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記得課本裡面一直都有《廉恥》這一課,但你知道這個課文是從五一課綱就有的「必備課文」嗎?原來這篇文章被選的原因跟宣導禮義廉恥以及「反攻大陸」的政治時代背景有關。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顧炎武的〈廉恥〉絕對是「不合時宜」的一篇文章,那麼現在這篇課文到底該怎麼看待呢?值得深思。

(責任編輯:林芮緹)

14199180_513594852169873_5320483656685810508_n

文/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

這是【老派中學國文課本調查報告】的第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額外加碼寫的,為了感謝每一個關注這個計畫的朋友。目前金額已經逐漸累積起來了,無論是否有實質參與,我們都很感激。希望這個計劃能夠更全面去探討整個大時代問題,進一步影響更多的人。


進入正題。

今天要說的,是關於五一課綱國文課本的幾個小故事。我們特別挑了民國五十一年頒布的課綱作為起始,有兩個小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民國五十八年開始所謂的九年義務教育,雖然九年義務教育不直接相關到高中,但畢竟是個教育改革上重要的里程碑。五一課綱涵蓋了改制的前後幾年,所以我們翻開了這些課本,想看看那個年代的人們都唸了些什麼。

第二個原因比較單純,那是因為稍微加加減減來算,讀五一課綱的人,至今大約也六七十歲了,課本的編纂者多數也已作古。算了算,我在臉書上年紀最大的關注者大約也這個年紀,可能就是用這個課綱的,所以我們就挑了這個開始。

這本是五一課綱的高中一年級上學期的第一冊國文課本,細看課本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在五十多年前,國文課本的編排方式跟今日已經非常接近了。事實上,即便是更早版本的課本,編排方式大抵如此。

五一課綱這批課本,一學期選十八課,其中幾乎清一色都是古文,白話文的比例極少。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年的第一冊,目次是:

654645

不若今日的課本有豐富的彩頁與插圖(學生塗鴉的題材也少了),這年分的課本編排很簡單樸實,這當然也是時代的痕跡了,這裡就不論。每一課課文的編排和今日有不小的差異,倒是值得注意。

當年的課本將課文放在最前面,其後才是我們熟知的「作者」與「題解」。這個編排順序到六十課綱依然不變,到了民國七十二年以後,才將「題解」提到課文前面,其次是「作者」,再來才是課文。

這裡很難去直接指出這些次序調動是否有什麼必然的因素。不過,將「題解」與「作者」這兩個部分放在課文前面,先理解文章的背景,再來看正文的這個理解模式,到後來似乎也很少有人去質疑這個次序是否有積極的意義。

將課文的正文放在最前面,讓我們可以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況下讀解這篇文章,但可能也會比較吃力。五一課綱的「題解」與「作者」放在正文之後,這個次序的調換在解讀上可能造成什麼影響,就很值得討論了。


我是愛國好青年——堆積如山的廉恥(上)

除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課文在選輯的時候,有些部分顯然是刻意安排過的。以下就進入今天的主題:

是的,今天要談的就是顧炎武的〈廉恥〉。不知是幸還是不幸的,這篇文章是許多人的共同記憶,時至今日,這篇文章依然存在於我們的課本之中。這邊先不急著罵,雖然這些年來我們的國文課本一直都很有廉恥,但這些堆積如山的廉恥之中,其實還是有著差異的。

五一課綱這一批課本,〈廉恥〉顯然被放在比今天還要重要的位置。

我們可以先看到,這一年的第五課,是管仲的〈四維〉,而第六課更為精彩,是老蔣的〈四維的意義〉,第七課才是顧炎武的〈廉恥〉。

這三課被放在一起有什麼特殊意義呢?

對〈廉恥〉這一課有印象的朋友,不知道還記不記得在這篇文章的一開始,就是: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這段文字,考試以前也很愛考,是顧炎武引用歐陽脩的《五代史》之中,引用管仲的話。以前教科書確實也是這麼教的。不過,其實歐陽脩引用管仲的話,並不是一字不漏地引用,而是概略式的。

這一段文字出自《管子.牧民篇》,有意思的是,這一年的課本竟把管仲的原文給請出來的。當然,光是請出《管子》還不夠力,這一切顯然都是有目的性的安排。

緊接在《管子》之後,就是老蔣的〈四維的意義〉,這一篇不知是老蔣親自寫的還是幕僚幫著生出來的黨國神文,讀來是鏗鏘有力、大義凜然,這樣管仲的〈四維〉、老蔣的〈四維的意義〉、顧炎武的〈廉恥〉,就成了完整的系列作,打出了漂亮的禮義廉恥合體技。

