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q0BJZqufo[/youtube]
【我們為什麼關注這則新聞】
在總統制國家,領導者的聲望與改革的難度走向相反。蔡英文執政之初本可挾帶民眾極高的期望來推動改革,但執政 4 月以來卻是給人跌跌撞撞的姿態。這趨勢若不找出原因停止下來,讓蔡英文聲望止跌回升的話,將會陷入惡性循環,未來要推動改革就更難了。
(責任編輯:曾華銳)
採訪編撰:陳翊屏
民進黨政府上任至今4個月,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民調顯示,9月份民眾贊同蔡英文處理國政方式支持度為44.7%,較8月下滑7.6%,較5月上任初期下滑達25.2%。HitFM聯播網《蔻蔻早餐》邀請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以自身政治專業,點評政府施政問題,他認為民調下滑主因為「改革目標不明」,政府應著重內政、用人,力挽狂瀾、挽回民眾信心。
蔡英文總統聲望從5月份的70%,直落至9月的44.7%,跌幅達三成,游盈隆形容此為「雪崩般下滑」驚動不少民進黨人。但游盈隆認為,若總統聲望高較易推動改革,反之,若總統聲譽不佳,推動改革就窒礙難行,像過去馬總統滿意度僅剩9.2%,說話不具份量。而近期紛擾的一例一休爭議,也持續引發勞資間對立衝突,游盈隆認為這是全球總統制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就連美國皆無例外。
新政府挾人民高支持度上任,無論是強烈支持蔡總統的深綠選民或中間泛藍支持者,皆對新政府充滿期待,不過當政府開始推動改革後,包括不當黨產條例快速通過、太陽花學運撤告、年金改革強碰軍公教,引發泛藍族群反彈;此外,新政府用人不當,內閣中民進黨籍閣員僅佔整體的五分之一,讓總統死忠支持者相當錯愕,加上「老藍男」等負面說詞頻傳,讓支持者心生動搖。新政府改革方向、目標不明,人民看不到效能、具體改革方向,導致蜜月期結束後,蔡政府的不滿意度大幅提升。
由於游盈隆曾於扁政府時期,擔任陸委會副主委、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等職務,台灣民意基金會執行民調公正性曾遭質疑;此外,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49.2%的人認為未來台灣獨立較好,也與其他民調公司調查有所出入,讓外界對民調評斷依據抱持懷疑態度。游盈隆強調,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年4月17日成立至今,屬非營利、非政府、超然於黨派組織,他向社會保證民調絕對公正、公平,希望大家不要做過度聯想。
「統獨」議題攸關兩岸關係核心,游盈隆解釋,像陸委會1991年起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結論大多為台灣人民多數希望「維持現狀」,僅極少數的人期盼統一。若是現在討論台灣統獨問題時聚焦於「未來」,民調顯示,贊成兩岸統一的民眾,從1991年的45%,直落至2016年的15%;贊成獨立的人早期僅各位數,今年5月已突破50%,顯見台灣人民主張「未來獨立」是趨勢,民調所做的是態度傾向。
游盈隆也發現,台灣外省人的省籍情結已逐漸消退,過去外省人多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現今社會已有8成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外省籍也有六成民眾,對外宣稱自己是台灣人;此外,包括外省人在內,高達75%的民眾不贊成「台灣非主權獨立國家」說法,外省族群中約33%的人希望未來統一,30%維持現狀,25%選擇獨立,也就是說,外省族群中就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希望台灣統一。
蔡英文總統在民進黨創黨30周年公開信,以及日前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皆指出,「若欲力抗中國壓力,就要擺脫對中國經濟依賴」。游盈隆分析,前總統陳水扁2000年上任後,提出「四不一沒有」兩岸政策,年底更發表震驚黨內的「統合論」,到之後的「一邊一國」論,其實對中國大陸都釋出極大善意,但中共從頭到尾不買帳,使得陳水扁2007年發表「四要一沒有」策略反擊。
總統蔡英文上任後極力表達不反中立場,但始終不正面觸及九二共識,使得兩岸間壓力越來越大,維持現狀已是蔡政府所能做到極限,游盈隆評論小英兩岸政策為「戰戰兢兢、允執厥中」,雖不致讓人驚愕,但也不會讓人感到驚喜,預期今年雙十國慶談話兩岸立場不會改變。他也引述馬克思名言:「歷史會重複,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認為中共可能會重蹈陳水扁時代覆轍,將當年對扁政府態度,原封不動的反應於蔡政府。
總統府昨(5日)宣佈,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經濟領袖會議特使由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擔任,游盈隆認為,大家對宋楚瑜出訪APEC,不必有過多期待, 雖台灣政府承認1992會談是歷史事實,也接受會談精神,但中國在意的是「一個中國」意涵,堅持一個中國基礎就是「九二共識」,蔡英文不可能接觸此議題,APEC經濟領袖會議不會對兩岸發展有所助益。游盈隆認為,其實新政府兩岸議題穩健,已獲多數人支持,真正的問題在內政、用人,新政府若目標清楚、手段適當,就可挽回民調下滑頹勢,再度受到人民愛戴。
〈本文經合作夥伴 Coco's Channel 蔻蔻頻道授權轉載、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訪談圖片則由台北之音授權提供,原文標題為〈小英聲望雪崩般下滑 游盈隆:改革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