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就在不久前,柯建銘要前往議會的時候遭到工鬥包圍、接著遭到潑水、推擠、毆打,而這起事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非暴力抗爭理念「培力」的不足,以及台灣勞工組織上的缺乏。

「現實上,台灣就是沒有足夠力量的獨派工運組織,因此勞工議題的社會運動,非得透過工鬥來運作。如果我們不喜歡工鬥,要做的應該是參與他、改變他,又或者是成立新的勞工運動組織,去抵禦資本與政治的掛勾。」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放棄關注這些事情。

(責任編輯:林芮緹)

50599427

文/溫朗東

柯建銘剛才在鎮江街青島東路口被勞工團體/工鬥潑水推擠,這在輿論上,對勞工團體的訴求「拒一例一休砍七天假」自然是不利的。

但我不會怪工鬥,一點也不。

我可以感受到工鬥與獨派之間的隔閡與敵意,這有悠久的脈絡,但是,如果要樂觀的相信世界能進步,就得要相信個體能改變,團體也能改變。

現實上,台灣就是沒有足夠力量的獨派工運組織,因此勞工議題的社會運動,非得透過工鬥來運作。如果我們不喜歡工鬥,要做的應該是參與他、改變他,又或者是成立新的勞工運動組織,去抵禦資本與政治的掛勾。

這起事件,絕對不會是一件暴力事件,工鬥也不是暴力團體。要說的話,這是組織在運作上,對非暴力抗爭的整體培力做得不足,是個抗爭技術上可以再提昇的偶發事件。

非暴力抗爭,不能用來取代戰爭,如果是敵國入侵,武力對抗依然是必要的,可是當一個龐大的體制已經主宰了社會,它帶來壓迫的同時,也會建立讓許多人安居樂業的秩序,即使我們不滿意這個秩序,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動盪更令人恐懼,因此,任何主動攻擊執政者的行為,會被解讀為動盪的產生者,因而喪失輿論的支持,也難以喚起更廣大的改革力量。

非暴力抗爭,是要前進、要佔領,但會是被打,而不是打人;是要喚起執政者不合比例的暴力,讓更多人體會到這個體制捍衛自身權力的恐怖決心,因而凝聚反抗的念頭。

我所能做的,是不讓一例一休的勞動議題喪失社會能見度,我會跟主流媒體聯合舉辦辯論會,找到我所認識的頂尖辯論人才,在12/25號,用公平對等的形式凸顯一例一休的利弊。我會撰寫正反意見分析,並且製作易懂的政策動畫,讓這個議題的重要性能夠傳播出去。

這不會是最好也最令人滿意的方法,卻是在我的戰鬥位置,所能為勞動議題推廣所盡的綿力。

如果有工鬥團體的朋友願意支持,在辯論會上提供20分鐘左右的短講分享,請私訊跟我聯絡,謝謝。

(本文經原作者溫朗東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