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許多反同團體的發言,不免讓人感到不適,而對反同團體本身、同性戀或同性性行為(甚至其他LGBTQ族群就更不用說了),但究竟為什麼會落入這樣的狀況?真正的原因還在這樣的「不適」本身不應該強加於他人身上(因為噁心所以阻止立法)。

有話好說的主持人陳信聰在臉書上公開談論自己的「恐同心態」,但,他卻是為數不多能夠如此坦白剖析他的感受、並用最理性的態度去談論恐同與婚姻平權問題的人。

或許我們的社會正是需要這樣的冷靜去面對LGBTQ議題吧。

(責任編輯:林芮緹)

圖片取自中央社

圖片取自中央社

因為立院初審同性婚姻法案,反同團體近日又有大規模活動,其一系列言論引起許多旁觀者的噁心感受。相對來說,反同團體也有不少人認為同性戀或同性性行為是噁心的。政策議題突然變成彼此噁心大會,這該怎麼解讀呢?

排除生理面的嘔吐成因,就價值論角度,人之所以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感受,而且負面到覺得噁心,主要有兩面向的原因,其一是美感上的噁心,另一則是道德上的噁心。本次爭議中,這兩種噁心都出現了,但只有一種噁心能指出真正的錯誤。

反同團體會覺得同性戀是噁心的,主要是因為他們(基於特定宗教信仰)認定同性戀或同性性行為是道德錯誤,所以很噁心,就像我們看到壞人,會覺得他們一意為惡的心態讓人作嘔。

不少自認保守的百姓對同性戀也有噁心的感受,所以也傾向認定同性性行為有道德上的錯誤。但如果沒有特定宗教信仰背景,依當代倫理學的主要流派論點,都無法成功論證同性戀或同性性行為是種道德錯誤。

那為何沒信仰的人,仍會覺得噁心呢?我相信多數人對於同性戀感到噁心,並非道德考量,而是基於美感標準。像許多男性會對兩男之間的性行為感到噁心,卻能接受兩女之間的性行為,甚至還會去抓片子來好好欣賞。

這當然就是審美態度上的落差了。他們是覺得兩男性行為不美,不好看,觀看這種行為無法創造快感。也有部份女性持類似態度,認為兩男的性交場景非常值得一觀(或說2D世界的兩男性交非常值得一觀),對兩女卻無感。

在多數狀況下,特別牽扯到「性」時,美感標準會是種個人主觀態度,我們很難找到合理說法去要求他人為了你的性審美觀而修正。就像你討厭肥宅的外型,你也不能立法要他們去死,或去健身讓到你滿意的程度。

你只能慢慢學著去欣賞、理解、體諒他人的美感標準,並明確認知這屬個人偏好,不應把自身美感價值觀強加於他人之上。久而久之,這種噁心感就會消失。

這種關於個人偏好的噁心感受其實很常見,也可以觀察到許多社會大眾原本覺得噁心之事,會隨時間而淡化。像多數人曾認為輸血和試管嬰兒是噁心的做法,但現在除了少數教派信徒因教義不能接受之外,多數人都覺得很普通。

回來看台灣的反同者。其反同言論之所以會引起旁觀者的噁心感受,就不只美感的問題了,絕大部份是因為對其言論有道德上的負面評價。

像反同者跳脫法案文字與邏輯,謊稱修法會造成「講一夫一妻、叫爸爸媽媽要罰錢」、「國小加入情慾教材」,或強調「我不想和同性戀用同一種身份證」、「同性戀需要的是矯正而不是婚姻」等等,這些言論之所以讓人作嘔,是因為傳達出強烈的「自私」「自大」「歧視」等想法,還想用道德正當性來包裝。

當他們認為同性戀者噁心(很可能是美學的而非道德的)的同時,他們的言論也讓旁觀者感到噁心,而且這噁心感是種道德義憤,是來自良知的反感。擁同反同的是非對錯還有得吵,但公然的展現自私自利,就是明確的「惡」。

別忘了,引起社會大眾的道德義憤之後,往往就是實質的社會反作用力,反同者屆時要面對的,將不只是少數的同性戀群體,而是具有正常判斷力和價值觀的普羅大眾。大眾將告訴他們什麼?

很多事不是你說了算的,特別是你從來沒打算和社會大眾認真討論的時候。

(本文經合作夥伴東網及人渣文本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為何反同言論會讓人感到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