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近來頻傳中國經濟可能崩潰的消息,然而摩根史坦利亞洲區前主席史蒂芬﹒羅奇就認為這些擔心被誇大了,想像世界經濟如果沒有中國會怎麼樣?根據這篇文章觀點,世界經濟本身的疲軟甚至比中國經濟崩潰更需要關心。(責任編輯:黃筱雯)

中國經濟快要崩潰了嗎?債務堆積、地產泡沫、國企僵化、銀行業也在艱難度日,在這個危機重重的世界上,中國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描述成下一場災難的發生地。

我的觀點是:這些擔心被過於誇大了。中國有戰略、財力和決心實現偉大的經濟結構轉型,成為以服務業為主的消費社會,同時成功地規避巨大的周期性危機。當然,我也知道自己是個少數派。

例如,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仍然持有相當令人難以理解的觀點:美國「不能是世界經濟的唯一引擎。」實際上美國也不是,今年中國經濟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很有可能是美國的四倍有餘。也許雅各布·盧已經在他對世界經濟的評估中為中國假設了最壞的情形。

如果中國悲觀論者是對的,情況將會怎樣呢?如果中國經濟確實在走向崩潰,其增長如大部分陷入危機的經濟體那樣下降至極低水平乃至負增長,情況將會怎樣呢?中國固然首當其衝,但也難免殃及已經岌岌可危的全球經濟。耳邊關於中國經濟的悲觀聲音此起彼伏,這時我們有必要做一個大膽的假設——一個沒有中國的世界會是什麼樣?

20161025212201771

2016年中國經濟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將是美國的四倍有餘

首先,沒有中國,世界經濟應該已經陷入衰退。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達到6.7%——比大部分預測人士的預期明顯要高。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中國經濟對世界GDP的貢獻率為17.3%(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如果沒有中國,這一貢獻需要從IMF的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測(3.1%)中剔除,世界經濟增長率將被拉低至1.9%——這大大低於標志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閾值2.5%。

當然,這也只是中國經濟停滯對世界的直接影響。我們還要考慮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之間的關係。

所謂的資源型經濟體(即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俄羅斯和巴西等國)都將受到重創。作為有著巨大資源需求的超大型經濟體,中國已經改變了上述國家。如今它們加起來占世界GDP總量的9%。這些國家都聲稱自己的經濟結構是多元的,不再過度依賴中國的大宗商品需求,但貨幣市場卻告訴我們情況並非如此:只要中國經濟增長率有所波動,無論向上還是向下,它們的匯率也會同步波動。據IMF預測,2016年上述五個經濟體經濟總量將縮水0.7%,其中俄羅斯和巴西繼續衰退勢頭,其他三國則增長乏力。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國經濟崩潰的話,上述預測將大幅向下調整。

中國的亞洲貿易伙伴們也是如此——它們大部分是出口依賴型經濟體,中國是它們最大的出口市場。不僅規模較小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亞洲發展中經濟體是這樣;規模較大的日本、韓國和台灣等發達經濟體也如此。這六個依賴中國的亞洲經濟體一共占全球GDP的11%。中國崩潰至少會讓它們的總增長率下降1%。

美國也無法獨善其身。中國是美國的第三大也是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如果中國經濟崩潰的話,可能會將2016年美國經濟增長率拉低0.2至0.3個百分點,而美國經濟增長原本已相當乏力,預計2016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只有1.6%左右。

我們最後來看看歐洲。長期以來,德國一直是獨自支撐歐洲的經濟引擎,其增長仍嚴重依賴出口。而中國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現在它是德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僅次於歐盟和美國。若中國經濟崩潰的話,德國經濟增長也將顯著下滑,拖累其他依靠德國拉動的歐洲國家。

20161025213754408

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6.7%——高於大部分預測人士的預期

有趣的是,在剛剛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10月修訂版)中,IMF用一整章的篇幅進行了所謂的「中國溢出效應」分析,也就是基於模型評估中國經濟減速的全球影響。

與上面所列觀點類似,IMF重點關注了中國與大宗商品出口國、亞洲出口國以及它所謂的「全面發達經濟體」(德國、日本和美國)的聯繫,這些國家最容易受到中國減速的波及。分析指出,亞洲經濟體受到的影響最大,其次是資源型經濟體;三個發達經濟體的敏感性預計為中國的(除日本以外的)亞洲貿易伙伴的一半左右。

IMF的研究表明,中國的全球溢出效應將讓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直接效應放大25%。這意味著如果中國經濟增長停滯,那麼根據我們的推斷,總直接影響(全球增長下降1.2%)和間接溢出效應(額外的0.3%)將讓當前2016年全球增長基線估計值下降一半,從3.1%降至1.6%。雖然這距離2009年創紀錄的全球經濟收縮0.1%仍然相去甚遠,但與1975年(增長1%)和1982年(增長0.7%)兩次全球性嚴重衰退已經相當接近。

我大概是僅有的幾個對中國樂觀者之一。我很少對全球經濟前景感到樂觀,我認為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要比中國經濟崩潰嚴重得多。我認為危機後的世界經濟如果沒有中國經濟的帶動將會陷入巨大困境。中國悲觀論者需要審慎看待自己渴求的目標。

(本文經合作夥伴觀察者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斯蒂芬·羅奇:沒有中國的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