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tnam-547271_1920

文 / 周玉蔻

上週首次的「2016台灣-東協對話」會議開幕,蔡英文的致詞讓我感覺到她正步入一個即將難以挽回的陷阱。在她的演講裡,文青式的詞藻勾勒出台灣南向的願景,卻缺乏務實的手段來實踐。希望她和她的幕僚能夠意識到,新南向政策的成功與否,關鍵在具體的措施及正確的數據解讀,而不是作文比賽

在新南向政策的計劃藍圖中,一共涵蓋了包含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共 18 個。蔡英文總統想在短短的 4 年任期之內達到「全部交涉完成」的計畫目標,實在過於樂觀。

問題是,相關官員這樣的政策建議,居然沒有人敢指出盲點與缺失?只顧著把交辦事項完成卻不顧可行性,紙上談兵已經成為這個政府最大的弊病。政務委員鄧振中順著蔡總統的希望,提出了「一國一平台」策略,而大部分業界與了解東南亞情勢的人無不聞之興嘆。
mall-of-indonesia-950613_1920
事實上,與其讓南向資源雨露均霑,不如把資源集中在重點國家。比如說印尼擁有 2 億人口,而越南、緬甸與印度則分別有 9000 萬、6000 萬與 13 億人口。這些國家的經濟正因為人口紅利準備起飛,差的就是資本與技術的投入。如果台灣能夠集中資源,在這些國家佔有一席之地,南向政策才有可能站穩腳步,前進其他國家

而要實踐起來,做法也並不難。我們的僑胞、台商在當地早已經營數十年,若能把他們整合在一起,就是南向政策最好的先鋒。而台灣大企業早就進駐東南亞,他們都是新南向的民間坦克大隊。

經濟交流要更進一步,勢必得要依賴中小企業。這些公司要跨出海外,所欠缺的就是資金而已。而若官股銀行能夠提出專案貸款,由政府做擔保的話,台灣企業就能在東協搶下更多位子。

在經濟之外,我們也可以由文化入手,提供求學貸款、獎學金,吸引東南亞國家學生來台就學。如果他們能對台灣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未來就更有機會選擇與台灣合作。

而知己知彼,才能合作愉快。在這片土地上早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特別是印尼、越南的近百萬移工、新住民生活著,蔡政府的團隊至今對他們有多少人、又分布在哪到底知不知道知道?蔡英文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忽略了這些最原汁原味的在地聲音,反而去相信那些專家學者,然後譜出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新南向政策,不是傲慢就是無心。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圖片來源:Pixabay,C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