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李奧納多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又掀起一番熱議,但這部片同樣和過去那些知名的全球暖化紀錄片一樣,充滿了事實與意見混雜的問題——讓全球暖化變得像是宗教問題一般迷信、恐懼,人口爆炸也彷彿是世界毀滅的兇手。

但,右派學者認為,人口才是問題真正的解法和人類未來的希望。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我看完了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這片的拍攝目的、手法等,都和高爾(Al Gore)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甚至是學舌陳文茜的《正負2度C》,一脈相承,都是死左仔紀錄片,我本來是沒興趣看的,但因為是李奧納多拍的,所以我還是把它看完了。

李奧納多當然是比高爾這政客層次高多了,片子不錯看,裡面還有亮點,有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和曼昆(Greg Mankiw)兩個腦筋清楚的大咖,談碳排放稅,談用經濟、科技手法解決碳排放問題。

但左派還是左派,就是沒辦法好好談事情,老喜歡把小學生都知道,該把fact(事實)和opinion(意見)分開的寫作述事,通通混在一起,偷渡自己的意識型態。所以這片注定下場是和An Inconvenient Truth一樣,變成左派的燈塔、右派的笑話。

但比較大的命題是,到底我們該怎麼看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

有一個事實,我們可以確認。就是人類工業化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造成二氧化碳在大氣層裡大量增加。這一點,是連不信全球暖化的人,都得承認為真。

但從這裡下來,就比較像宗教爭議,而不是科學討論了。左派到處說,「所有的科學家」都不否認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但這不是事實。多的是不承認全球暖化的科學家。我甚至看過有科學家主張,因為人類人口增加,為提供足夠的糧食,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未來可能有不足,而不是過多的現象。

為什麼氣候變遷的討論會變成宗教?

因為現在人類對氣象科學的了解,就像中古世紀人類對自然異象的了解一樣,因為無法全盤了解,所以就「議題宗教化」,人人有道理,但都是胡說八道。

關鍵在於,有太多的變數,不能依現有的知識、科技可以解釋。光地球溫度這重要的討論依據,人類只有在最近幾十年才能取得精準的數據,如何能憑這「小數據」作出大解讀?任何的解讀,放在地球四十五億年的歷史裡,都是微小到不能再微小的短期波動,都可能出現極大誤差。

但就因為資料不足,我們就不管碳排放了嗎?

不是,對碳排放的問題,我想引Paul Samuelson的偉見。大經濟學家Samuelson認為,如果全球暖化為真,那後果對人類而言,太過嚴重,將會是滅種的災害。後果如此嚴重,我們花點錢買保險,並不為過。所以人類的政策,如果在設計上偏信全球暖化,並不是壞事,因為是買保險。

但問題是左派這些所謂的良心知識份子,不是在花小錢買保險,而是直接把人類當成問題,簡直是要自我亡種以救地球了。想想看,有人買保險,買到傾家盪產的嗎?(寫到這裡,想到真有人被騙買保險到傾家盪產,就不禁想說,「難怪」)。

這些人看到地球人口以億為單位增加的時候,他們看到的是這些人需要的糧食、需要的運輸工具、需要的化石燃料,所以他們把人類當禍害,他們覺得像美國人這樣消耗資源、製造污染非常糟糕,他們不但反對發展中國家過美國這種富裕的生活,他們也主張美國人要反省,要減少消費、減少污染。

儘管他們之中多的是過慣好日子的公子、小姐。

我的看法和他們不一樣,我認為增加的人口不是問題,而是解答。如果三億現在沒有電可用的印度人,都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我們有的會是三億個可能生出下一個Elon Musk,下一個Steve Jobs,下一個開發出核融合科技得諾貝爾獎的人口群,而不只是三億個要吃飯的嘴。人的潛力無窮,但你要先給他們有可以發展的環境。

終極來說,人類要買的保險是一個可以說排碳就排碳,說除碳就除碳的geo engineering科技。有了這科技,地球氣候才有可能永遠適合人居,而要達到這科技,要的是更多人脫貧,更多人加入資本主義社會,加入創新、發展、致富的市場經濟,而不是人人均貧,只能祈求上天賜福的原始、自我閹割社會。

回到買保險的政策。

李奧納多片中採訪哈佛大學Greg Mankiw談碳排放稅,碳稅是很多人看好的既兼顧市場經濟效益,又加速促成永續能源發展的重要政策(許文泰教授有篇Facebook文章,值得一看)。

但李奧納多又犯了左派老犯的毛病,只看到政策施行的困難,「就先把政治人物都罵一遍,再把骯髒商人再羞辱一遍,最後回到呼籲只要人人行好事,世界就會更好」的不切實際,完全不管人性的自我感覺良好。

但說實話,我不覺得碳排放稅有實際施行的可能,連趁著油價低的時候,加收燃油稅抑制消費都十足困難了,碳稅要出得了委員會,不太可能。而且,我覺得我們總太低估科技發展的速度,也許碳排放稅根本不需要。

想想看,在沒有碳稅,只有稅賦誘因的情況下,我們都有Tesla這樣跨時代的產品出現,也許我們加大稅賦誘因,容許一點浪費,當作買保險,就可能產出對付全球暖化的高新科技。到時,再回頭看看這影片,也許就可以把它當笑話看了。

(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科技來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