這三篇正氣十足的文章,到了六十課綱就消失了,只留下顧炎武的〈廉恥〉。只不過,如果認為老蔣的身影也跟著就此消失,那就太天真了。


來看看六十課綱的〈廉恥〉,這一課的題解硬是加入了感天動地的一段:

(挪抬)蔣總統在〈新生活運動綱要〉中舉四維義云:「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

這段文字,引自五一課綱所選的第六課〈四維的意義〉這一篇,雖然這篇以被刪掉了,不過老蔣總統的話語依然以另一種方式活了下來。

到了七十二年的課本,這段話也還是存在的,只是有個小小的改變:

先總統(挪抬)蔣公於新生活運動綱要曰……(民國六十四年老蔣過世啦,所以變成先總統了)

這一系列看下來,我們可以發現顧炎武的〈廉恥〉這一課來頭確實不小。直到後來一綱多本的時代,每一個版本依然存在著〈廉恥〉這一課,只是沒有像過去一樣都放在高中一年級上學期的課本中,而是散到了各年級的課本裡而已。

時至今日,〈廉恥〉這一課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選文,真可謂是金槍不倒、打不死的蟑螂。回頭看看那一年的編輯大意:

「本書編輯目標,在提高學生閱讀及寫作之能力,灌輸傳統文化,啟迪時代思想,以加強愛國觀念,弘揚大同精神。」

確實,〈廉恥〉這麼「愛國」的一課,裡面充滿濃厚的愛國主義、漢族本位思想,非常符合「加強愛國觀念」這個重要的時代需求。

只是,時至今日,究竟〈廉恥〉這一課是否還適合放在教材之中,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一篇材料呢?還有,在一次次的改版之中,〈廉恥〉這一課雖然屹立不搖,但每一次的「題解」,其實已經有些許差異。

經過了這些年,選輯這一課的編纂者們,在詮釋上面是否也隨著時代更新著自己的腳步呢?或者只是沿用過去的解釋,換湯不換藥,讓我們的課本始終很有廉恥的存在著呢?


堆積如山的廉恥(下)

翻開民國五十一年課綱後的那批課本,可看見當年的課本編排邏輯與今日相差不多。當然,這些課本中的文言文比例很高,如第一冊中,共選十八課,只有五課是白話文.

值得一提的是,不若眾人所想像的,本應是黨國時代洗腦教育的課本編排中,蔣氏父子或國民黨大老的文章並沒有那麼高的比例。反而要等到六十年新課綱公布之後,這些黨國業配文才開始大量出現在更顯要的位置。

五一課綱的第一冊國文課本,第一課是師說,老蔣的文章如上篇文章所說,要到第五、六、七課的廉恥合體技才出現。


上次提到第五課是管仲的〈四維〉,第六課是蔣中正的〈四維的意義〉,第七課是〈廉恥〉。而顧炎武〈廉恥〉這篇文章,正是萬年不倒的文言選文,今天我就來簡單談談廉恥的意義與問題。

我們知道,「廉恥」這兩個字是傳統德目,不過問題在於這兩個字有著不小的詮釋空間。

我先大膽說一句,以今天的角度來看,顧炎武的〈廉恥〉絕對是「不合時宜」的一篇文章,文章裡面的內容並沒有辦法帶給學子能夠與時代接軌的思想。

或者說,「廉恥」是可以延續的價值,到今天也可以談。但顧炎武談「廉恥」,其實是狹義地談,用他的論述方式讓「廉恥」限縮在某個範圍裏面,成了民族、國族之間的節操問題。

顧炎武談廉恥時說「四者之中,恥尤為要」這就是他個人的詮釋。他的「恥」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可以看他後面舉的《顏氏家訓》中的例子,稱齊朝之士大夫讓小孩子去學鮮卑語,去彈琵琶,討好外族人。他稱這樣的人是「閹然媚於世者」,足見顧炎武的「恥」,是士大夫不能守氣節,不顧民族大義。

這樣對「恥」的詮釋,與前面引的管仲,本冊第五課選管仲的〈四維〉所包含的範圍確實更狹隘也更集中了點。

顧炎武與革命精神

那麼,為什麼〈廉恥〉的重要性始終這麼高呢?

