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注這個議題】

美國大選熱潮中,關於移民的政策也成為一大亮點。然而認為「移民會讓美國變得更糟糕」的川普知道嗎——只要良好搭配配套措施,移民不僅不會讓一個地方變得更糟,反而能夠帶來經濟成長。

也因此,台灣前陣子政府修法通過外籍移工相關法案也著實是一項明智的決策,希望能夠替台灣帶來顯著的經濟成長。

(責任編輯:林芮緹)

640px-Mexican-American_border_at_Nogales

編譯者導讀:

就在美國仇外風氣高漲、英國首相梅伊蓄勢待發縮減移民數量以免花費太多社會福利預算之際,全世界社會福利國家最好的幾個國家,卻在告訴我們,「打開國家的大門。」才是真正可以拿來救經濟的實際作為。而台灣,亦才通過立法院三讀修正《就業服務法》部分條文,讓法律對外籍移工可以更友善。

移民讓瑞典經濟成長4.5個百分點

「移民來了會搶當地人的飯碗!」、「我也是個開放的人,但我認為現有社會福利體系無法負擔這麼多移民來我們國家。」、「移民太多會有治安問題。」你還在抱持著這種無知的傲慢嗎?

相對於政治術語或人道關懷,現在就連經濟學者們在實際研究後了解到,移民的前來不僅僅不會帶來社會福利體系的崩壞,反而能帶動國家經濟勁揚回升。

彭博社公開瑞典政府去年經濟數據統計,2015年瑞典基於人道而大量開放敘利亞、阿富汗與伊拉克移民移居瑞典,到了該年第四季國家經濟率成長了4.5個百分點,相較於其他較樽節移民數量的國家,經濟表現更為亮眼,更是德國經濟成長率的兩倍。瑞典本身經濟就好?錯了!這個數字,可是瑞典五年來經濟數據最快速的時候。

瑞典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院研究員Jonathan Portes說,「爆炸性成長的移民數量,在直觀上我們很容易覺得國家無法承受,這是很正常的。」

接著他又進一步指出,「然而,等到一段時間過後,由於移民者前來租屋貸款、努力工作與消費率增加,國家便會意外地看見經濟成長的報表。」而英國反其道而行,想透過縮減移民數量來達到經濟成長,是一個政治正確但在經濟上毫無根據的決定。

小鎮短暫的成功:無法成長的小鎮留不住龐大的移民潮

讓我們看看其他例子。

2008年前德國小鎮Altena曾風光一時,然而自從該年Nokia宣布關廠,兩千三百個工作機會消失,小鎮逐漸走向蕭條,直至近年來新市長Andreas Hollstein,便基於當地人口外流稅基銳減,雙手歡迎今年初德國政府開放移民的決定,並以為小鎮帶來契機。

根據今年夏季德國剛通過的新融合法案,每聯邦州得以延展移民年限至三年,讓不少原本以為因人口外流嚴重而步入死亡的德國小鎮重獲生氣,而前來的移民,也打算繼續申請德國大學以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尋求個人職涯發展。

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消息都是好消息,德國房屋研究機構人員Reiner Braun就說到,「小鎮因為本身成長動能缺乏長期規劃,城市生活的吸力還是會讓移民本身想要移居到其他城市而不會永遠待在小鎮裡。移民的到來只能帶來短暫成長,接著便會移居城市學習或另尋更好發展。

日本面對高齡社會不願接納的唯一解法:開放移民

而同是1960年代受惠於二次大戰後美國公司因政治因素投資的日本與台灣,投入大量基礎建設與房地產的日本,近來債務已到達229%,為已發展國家中最高,加上人口老化等因素,更成為政府的燙手山芋;

日本經濟學者建議,「唯有開放移民才能救日本。」然而,由於日本自從維新之後便是亞洲指標,對外來移民、尤其是同自亞洲的移民戒心極高,仍有不少保守聲音抱持著「這會讓日本文化逐漸消逝、為何要收留不如我們的族群」的偏見,使得日本經濟成長停滯不前。

兩個君權模範國家,英國即將面對的,將是公司被迫使用移民與本地國籍配額來決定僱員、留學生受到更多限制審查的未來;日本則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膠著。

然而,這些措施在歷史上與經濟上來看都只會導致經濟更為衰退,過去海上霸主殖民時期的日不落帝國與日出之國,最終卻因不願開放移民而相繼日落。

參考來源:

  1. One small-town German mayor thinks refugees can save the economy
  2. 亞洲人的歧視》一個日本教授分享:為何寧願國家死亡,日本也不願開放「移民」?
  3. How immigration is fuelling Sweden’s economic b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