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注這個議題】
當我們的社會不斷提倡某種「正向思考」的價值、網路上充斥著所謂的「雞湯文」,彷彿「正面」才是唯一的真諦 –– 這樣的文化無形間也擠壓著其他情緒的表達,可能反而使人類更加憂鬱。
(責任編輯:林芮緹)

BK, CC Licensed
編譯者導讀:
每個人都聽過老生常談「你只要正面想就好了!」或「快樂是一種選擇,與其悲傷不如選擇快樂吧!」
無數的「正面思考」暢銷書籍總是名列書店排行榜常客,並且深入到職場、校園權威者要求的每一處。
然而當這股運動越來越風行,社會學家也開始發現其傷害,國外三大媒體:華盛頓郵報《哈佛心理學家解釋:為何正面思考不會使你快樂》、新聞週刊《被迫正面思考只會傷害你的健康與快樂》、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正面思考使你對目標更加怠惰》卻希望告訴我們,「正面思考並不好!」
正面思考心理學:正面思考可能的負面效果
「正面思考源自於人類不願放棄、持續奮鬥來填滿自己希望的一面。」紐約大學教授Gabriele Oettingen說到,舉例來說,當我們與情人分手後或失去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會開始思考,「也許只是不適合,也許下一個更好」的幻想。
說到正面思考在心理學的發展,不得不說源自1950年代Abraham Maslow與Carl Rogers教授發表於《動機與人性》期刊中一篇名為「正面心理學」文章所開展,接著在1998年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 Martin E.P. Seligman 帶領下蔚成風潮,2009年更成為美國士兵的健康課程項目之一。
然而,在新一期的美國社會期刊主題「動機與情緒」,Karin Coifman教授卻開始告訴我們,負面情緒的表達與認知對人際關係的調適有正面影響、使其恢復常軌;而正面思考的風潮至今已開始壓迫並侮辱著那些壓抑、緊張與偶爾有所負面情緒的人們,傷害著整體社會的健康。
2008年記者Barbara Ehrenreich著作《失控的正向思考》也分析,2008年經濟危機與「人們拒絕負面思考」的相關性。
除此之外,期刊今年十月也刊出Elizabeth Kneeland教授及其同僚發現,正面思考的強迫性讓其他情緒產生時,研究對象會選擇持續性地責怪自己;而那些認為正面思考有幫助的人,由於正面思考所帶來的自尊感以及成功想像,反而會在人際關係中為了影響與領導其他人的感受而傷害著他人。
心理學家 Mark Banschick說明,正面思考時常會轉化為一種避免必要行動的安慰作用,反而使原本遭遇到的挫折惡化而喪失改進機會,這種被倫敦腦部情感實驗室Sharot教授稱之為「樂觀偏差」(optimism bias)的因素,存在於百分之八十的社會文化當中,可以用來幫助人們推進自我實現的腳步,但同時卻低估了風險。
該怎麼處理情緒呢?心理學家四個小撇步
那麼該如何避免正面思考卻又不陷於僅有負面情緒呢(笑)?
心理學家Neda Semnani 提供了一些步驟:
一、表達各種情緒:這是腦部情感恢復健康的最重要步驟,了解脆弱與錯誤是我們的天性。
二、抽離思考:去感受你的負面情緒,不須去思考如何克服它。
三、思考它為何產生:了解自己的情緒是被哪些因素所牽動,為何會如此在意那些牽動的因素,不須去想如何避開這些情緒,只要適應辨別出來就行。
四、創造出「想去進行」的價值:與自己最重要的事物做連結,例如想減肥,只是純粹為了健康並且在小孩身旁看著他們長大。
十五年前,位於哥本哈根的創業家 Michael Stausholm是這麼跟記者說的:「正面思考就像是每個創業家當中的DNA,如果你無法正面思考,你就無法經營一筆生意!」十五年後,她卻從自己生意的低谷中學到了:「正面並不管用,它仍必須和實用做結合。」
也許就如同電影《腦筋急轉彎》裡的憂憂一樣,「負面思考並不是性格的缺陷,而是豐富情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如一起來負面一下吧!(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