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消基會記者會中表示檢驗出「得意的一天」油品中含有致癌物苯,讓民眾又擔心起食安問題。但是網友分析,這背後恐怕更是消基會利用台灣對食安的敏感與恐懼,踩在食品業者的屍體上,進行恐慌行銷、企圖牟利。如此行為,十分不可取!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pigiloveu
前情提要新聞包
《中央社》:〈得意的一天3款調合油 消基會:致癌物超標〉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用油品中檢出苯之說明〉
《自由時報》:〈得意的一天含致癌物? 佳格嗆:空氣吸進的苯更多〉——佳格說法
《食力》:〈把關食的安心還是製造食的恐慌?消基會你累了嗎?〉
以下言論僅代表個人立場與所服務公司無任何相關,
且不會透露因工作獲得相關機密資訊及相關企業內部資訊。
之所以打這篇文章 是真的看不下去消基會的嘴臉,難看!可恥!
另外是不希望婆婆媽媽們因為新聞把家裡得意的一天油脂全部倒掉,造成社會上不必要的恐慌與浪費!
油脂中苯有沒有毒?
風險溝通的守則是直接告訴民眾,這個可以吃!
新聞說的對:苯有毒,它會致癌;但少於5 ppb 你別怕!你去加油站會吸入10,000 ppb。所以這樣的風險請別擔心,喝水吃水果都可能比這個高,你也不可能不吃。
風險溝通的文章很多了,此篇不贅述。很多人真的都需要了解並接受產品背景值。
另外在有人嗆佳格的聲明書表示:路上到處有大便,所以便當裡有大便很合理?
我的建議是:如果是你妹清完貓沙再幫您做愛心便當,您的便當可能含有及微量的貓屎。但別怕!因為,你沒有妹妹。
所以不是惡意添加進去的苯,真的不必因為刻意降低增測極限的實驗而恐慌。
為什麼官方跟衛生局都不理消基會?
因為苯的檢驗方法以前就是只能驗到最低偵測極限 0.1 ppm,有兩個原因:
- 因為再往下就風險沒意義且有背景值的問題。
- 能驗到這麼低的,大多是為了環境監控(空氣 水 血液等)。
接著您或許會問:那為什麼消基會有驗?
扯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大眾這個事實,嫌文長建議直接看第三點!
消基會為了推廣自家的第三方檢測聯盟,不惜踩在食品業者的屍體上!
從上面這樣看下來大家很明顯可以發現幾個疑點:
- 為什麼他們可以測試油中的苯?
- 明明沒有標準硬開記者會汙衊「消基會大檢舉,毒油竄全台」?
- 為什麼要推廣自家的第三方檢測聯盟?
我一個一個告訴幫大家解惑!
- 誰幫他們做的實驗?
請先看消基會記者會嘴臉:
既然官方不能執行這實驗、商業實驗室也不行,他們找誰?
消基會用了自家的「第三方公正檢驗聯盟」的業界實驗室,自行開發方法。隨即發布了毒油流竄全臺之誇大事實。
目的非常明顯,就是刷自己基金會成立第三方檢驗聯盟的存在感。
- 為什麼要見獵心喜、看到黑影就開槍?
延伸閱讀 → 《上下游 News & Market》:〈檢驗多如牛毛 消基會籲設聯盟共同處理〉
就是刷存在感,沒別的因素了!
消基會有個理念就是「不要用釣魚(參考法規檢驗)」,而是用網魚的方式,測試不會被檢驗的東西。他想告訴大家:消基會用「網魚」的方式幫民眾把關,孰不知自行開發方法亂發布卻被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專業食媒)打槍。
以化學的觀點去看食品,忽略了食品的風險劑量問題。
還違反了《食安法》第四十條:
發布食品衛生檢驗資訊時,應同時公布檢驗方法、檢驗單位及結果判讀依據。
不過好笑的是這條沒罰責,難怪消基會跟部分媒體都上癮般的想報導黑心。
- 為什麼要戴著鋼盔跳出來給大家電?
摘要:
蔡英文在競選政見中提出「十倍查驗」捍衛食安,不過這幾年《食安法》修改後,自主檢驗項目多如牛毛,中小型業者吃不消,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提出「第三方公正檢驗聯盟」概念,由消基會當中間人……
延伸閱讀 →《聯合新聞網》:〈消基會提倡 第三方公正檢測聯盟〉
隨著食安事件的發展,檢驗被放大成神話,消基會只看見背後的利益,忽略了食品安全的把關應該從源頭管理起。
簡單的說就是:我要抽頭!檢驗感覺這麼好賺,當然要分一杯羹!
我假網魚的名義,挑個致癌物苯來嚇唬民眾,告訴大家食品最好亂無章法的亂檢驗,不管風險有多低 就要零檢出。接著告訴業者,你們一個一個送檢驗太慢了,最好全部給我,我來一一檢驗。
——裡應外合,利用恐慌賺無本的生意。
很多沒有風險概念的消費者就吃這套,看標題說油品含致癌物,媒體跟著推波助瀾,
然後藉機告訴政府應該注重我們的第三方檢驗聯盟。看看我推出的第三方公正檢驗聯盟有多好!
證據 →《聯合新聞網》:〈消基會驗出市售食用油含苯 呼籲政府重視第三方檢驗〉
令人感到噁心,為了自身的利益踩著食品業者屍體往上爬!
隨著食安事件的增加與消費者的不信任感提升,檢驗變成產品的保證——但食品是製造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食品業最重要的是源頭管理,測試只是為了驗證自己的品保程序是否符合規範。
個人呼籲消基會不要為了自身的利益,製造出更多社會不必要的恐慌。
最令人感到難過的是,很多不知情的民眾看到媒體一說「毒油」所引起的害怕情緒,把慢慢建立起來對食安的信心完全毀滅,都不是大家所樂見的。
最後一樣提起毒物學之父的名言:
萬物皆有毒,取決於劑量。
(本文經原作者 pigiloveu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爆卦] 消基會好棒棒 利用恐慌行銷自身利益〉。圖片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