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人常說「來台灣的外國人都是魯蛇」,這句話是真的還是一種自慰性的言論?作者舉自己好友的例子,印證根本是台灣沒有環境和條件留不住外國人才,而根本不是厲害的人不願意來。

(責任編輯:林芮緹)

C1476696452604

文/Charles Tsai

這陣子身邊有兩個關於歐洲朋友在台灣求職的真實故事,想跟大家分享。(以下文章因尊重當事人,名字以化名取代,就讀學校也只提及其世界排名。)

第一個朋友我們就叫他小義吧,小義就讀於世界前十名的知名商管學院,精通英語法語與義大利語,在他求學期間曾經來台灣交換半年,也因此愛上了台灣,更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中文。

所以回歐洲把畢業手續辦妥之後,便決定自費以旅遊簽證的方式買了機票回台灣找工作,記得那時候出發前,與他在歐洲見面,他堅毅地對我說:「我覺得如果今天沒有這麼做,我一定會後悔一輩子,」而我也相信以他的條件,要找到工作一定不是問題。

萬萬沒想到,台灣對於外國人士的工作簽證要求,是必須要找到薪水高於大約台幣 48,000 元的工作。

只是依照台灣企業普遍對於商管碩士畢業新鮮人的「壓榨程度」來看,要達到月薪 48,000,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小義並沒有順利找到薪水夠高的職位,而被迫回到歐洲。

小義回到歐洲沒多久,卻馬上就有一間位於倫敦的全球性金融公司,邀請他前去面試,並且馬上幫他安排了價值約新台幣 30,000 元的交通住宿、以及一整天的餐食,就為了請他跑一趟倫敦,與他們的人資見個面細聊,並且進行下一階段的筆試。

另一位好朋友小比,也是從歐洲排名前十名的學校,就讀中文研究所畢業,甚至在有的歐洲大學的評比裡,只將其就讀學校排名於牛津以及劍橋大學之後。除了就讀於世界知名的大學,小比也精通四五種以上的語言,就讀中文所的他,還曾在中國交換了一年,中文能力自然不在話下。

他在一次偶然來台灣的旅行裡,也愛上了這座小島,於是在回到歐洲之後,申請了台灣一年的打工簽證再次來到了台灣,希望能尋找在此生活工作的機會。

但在這一年裡,他能找到的工作也只有兼職翻譯、或是英文補習班的工作,所以在一年過後,他也只能黯然回到歐洲。回歐洲時,還想辦法把他在台灣領養的四隻流浪犬,一併都運回去。而小比回到歐洲後,也順利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這兩個例子,一來一往的差異,我想就不必我多費唇舌──即便是主動積極來台爭取工作的優秀外國人,都未必能夠順利的找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更不用說什麼台灣能夠吸引外國人才來台了吧。

在台外國人都是「魯蛇」?還是我們留不住「溫拿」?

在台灣,偶爾會聽到人們說,這些來台灣找工作的外國人,大概都是在自己國家混不下去的「魯蛇」(loser),才會到台灣當當英文老師,騙吃騙喝。

但我提的以上兩位朋友的學經歷,甚至都還是我自嘆不如的,更都有很好的中文能力,他們是為了喜歡台灣、愛台灣,而選擇來到台灣,希望能夠長期生活,但他們卻都無法順利地留在台灣。

台灣近年來努力的推展觀光,各大學也努力地國際化──簽署姐妹校,爭取交換生,確實也讓台灣的能見度大增,讓更多外國人愛上台灣,但卻終究沒有多少人能夠順利地留下來。

問題究竟是出在:(A)我們台灣的企業不夠國際化,無法接納這些外國青年來台就職?還是(B)台灣的人才政策過於封閉保守,除了不斷地流失本國人才之外,也無法有效地吸引外國人才到台灣工作?或是(C)以上皆是、(D)以上皆非呢?
 
相對於比我們還要小得多的國家新加坡,其對於外國人才的大量引進政策(詳見〈新加坡「淡馬錫模式」給台灣的啟示:政府官僚要改革,別再逼走國際人才了〉),同樣處於小島的我們,如果還是如此封閉,不採取開放的態度面對、正視這個問題,那我想台灣恐怕真的很難突破現有困境,走向下個階段。

更多換日線好文:

【雙寶娘@上海】致小英總統:我們能否先放下政治成見,學學上海如何留才?
專訪《Forbes》30Under30台灣得主江則希:「人才都已經在台灣了,卻很難留住她。」
從「新納粹大遊行」到「為難民上街頭」──德國的右派與左派
「環保、極簡、安心」?你買的是商業包裝,還是更深層的快樂?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在台外國人都是「魯蛇」?還是我們留不住「溫拿」?──歐洲朋友來台求職真實故事〉。)

延伸閱讀:

  1. 致文化部長鄭麗君的一封信:別再等人才成為「台灣之光」後,才想到要培養他們
  2. 【人才不願來也留不住】打造友善人才的台灣:開放外籍人士就業未必是衝擊
  3. 台灣人就是矯情,科學家拿技術賺錢何錯之有?要是我們現在趕走了翁啟惠,就別想再延攬任何海外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