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學術單位的名聲,難道不是來自於研究成果與教學實績,以及畢業生的職能訓練和就業表現?教師只是系所員工,個人行為也不代表系所名譽。如今因系所名聲而盲目出面澄清「老師不是這樣子」或是大喊「校譽蒙羞」的人,這樣做並不能真正改變系所名聲啊!

(責任編輯:林芮緹)

11342920303_d1f356a695_z

文/祁立峰

今晚因輔大心理系性侵事件的當事人發表道歉聲明,這事又再度成為臉書瘋轉話題。這事的內外緣發展我瞭解不夠透徹,但談到學校與系所的名聲,總覺得有些疑惑。

在我求學或任教的系所、多少也曾傳出爭議事件,這時總會有系友跳出來,說什麼「師長清譽」或「系所蒙羞」云云。

或許我自己是個不入流不要臉的人,對名聲啥的不是太在意。

只是我一直以為一個學術單位,其名聲來自於師生的研究成果與教學實績、以及畢業生的職能訓練與就業表現。教師只是系所的員工,教師的個人行為更不代表系所名聲。

即便護系心切的系友,爭相表態「老師絕對不是這樣的人」「老師被誤會了」,但事實是所謂的「恩師」學術表現再好,指導教學再認真,也無法保證他不會有私德的瑕疵,不會作錯誤的決斷。

我知道對系友來說,自己是某系正宗(五嶽劍派?)自己的恩師是武林掌門,或許是很榮耀的事,但隱惡揚善理盲濫情,真的能改變系所的名聲?真的會影響到畢業生的本職學能?

最荒謬的是我們人文學科教的是理論、學的是邏輯,梳理的是現實世界的文明與秩序,探討的是人類幽微的心靈與感受,但你們學到竟然是「我的老師一定是對的」,「老師代表我們系的招牌與名聲」,這不是反身過來證明了——你們在一個系所讀了這些年書,到頭什麼都沒學會嗎?

(本文經原作者祁立峰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Francisco Osorio,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