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兆豐金因違反洗錢被美國重罰一案,從爆發至今,整起事件的走向只有扯一字來形容,先前還有消息傳出是因為申報時將4億元寫成44億元,才鬧出問題。
雖然案件還有待調查釐清,不過整起事件中,真正揭露的是銀行在海外開分行,高獲利背後的「假象」。(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江存志
兆豐案震撼全台金融界,各大銀行也開始重新檢視海外分行是否落實各國法令,如匯豐、花旗等外商銀行也都因曾遭美國金融管理機構處罰,重新檢討內部制度,並計畫擴大法務與法遵專業人員編制。
然而,相對外商積極符合美國法令,依照我國銀行過去安全管理和內控內稽經驗,多數無法承受法遵成本提升,近月以來開始有公股行庫裁撤美國分行的做法出現。
本國銀行,尤其公股行庫,隨著美國金融監理越顯嚴格,越來越無法適應新的金融監理規範,以及越來越高的法遵成本,為避免踩中美國金檢地雷,自去年起多數已悄悄撤離美國。以彰化銀行為例,彰銀在2015年便取消美國分行轉匯業務,且加上美國據點人力不足,開始精簡美國分行業務,逐漸將重心拉回台灣及東南亞。
同時在台灣,外商銀行也大多開始裁撤實體分行,但理由卻和國銀公股行庫在美裁撤分行的理由大為迥異。
外商銀行主要為因應消費者習慣改變,計畫裁撤實體分行瘦身,積極發展FinTech(編按: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效率。再者,台灣市場上銀行家數過多,利率下滑,不少更須擁有政治人情上的包袱,傳統業務獲利十分有限。也因此外商銀行將重心轉趨數位化,實體分行的重要性越來越低。
就上述兩件情事演替,和長期觀察金融產業發展而言,這無疑顯示台灣國銀與公股行庫的投機思維。
以兆豐銀行為例,由於台灣金融業過多,高度競爭瓜分台灣小市場,一直以來導致獲利無法提升,營運出現困境;公股行庫甚至為配合政府政治性決策,無法符合市場機制而產生大量虧損。
所以,兆豐銀便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以利率較高、新興市場的潛力極大。以兆豐的財報來看,海外的獲利即佔六成,代表兆豐銀重心已不在國內。但在兆豐洗錢案爆發後,多數人才驚覺,兆豐所謂的高海外獲利並非經營有道,而是建立在根基不穩的精省成本,和無視當地法遵成本所換來的一時炫麗的火花上。
然而,國銀未必不能在美國金融市場上殺出一條活路。事實上,只要建立完善的法遵等後台部門,並強化其功能及獨立性,銀行未嘗不能在海外市場找到一片天。同樣拿到公股行庫,他們在國內的相關弊案其實也是內控出現問題,一味追求獲利而忽略了經營銀行所須盡的善良管理人義務。公股行庫須自我深刻檢討,切勿再有官僚怕事心態。「解決問題,而非解決提出問題之人」是公股行庫最須在心中自我提點的價值。
從上述外商銀行與公股行庫之間的裁撤分行的決策判斷,可以看出經營者的思維差異,而這最後導向銀行最根本的競爭力。公股行庫怕事,為了避免麻煩,選擇了直接解決產生問題的來源,然而產生問題的地方,也是讓公司獲利最多的地方。而另外一方,則選擇和發現問題的人攜手一起解決問題,享受在國外市場帶來的豐富利潤,而這才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本文經投稿作者江存志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斯斯分兩種,裁撤分行也分兩種〉。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