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摘譯這篇文章】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正進入白熱化階段。此刻,全球似乎都在關注本月10日上演的美國總統主帥辯論會第二回合,卻忽略了現任總統歐巴馬正在想些什麼。再過幾個月,歐巴馬將移交權杖,離開白宮。那麼,在卸任前,他是如何看待美國的未來,對下一任總統又有哪些期許呢?
本月8日,歐巴馬在《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發文——《前方的路》(The way ahead),詳細闡述了美國經濟政策方面未完成的4大關鍵領域,在此可概括為:提高生產力、應對與日俱增的不公平問題、保證就業,以及構建未來發展的彈性經濟。
美國需要重返過去嗎?不,我們需要向前看
歐巴馬在開場白中提到,最近無論他走到哪裡,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人們都在問他同一個問題:美國政治體系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一個曾受益於移民、貿易和技術創新的國家,突然發展成一個反移民、反創意的保護主義國家?為什麼有些極左和極右勢力熱衷民粹主義,希望回到一個對多數美國人來說,根本就不存在的過去?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全球化、移民和科技進步所激發的一股強大力量,讓美國人倍感焦慮,深深籠罩著美國。事實上,這種焦慮感早已司空見慣,全球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具體來說,它表現在對國際組織、貿易協定和移民政策持懷疑態度,而且,這種焦慮感從英國脫歐過程中也可見一斑。
其實,種焦慮是因恐懼而生,與經濟並無太大關係。一些美國人的反移民、反墨西哥人、反穆斯林和反難民主張,與1798年的「國外人與叛亂法」,19世紀中葉的一無所知運動( Know-Nothings),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反亞裔情緒,沒什麼兩樣。有人說,只要控制住了威脅美國的力量,美國就能重返昔日榮光。美國曾克服了這些恐懼,未來也能。
然而,當前的不滿情緒有一部分根植於長期的經濟發展不均衡。數十年生產力下降和貧富差距擴大,導致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長放緩。全球化和自動化生產削弱了工人的地位和收入的穩定性。
這也難怪很多人都認為,美國的政治體系被操控了。無論如何,人們應該謹記,資本主義是迄今為止,創造繁榮和機會的最大推力。
過去25年以來,極度貧困人口比例從40% 降為10%。去年,美國家庭收入增長床新高,貧困率自60年代以來以最快速度下降。如果沒有全球化和科技創新,上述成果是無法取得的。
世界比以往更繁榮,但我們的社會卻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是該返回到過去封閉的經濟環境,還是昂首向前走,承認全球化進程中的不公平現象,同時使全球經濟造福更多人,而不只局限於金字塔頂端的人,這還需要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執政就是一場接力賽,歐巴馬的繼承者該往何處去?
追求利潤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會促使企業創造更多的產品,激發銀行貸款給更多的新興企業。但它卻不會帶來共享的繁榮和增長,而且,經濟學家早就意識到放任的市場可能會失敗,企業會以壟斷或租賃來使利潤變得最大化,卻忽視了污染或不合格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危害。
另外,由少數人掌控,卻對多數人不負責人的資本主義,對所有人來說是一大威脅。當貧富差距縮小使時,經濟發展才會更繁榮。一個1%的人掌控着99%人的財富的世界,永遠都不會穩定。如果沒有信任,資本主義和市場就不能像過去一樣繼續為我們帶來豐碩果實。
除此之外,歐巴馬對於過去8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相當自豪,就如他一直以來所堅信的那樣,為了使國家變得更完美還需要更長久的時間。因為執政就如同一場接力賽,每一個繼承者都需盡力讓現實距離夢想更近。
持久的進步還需要人們意識到,美國的經濟其實就像一個非常複雜的機械裝置,需採取更激進的改革措施,而不是什麼抽象的做法就能解決的,如對進口貨物施以重稅,或者分裂所有大型銀行等。經濟太複雜,完全不能抽象化。
相反的,未來重拾美國人對經濟的信心,需要應對4個主要結構性的挑戰:提高生產力成增長、對抗與日俱增的不平等、確保每個想工作的人都有工作,並構建未來發展的彈性經濟。
恢復經濟活力使增長加快
首先,近年來網路、手機裝置、人工智慧、機器人、能源效率的提高和個性化醫療,見證了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雖然這些創新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的生活,但並沒有大幅提高生產效率。過去十年來,美國在七大工業國中擁有最快的生產力,但幾乎所有已開發國的經濟成長都已放緩。失去了快速增長的經濟,無論怎麼分配大餅,我們都無法創造出人們想要的生活。
