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說到性侵案,大家總是對犯人忿忿不平,現在如果真的有方法能「還治其人之身」,你覺得就是正義嗎?印尼決定通過化學閹割,然而當地醫師卻反對這麼做。有人認為「化學閹割僅是把殘忍的行為從一個受害人身上加諸到另一個受害人。」這個議題就跟死刑廢除一樣,每個人對正義有不同標準,未達到共識前,都還相當具爭議性,你怎麼看?(責任編輯:黃筱雯)
編譯者導讀:
今年四月,由於一名14歲女孩在回家路上受到12名青年輪暴與殺害的新聞震驚全國,為了遏止性侵議題越來越嚴重,化學閹割(Chemical castration)的措施在印尼決定實施之後,開始在亞洲國家內部受到討論,然而,當地醫師協會的反彈也讓我們看到,犯罪率與道德,有時與嚴刑峻罰相衝突的兩難。
印尼醫師協會對於該國國會的決議,表示「違反職業道德」為由,拒絕實行。這項決定不僅使該國許多女權團體震驚,同時也讓人反思,正義的出口也許有時不該以違反人道做實驗,協會主席Priyo Sidipratomo醫師說,「對孩童性侵犯作化學閹割,不但會造成許多無法被清除的長期高風險副作用,同時也不能保證性抑制。這是一項政治決定而非專業醫學判斷。」
犯罪專家P Sundramoorthy亦指出,化學閹割為一種以藥物抑制或混合賀爾蒙的長期處理,然而性侵並非僅是性衝動的產物,有許多社會因素導致性侵犯罪的意圖,如高社會壓力所造成對他人侵略以達成情緒釋放的目的等。政府必須著手在更社會結構的改進,而非僅僅對個人做非人道處理。
化學閹割措施,在不同國家中有強制與自願不同程度的法律規範,在英國、芬蘭、捷克以及美國部分州為自願性閹割,而在印尼、波蘭則為強制性閹割;另一方面,此極刑的實施亦有不同年齡限制或醫學建議,在丹麥、德國與美國德州,必須具備完整醫學判斷文件才可實行,瑞典與芬蘭受刑人實施必須受到資料法保護,不能對外公開;而瑞典與德國更有23歲或25歲以上的限制,且大多數國家僅同意用於慣犯,初犯不被允許實行此刑。
除此之外,即便性侵犯在自願接受化學閹割後,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再犯率的降低往往在於罪犯本身對性衝動的自制能力,藥物使用主要在心理層面上的影響,真正較大關連的仍是犯罪者所處周遭人際環境以及親友支持,是否可將情緒壓力轉移到其他層面上而非導向性行為。
印尼國會決定的爭議點,除了醫學判斷與犯罪相關率的問題以外,更在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印尼仍然沒有兒童性侵犯相關詳細資料數據,並且國會同意實行於初犯與未成年罪犯上。
當地醫師協會說到,印尼政府有義務保護孩童受到性傷害危險,但措施不該是實行更殘暴並違反基本權利的國際法來簡單達成目的。「化學閹割僅是把殘忍的行為從一個受害人身上加諸到另一個受害人。」印尼國際特赦組織執行長Shamini Darshni這麼形容。根據醫學組織建議,化學閹割的實行也許會降低累犯犯罪率,但真正該做的仍是犯罪者身處社會環境的改善,來使壓力釋放而非藉由藥物。
資料來源
- Dispatches: Indonesia’s Doctors Say ‘No’ to Chemical Castration
- Criminologist: Chemical castration no guaranteed solution
- Paedophiles to face chemical castration and possibly execution under Indonesia’s brutal new laws
- Is forced chemical castration the answer to protecting children from sexual abuse in Indonesia?
- The Ethics of Chemical Castration
(首圖來源:Austin Keys,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