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國外許多國家給予體育選手的制度都相當好,然而究竟台灣體育的問題出在哪裡呢?英國政府根本是不干預各大俱樂部的的,究竟俱樂部是如何支付選手高額的薪水呢?回歸到根源,除了政府之外,更重要的問題還在球迷身上。

(責任編輯:林芮緹)

(圖片說明/詹詠然選手於2009台北海碩杯拿下雙料冠軍。圖片來源/由Robbie Mendelson - originally posted to Flickr as Chan Yung-jan,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2.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422325)

(圖片說明/詹詠然選手於2009台北海碩杯拿下雙料冠軍。圖片來源/由Robbie Mendelson – originally posted to Flickr as Chan Yung-jan,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2.0)

文/黃化臻 編輯/郭彥霆

台灣職業運動選手的困境,長年來一直受到民眾們的關切;其不甚理想的處境,亦使政府在相關政策上長年受到許多的批評。而與國內相對之下,境外許多職業選手的優渥待遇和完善的培育體系,更是經常被拿來與台灣相作對比。

然而在這些選手背後,支撐起整個職業體系的力量究竟是什麼?

國外職業運動:以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為例

(圖片說明/隸屬英超聯賽的利物浦俱樂部之所有球場──安菲爾德球場。圖片來源/By Ruaraidh Gillies - Reds Sky At Night, CC BY-SA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4372585)

(圖片說明/隸屬英超聯賽的利物浦俱樂部之所有球場──安菲爾德球場。圖片來源/By Ruaraidh Gillies – Reds Sky At Night, CC BY-SA 2.0)

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Premier League,以下簡稱英超)為英格蘭足球的最高級職業賽事。聯賽由20支俱樂部的隊伍組成,每支隊伍每星期進行一場賽事,一年扣除休賽期,每支球隊共有38場比賽。

英超的球員來源,主要有從其他聯賽處購買、以及從俱樂部青訓營拔擢兩種。不同於台灣將運動選手的培育,放在一般學校體系中一併進行;英超的20支俱樂部以自己的資金,分別成立了各自的「足球學校」。

其依然會教授一般的基礎學科,只是同時併有專業的足球訓練;而其中表現優秀的孩子便得以進入該俱樂部的青訓營。

「歐洲是以俱樂部為單位在運作。」球評黃天佑表示,只要稍有規模的俱樂部都會有自己的梯隊和青訓系統;舉辦比賽、進行訓練、最後培育出優秀的球員,都是由俱樂部一手包辦的。

可觀的收入──從何而來?

(圖片說明/歐洲冠軍盃賽場。圖片來源/由Brian Minkoff, London Pixels - 自己的作品,CC BY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460721)

(圖片說明/歐洲冠軍盃賽場。圖片來源/由Brian Minkoff, London Pixels – 自己的作品,CC BY 3.0)

俱樂部如此規模浩大的培育計畫,自然需要消耗相當的資源,而經過一番栽培的青年在成為選手以後,俱樂部所需支付的薪水也相當可觀。

每支隊伍的球員不含外借與預備者,約有25至30名上下;球員的薪水皆以周為單位發放,2014年聯盟平均周薪為4.4萬英鎊(折合新台幣180萬),且這一數字在近年依然穩定的逐年增加。在這樣的薪水支付下,球員們退役後的生活,自然也不再是需要他人來煩惱的隱憂。

如此龐大的開銷,俱樂部如何負擔得起?

其收入有許多來源,較大宗的包含球場門票、廣告、球衣周邊,以及非常可觀的轉播權分成金與聯賽獎金。

英超每支球隊的場地約可容納5至7萬人不等,門票根據席位從數十至數百英鎊皆有。廣告收入則有球場看板、球衣胸前的標誌、冠名……等等方式,單就球衣胸前廣告的部分,全聯盟20個俱樂部即有合計超過2億英鎊(折合台幣82億)的廣告金。

而轉播權的分成與聯賽獎金皆來自英超聯盟方,以2015-16年賽季為例,每個俱樂部兩者合計約有6600萬至一億英鎊(折合台幣27至41億)不等的獎金。

而聯盟方的收入如同俱樂部,有許多種來源;其中最大宗的來自轉播權的銷售,從2016-17年賽季起,其境內轉播權每季有51.6億英鎊(折合台幣2116億)、境外轉播每季則有逾30億英鎊(折合台幣1230億)的市場價值。

僅僅是在香港一地,英超轉播權每季已有逾一億美元(折合台幣31億)的市值;而這樣的價錢自然不是毫無道理的。

黃天佑表示,在香港以個人身分訂閱英超的轉播,每個月約要花費300港幣(折合台幣1200元);而香港更有許多以足球為主打的茶餐廳、Bar,其購買的公播權自是遠不止這個要價。「可是沒有辦法,它不買的話生意哪做得下去。」

「羊毛出在羊身上」 台灣體壇的真正困境是……

(圖片說明/新北市立新莊棒球場。圖片來源/由Captain - Captain,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658565)

(圖片說明/新北市立新莊棒球場。圖片來源/由 Captain – Captain,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而在自身已經具有如此經濟效益的情況下,英格蘭超級聯賽自然並沒有、也不需要英國政府的額外投入。

「國家怎麼會有補助,它還要收稅呢。」黃天佑在提到這個問題時笑著表示。除了國際賽事的徵招,國家對於職業運動的介入並不多,徵招時國家的給付亦有部分來自於國內足球的賭盤收入,屬於專款專用的範疇。總體而言,支撐起英格蘭職業足球的力量,來自於喜愛觀看比賽、並且願意為此支付金錢的球迷。

此時再驀然回首,台灣運動選手的困境,究竟從何而起?或許追根究柢,是願意支付金錢觀賞他們運動的人,本身就不夠多。

在台灣,付費觀賞運動的行為並不是那麼普遍;免費的線上直播隨處可見,加之人口數本身即偏少、運動的風氣不如西方普遍……等等等,或許才是台灣運動無法發展所該檢討的主因。

這樣的結論,並非斷定政府在運動產業上,不應該有更多的投資;然而勞動的報酬,本應來自於它帶給了某人效益,沒有人能僅僅因為某件事做得出色就得到酬勞,除非這個出色的表現以任何形式帶給了任何人利益或幸福。

筆者以為,運動選手並非僅僅是從事著運動,就理所當然的應該得到國家補助。當國家支付金費培養運動選手,那應當是基於當他們在國際賽事上有所表現,國家可以獲得各種意義上的效益;而這個效益值得犧牲多少其他的投資去換得,自也是該被審慎評估的。

(本文經合作夥伴逆思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一毛不拔的綿羊──談台灣運動產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