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如同舊時代紙本媒體,現在許多人都已經不太聽廣播電台了,但是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絕對不服輸!秉持著身為公共媒體的獨立性,他們走出了自己的新路線:和新媒體有所合作。
他們既能夠廣納新媒體的優點和內容,卻因為不需要靠他們吃飯,而不受任何商業利益宰制。他們能夠自在挑選適合聽眾、又能創造收益的內容,同時維持自己的水準,讓公共廣播起死回生。
——我想,這正是台灣公共媒體所能夠借鏡的吧!
(責任編輯:林芮緹)

By Aude – Own work, CC BY-SA 2.5,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64991
編譯者導讀:
面對媒體巨變以及閱聽眾老化嚴重的年代,社交媒體當紅之際,隨著公共廣播收聽人口逐年遞減,已被許多國家視為死亡中的媒體,儘管如此,由於具備鄉間或訊號不好時仍可隨處聆聽的特色,仍在部分地區被認為不可或缺的訊息媒介。
美國最重要的公共廣播系統商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近期的發展,也許可以做為我們媒體併購案的借鏡。
自從社交媒體興起後,受到電視與網路夾殺而生存空間銳減,導致公共性媒體許多內部新聞從業人員跳槽到營利性電視台或其他媒體,The Pub製作人Adam Ragusea告訴我們:「NPR必須更了解自己的特性與角色,廣播無所不在的觸及率以及免費,是低收族群與移民族群很大的依靠。」
如果公共性廣播電台一心想與企業型盈利媒體拼鬥,完全不是後者的對手,不如專心經營營利性媒體因金錢考量而不願投入的閱聽眾來區別化。
「人們在廣播各時段裡期待的,不是給三千萬人的內容,而是針對一百萬人所量身定做的媒介。」NPR新聞工作人員Davidson如此認為。
NPR執行長Jarl Mohn也認為,「光看iTune上面的排行,NPR佔了前十名當中的四名,沒有任何一個媒體能夠像我們一樣,沒有任何一個!」這也是NPR應繼續投資的項目,他並說到,「在我們的內容提供上,有有趣、很新奇、很吸引人的故事播送,但我們也能報導敘利亞、我們仍然告知伊波拉。」這是NPR最自豪的資產。
然而這種理想也並非沒有受到挑戰,如同許多傳統媒體受到數位新媒介分食聽眾的壓力。2015年,前NPR主席Eric Nuzum簽署了一紙合約,NPR開啟與亞馬遜閱聽服務合作的里程,力求增加年輕聽眾的新服務。
這種轉變不僅造成原有聽眾不滿與抱怨,NPR開始減少原有廣播項目而更專注於 app服務與 Podcast 特製節目,更使得原有媒體合作夥伴因其欲創新的企圖而卻步,如芝加哥的WBEZ與公共國際廣播。
面對「失去初衷」的批評聲,1980年代興盛收取空中廣播收聽費用的人們開始質疑改變中的NPR、害怕電台不再為他們而服務。
然而,爾後事實證明,公共與商業是可以並存的,與新媒體合作提升了觸及率,但收聽費用仍一視同仁,媒體收入來源並未改變,因此也無需圖利特定頻道業者,創造出三贏(頻道業者、系統業者與聽眾)的局面。
這種NPR不允許媒體壟斷的特性,加成廣播節目來自於不同媒介業者的內容製作,使得NPR不但有如Red Bull紅牛飲料贊助的節目以及BuzzFeed等,亦有如富有新聞理想主義的節目『You Must Remember This』,因為向聽眾皆收取相等金額的收聽費用,不需迎合部分特定族群而得以在同一平台上全部播送,與其他營利性媒體比較,NPR作為一個系統業者得以不隨之起舞的特性,被稱為「一個格格不入的夢想家。」
相對於台灣五大系統商皆為商業性經營業者所壟斷、以及凱擘先前差別收取頻道業者費用的事件;NPR的公共性系統業者道路,也許可以做為台灣提升新聞品質、分眾化而不獨斷發聲權的另一個起點。
延伸閱讀:【特企・聚焦 / 企業壟斷媒體洗腦,你買單?】
資料來源:
- How do you think the future of public media (NPR, PBS, etc) will look?
- INTERSECTION: THE FUTURE OF PUBLIC RADIO
- The Fight for the Future of N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