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7548013961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為了快速熟悉對方,我們可能常常不小心就把別人貼上許多標籤。但依著標籤去應對每個獨一無二的人,永遠沒有辦法真正和對方建立起長久的信賴關係。有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忘記貼在對方身上的標籤,再次好好的去認識對方。(責任編輯:黃筱雯)

作者/陳彥廷

"Once you label me you negate me."──存在主義之父索倫.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

大廳的火爐裡放上木柴,過沒多久就啪啦啪啦的燒起來。大家各自拉了一把椅子,或捧著酒杯、或拎著一瓶啤酒,在火爐前圍著 Mark 坐成一圈。我們所在的飯店在加州郊區,晚上往窗戶外望出去只有漆黑的一片,不時還傳來昆蟲的鳴叫聲。

這樣的時間,是公司移地教育訓練當中,我最喜愛的一部分,各地的同事們像朋友一樣閒聊,分享經驗。也往往會發現,原來不管以前或現在,大家往往也都面對著類似的疑問、掙扎與抉擇。

和我們坐在一起的 Mark 是公司歐洲的資深合夥人。因為我們所在的產業相同,我對於他的經驗特別的感興趣。但是那天的談話當中最受用的,其實無關乎產業的類別。

「面對各種不同的客戶,你和他們之間要如何都能保持良好而長久的合作關係?」我問。

「別忘了他們都是人,」他放下啜飲了一口的紅酒杯說。「某種程度上,得忘記你幫對方貼上的那個『客戶』的標籤。」

我的思緒好像被看穿了一般,問題剛出口的當下,我正期待 Mark 告訴我可以講怎樣的話、做怎樣的事,來化解「客戶」們對顧問的排斥感。或者,有甚麼妙法,可以讓我很快地把客戶分類應對──是的,貼上更多的標籤。

「建立客戶關係其實就像交朋友,他碰到問題第一個會想到找你商量,不是因為你是他認識最聰明的人,而是他信任你!」

他的一句話,敲醒我這個夢中人。當我滿腦子想著客戶和我的差異,以及該怎麼克服這些差異的時候,我卻忘了彼此間的最大公約數──我們都是有情緒、有需求、期待被尊重、被理解、希望能信任對方的「人」。眼睛裡只有「客戶」兩字,竭盡心力的「以客為尊」、「使命必達」,也許的確讓對方在某件事情上滿意,但是卻建立不起長久而對等如夥伴般的關係,更別提他手機快速鍵上會有我的號碼。

關係不是建立在華麗的詞藻上,當然也不是一張張挑不出問題的完美投影片建立得起來。關係是聊起紐約西村我們都很喜愛的爵士酒吧、是他告訴我最近開車聽的有聲書裡講起中國的歷史下次得找時間跟我問清楚、是分享週末時各自帶家人去吃的美味 brunch、是講起身為新移民在美國對小孩子教育的操心、是晚餐時兩杯黃湯下肚後開始開起民主共和兩黨政治人物的玩笑、也是他被老闆念了一頓後,我放下手邊的工作聽他埋怨幫他想方設法。

這些本來似乎都知道的道理,我卻偏偏被標籤矇了眼。

「標籤」大概是我們面對大千世界裡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最簡單、最有效率的資訊處理方式。但是過度的依賴標籤,按標籤做事,卻讓人與人的互動扭曲和不必要的複雜化。或是套用最近很常出現的說法,被「去脈絡」了。

職場上如是、生活中亦如是,這些年很紅的關鍵字──國際觀,也許也是同一個道理。

國際觀是什麼,怎樣是有國際觀,老實說我講不清楚,我也不覺得自己多有國際觀。我唯一確定的是,貼上各種「美國就是強,強國就是狂」之類的標籤,強調彼此的不同,對於和地球村裡其他人的互動似乎沒什麼幫助。其他地區、國家、種族的人和我們的不同,就和你我之間的不同沒什麼兩樣。本來就沒有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生活背景和想法。我們該尊重其他文化的不同,就像尊重我們朋友和自己的不同一樣。

有幸和另一位換日線的專欄作家丁乃雲短暫的閒聊,她說得太好:「常有人對我說『哇!你跟中國人一起工作,一定很怎樣怎樣』。可是人就是人,台灣人、中國人、歐洲人,該怎麼一起工作就怎麼工作,都是相同的!」

我突然想起以前在醫學院老教授的叮囑:「看病人的時候,不要只看『病』,千萬記得別忘了『人』啊!」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撕下「標籤」,或許我們比想像中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