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有反同性婚姻人士認為同志婚姻下的孩子會受到負面影響,不過這篇PTT網友統整的文章就打臉了反同人士,根據內文的研究顯示,同性家庭的孩子與異性戀家庭的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同,狠狠打臉了反同人士。(責任編輯:黃筱雯)

10156703466_0303444ea0_z

首先,這是美國兒科醫學會的聲明: https://goo.gl/MqmGmi

這個是對於促進兒童健康發展的建議: https://goo.gl/klJ8Hc

這是美國精神學會對同性雙親的文獻回顧整理: https://goo.gl/CXozo

這個是文獻回顧的摘要: https://goo.gl/T56Io

簡單說,對兒童教養最有關的是家庭是否和睦、雙親關係是否穩定、社會經濟支持是否足夠,跟雙親性別/性傾向沒有關係。

所以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

  • 婚姻平權;讓彼此相愛而願意締結穩固關係的同性伴侶,能夠平等享有法律的保障與制度福利,進一步可以給予兒童穩固而安全的環境
  • 承認伴侶共同收養或是收養另一方子女的權利,不因性傾向而有差異
  • 對於困境中的兒童提供適當寄養家庭,不因家長性傾向而有差異

美國精神學會的建議也差不多:可以進入婚姻關係的雙親,比較容易提供穩固的家庭結構,對兒少發展是比較好的,同性異性皆然。而同性雙親小孩的性心理發展(包含性別認同、性別角色、性傾向)與個人心理發展(性心理發展之外的自我認知、人格與行為發展)與異性雙親小孩無異。

但是有一個額外小插曲,女同雙親養育出來的女兒相較於異性雙親的女兒,比較被鼓勵從事醫師、律師、科學家(傳統認為較為男性化的職業),而女童雙親養育出來的男生個性會較溫柔、較無攻擊性。

根據報導者報導:

同性雙親與異性雙親的子女,在個人心理發展、性別發展、社會關係上,並沒有顯著差異。該報告中提及的心理發展層面廣泛,包括自尊感、自我概念、憂鬱症狀、焦慮、道德發展、偏差行為、藥毒使用、學校適應、智力等等 。

研究顯示,同志雙親與異性父母的小孩在這些向度(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相關行為)上沒有差異。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關係(與家人的關係、同儕關係、在同儕間受歡迎的程度、是否受到欺凌等)仍然與異性戀家庭的小孩無異。

早期歐美同志的處境是相當艱困的,但即便是當時的研究報告,也多顯示同志家庭的孩子在發展上與他人無異。有一個可能是社經地位較好的同志伴侶才會去領養小孩,也才領養得到,所以他們有比較多心理社會資源能提供孩子支持,抵抗不利的大環境。

此段則是又跟美國兒科醫學會的說法不謀而合:相較於異性戀會不小心搞出人命,同性雙親對於(不論是生養或者收養)扶養孩子多是有預期及計劃的,而這些雙親期待中的孩子會有較好的身心發展。

從整個文獻看來,同性雙親對於兒童的影響與異性雙親沒有差異;針對同性雙親與子女所作的研究,其結果顯示沒有理由在法律制度上歧視同性戀家庭。

真的這麼在乎兒童權益,重要的是改變歧視的文化,而不是因為擔心歧視就剝奪孩子被同性雙親撫養的權利。

最後弱弱的問一句,有沒有恐同份子在發表歧視言論的時候都不念書的八卦?

本文資料來源

報導者:楊佳蓁/同志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嗎? 從科學研究角度看5個常見問題

(本文經原作者RayBoku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教育會影響人類性行為嗎 (甲甲議題)〉。首圖來源:Kat Grigg,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