其中,生產力下降的罪魁禍首是公共和私有領域投資的短缺,部分原因是由金融風暴後遺症;同時,自我設限也是一部分原因。反稅收意識形態導致公共資金短缺、為了解決財政赤字,以及懼怕舉債而把基礎設施支出留給下一代。
我們也可以透過改革企業稅制,來幫助私有投資和創新,降低法定稅率,以及利用公共投資進行基礎研究。投資教育對於經濟成長至關重要,更能確保創造的財富能由大家共享,這些包括改善高等教育品質的早期幼兒教育、降低大學學費和擴大高品質的職業培訓。
貧富不均,社會就不安
第二、除了放緩的生產力,不平等現象已成多數已開發國家的新常態。1979年,美國前1%家庭收入佔全國稅後收入7%,但到了2007年,這數字達到17%。誠如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所說的那樣:「我們誠摯的希望最貧困的人能像其他人一樣有機會變富。」
經濟學家列出了導致不平等惡化的諸多原因:科技,教育,全球化,工會衰退和最低工資下滑,而且,價值觀變化也是重要原因。過去企業高管和勞工之間的薪酬差異受到各種力量(教會、學校與公民組織)約束,執行長的收入是普通員工的20到30倍,而現在已高達250倍。
當貧富差距縮小、成長為多數人所共享,經濟才會更成功。學者研究指出,在不平等嚴重的國家,成長脆弱、經濟衰退頻繁。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導致推動市場經濟的消費支出減少。
美國已證明了改變是可能的。2015年,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成長大於頂端家庭。到2017年,家庭收入分配底部1/5的收入將比歐巴馬上任前提高18%。同時,頂端1%家庭現在付更多的稅,所有其他家庭也得到更多分配。
歐巴馬呼籲美國未來應採取更加積極的策略,扭轉數十年來不平等持續上升的現象,這當中,工會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因為工會幫助工人保障權益,但它們自己本身也要變得更靈活來適應全球競爭。其他該努力的方向還有:提高最低工資、擴大需撫養子女的勞工的所得稅抵免、限制高收入家庭的減稅、確保男女同工同酬等。
讓每個需要工作的人都有一份有意義的工作
判斷一個經濟體成功與否,決定在能不能提供每個需要工作的人一份有意義的工作,從這點來看,美國似乎出了點問題。1953年,只有3%介於25至54歲的男性失業,今天,這個數字攀升到12%;1999年,高齡婦女的失業率為23%,對比於當前的26%。非自願性的失業對人的生活滿意度、自尊、健康狀況和死亡率都會造成影響,由於不具大學學歷的勞動族群的失業率最高,導致他們也是藥物濫用程度最高、自殺率最高的一群人。
歐巴馬說,有很多方法改變美國人在勞動市場的不利趨勢,例如為無法獲得新工作的工人提供工資保險,他們將能取得和前一份薪水一樣多的賠償;社區大學變得更開放、讓更多人有機會就讀,並且有成熟的職業培訓來幫助人們找新工作;對於必須上班的爸爸媽媽,政府應提供高質量的幼兒照顧和早期學習服務,解除員工及雇主的後顧之憂,讓他們更有彈性;最後,改革司法系統,讓曾經犯錯的人有更好的機會重回職場,這是兩黨都應支持之事。
彈性經濟,貨幣政策不該負全責
如果我們記憶力不是太差,對於金融危機怎麼重創全球經濟都應該還印象深刻,這證明了我們需要更加有活力的經濟模式,以及可持續增長的引擎,絕不是為了短視近利而放棄未來,唯有制定良善規則來防止系統性崩潰,並保障公平競爭,自由市場才會蓬勃發展。
華爾街的危機其實也是轉機,使美國金融體系更加穩定,減少對短期資金的依賴,以及更好地監督金融機構和市場。所謂的「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只是迷思,2008年金融海嘯後,歐巴馬政府已建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負責監督管理資產100億美元以上的金融機構,防止金融弊端再現。
儘管如此,歐巴馬認為,影子銀行的危機依然存在,住房金融體系尚未改革,但繼任者應該做的,不是全盤否定或譴責整個系統,而是以過去的進展為基礎,進一步捍衛改革。
歐巴馬建議,美國應在負面衝擊來臨之前做好準備,這意味著貨幣政策不該承擔穩定經濟的全部責任,因為就算再好的經濟學,都可能被紛擾的政治擊倒。所以,美國要維持良好的財政紀律,推動《可負擔健保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來降低醫療成本,以及提高富人的減稅門檻,可望解決長期的財政困難,同時不犧牲經濟增長和投資機會。
此時距離美國總統大選不到一個月時間,歐巴馬向其繼承者發出公開信,不僅力挺民主黨同僚希拉蕊,暗批川普的右翼思想,同時不忘肯定他任內的政績。歐巴馬就是歐巴馬,這位美國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一個閃耀著明星光環的人,一個美國夢成真的最佳典範。他的公開信,勢必將帶給未來的繼承者些許思考,相對地,對於身處台灣的我們,這封長信一樣具有啟示和深思意義。
相關資料來源:
The Economist: The way ahead
(圖片來源:歐巴馬臉書,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