參看五一課綱的第六課,蔣中正的〈四維的意義〉,可略略看出一些端倪,本課的題解寫到:

「乃勝利之後,奸匪肆其陰謀,極力詆毀民族道德,或詈為封建之遺毒,或譏為不急之迂言,千方百計以達成其摧毀我心理國防之目的;於是精神一散,國土隨之淪亡。

今者國難當頭,反攻在望,我青年學子,研讀明訓,一如何惕勵僶勉,實踐救國信條,以完成反攻復國之大業乎?」

這提供了我們很重要的一個訊息:顧炎武反清復明的形象與「反攻大陸」的思想,有高度同質性可被拿來作文章,〈廉恥〉這一課得以屹立不搖,與時代背景絕對脫不了關係。

但這幾層關係是複雜的。當時的國民政府慣於強調自己的正統地位,對於當年推翻滿清政府的革命,也必一再將其神聖化。

由革命先烈流血流淚建立的「中華民國」,走過風雨飄搖,如今又是國難當頭,士大夫們還能不挺身而出,共赴國難嗎?

是以,當時的課本在「作者」欄中談顧炎武,說他「畢生心志所注,則在推翻異族統治,發揚民族精神,清末革命士子,多受其精神感召,卒能達成推翻滿清,締造中華之目的」。

顧炎武與當初強調的「革命精神」就這樣被連接起來了。本來,這樣的連貫是很容易理解的,畢竟當時的思想依然是所謂大中華思想,即便政府「播遷」來台了,大家心裡還是心心念念著那個「中華」,選〈廉恥〉這篇凸顯國族意識,操作上並不讓人意外。

讓人意外的是,這一廉恥下去,竟就是五十幾個年頭,〈廉恥〉歷久不衰,時至今日仍在課本之中。

民國六十年,新課綱上路,每一冊的課文前兩課都出現了黨國神文,而原本和〈廉恥〉並列的兩篇卻消失了。

但作者欄中談顧炎武與清末革命精神之關係等句,一字不改,依然是五十課綱那些話。

到了七二課綱,也是一字不漏照抄不誤,這三次課綱改版下來,課本內容及詮釋方式大抵不變。不過,再來就要開放一綱多本了,多少讓人有點期待。

【一綱多本後的激情淡化】

民八十四年課綱公布以後,一綱多本上路,〈廉恥〉終於不再佔據高中一年級第一冊的版面,被推遲到其他年級的課程中了。

此外,前面對於顧炎武與清末革命的連結是否有改變呢?答案是有的,看來脫離國立編譯館之後,這種老掉牙的理論終於可以擺脫一二。

八四課綱後的南一版,作者欄寫顧炎武生平,次寫其著作成就,於革命部分的論述多為客觀事實,最後評價只簡單寫了「大義凜然,不事新朝」。

關於國立編譯館寫顧炎武,還會提到他曾與台灣鄭成功政權有所來往,一綱多本以後略去不提,不知何故。此外,對於清廷曾攏絡顧炎武一事,國立編譯館的說法是:

「清廷徵博學鴻儒,當道爭欲致之,炎武作書與門人之在京師者,以死自誓,不就。」

一綱多本以後對於這段著墨較少,南一版說他「皆不往」、東大三民稱「皆嚴拒不出」、龍騰版、康熙版稱「不就」「亦不往」。談起顧炎武對於清廷的態度,略去「作書以死自誓」一段,激情明顯淡了許多。

過去國立編譯館的課本有提到顧炎武的母親王氏,稱:「明亡,母王氏絕食卒,遺言後人勿事異姓」。

一綱多本後大多略去這一部份,獨康熙與龍騰版保留。

其中特別的是,龍騰版稱「母王氏絕食而死,遺命不得事清,顧炎武一生遠遊,未稍安逸,殆皆以恢復明視為志」。

這個詮釋與舊課本不同,讓顧炎武的氣節與母親的遺命關聯性更強,同時卻又沖淡了顧炎武個人的心志。

總之,顧炎武個人與「革命精神」的聯繫,隨著一綱多本的出現,漸漸消失在課本之中,只餘淡淡影子。

今天〈廉恥〉一文仍出現在教材中,但背後的時代原因已漸漸改變,是否有其繼續存在的必要,或者該以什麼樣的角度重新詮釋,值得多討論。


(本文經合作夥伴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我是愛國好青年——堆積如山的廉恥(上)〉〈堆積如山的廉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