯了,CP值很高,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台灣公視的經營層現在仍然是政治主導,不見得是媒體專業,現在公視經營層是董事會,文化部提名董事會的成員交給某個小組來審查,而這個小組的組員又是怎麼樣組成的呢?是由立法院按照黨團比例來推薦人數。
這件事會有點弔詭,我們不相信政府一年編了9億或10億的預算後,會有一個好的機制去產出董事會成員,我們可能擔心都偏藍或偏綠,所以現在立法院發明的方法是,我們就用立法院的人數來決定審查小組,再由審查小組來決定董事會,這個方法確實讓董是不會只偏藍或偏綠,一定都會有另外一個黨派的組成,但這也代表公視經營層有擺脫不掉的政治宿命,當然一個人的生活到處都是政治,可是這邊指的是它擺脫不了政治任命的宿命,雖然他有任期,它號稱有獨立執行,但當你遴選人才的過程是這樣的時候,會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加上我們又沒有一個標準去決定公視的經營績效算不算好,即使公視做的很辛苦很辛苦,但在商業電視台夾擊與高層不一定是媒體專業的情況下,又要去跟網路競爭,所以這真的是一個非常艱鉅的任務。
所以我認為台灣的公視問題,整個公廣集團的監管的機制應該要有所改變,我們不希望公廣集團像以前的老三台一樣都是黨政軍。
張:但我們現在如果要讓公共電視的機制回歸到我們希望他扮演的獨立的角色,或是說不以營利為目的製作優質節目的角色,是NCC還是其他主管單位在管理的呢?制度上我們可以怎麼做?
苗:如果說短期之類董事會產生的方式沒辦法改變的話,我覺得至少要把公視的編採方向的內容,節目製作的方向等權利更多的下放給基層員工,因為公廣集團裡的員工都是很有熱情理想而且很專業的,那你如何讓這個集團的員工來主導這個集團的走向,不管高層是怎麼被政治任命,下層的員工都可以把節目做好。像最近公廣的工會就在爭取員工董事,如果有員工董事,那公廣集團的風貌一定會很不一樣,我相信若讓這些優秀的媒體擔任董事,國家投入的這些預算會被更有效的利用。
延伸閱讀/觀賞
第一段:也許你覺得我又不看電視,但媒體壟斷還是跟你們息息相關!
第二段:媒體可以被併購,但遊戲規則別讓國會最大勢力說了算
第三段:規定媒體併購規則不是為擋「中資」,是擋住任何財團洗腦我們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