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很有意思的是,較少人詳細討論對於「女性也服兵役」的看法,這篇雖然不見得是最佳答案,但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例如:讓女性進入兵役環境並且同宿,是否能夠改善性別意識呢?讓女性加入兵役能不能改善性別平等呢?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陳啟勳
過時的表達一下我對於女性服兵役的立場,畢竟是成功嶺新訓時就一直想寫下的想法:我贊成女性也服兵役。但整體而言,不管是男是女,服兵役的形式該如何,都值得再討論。
我認為兵役問題根本的問題在於:「任何只有單一性別的環境都是不健康的」。
理由很簡單,如果這個社會是由男性和女性(及其他多元性別)組成的,長期生活在單一性別環境的個人,要如何在脫離該環境後適應真正的社會呢?
PTT鄉民的悲歌不是常常如此嗎?青春期後都就讀男校,大學讀了一個都是男生的理工科系加研究所,畢業後去全男性的環境當兵,長達十幾年沒有女性朋友,出社會工作後開始仇女,認為若女性不是自己腦補的那般乖順,那就是母豬,母豬母豬夜裡哭哭。
然而,這種單一性別的環境很常見,不只男校、女校或是義務役的軍營,乃至於社會中每一個性別不均的團體。
問題之所以嚴重,是因為在單一性別的環境裡,「偏見」只會不斷被複製,然後強化。不管這些被強化的偏見是男性對女性的、女性對男性的,還是對任何多元性別的,這些偏見都對真正落實「性別平等」不利。
就拿成功嶺的晚上大家聊天的內容來說吧,全部都是男生會聊什麼?
剛開始的幾個晚上,聊的是去過哪裡嫖妓(然後發現一半以上都去過市場很大有沒有人要認真創業),哪裡的妹比較正奶比較大。然後聊的是女朋友,交過幾個女朋友,女朋友多正,女朋友性能力如何…..在這樣的環境裡,女性完全成為男性拿來炫耀的「物品」,變成拿來計算男性多麼有價值的量化標準。
而大家對女性的認知都是想像出來的:他說的是他單方面描述出來的遇到的女性,我說的是我認為女性應該怎麼樣比較好。
如果這個環境有女性呢?
雖然有人可能會說,那就是男生換個只有男生的地方聊那些下流東西而已啊!但我認為,至少這個環境裡,你聊天的內容不會那麼沒有營養,你至少會接觸另一個性別的生活經驗,而這點對於去理解另一個性別並落實性別平等,是多麼重要。
有兩點需要澄清,第一,是我認為只有女性的環境,應該同樣也可能出現這種「物化」男性的情境(把男性當成物品,炫耀自己獵捕男性的能力?我沒待過我不知道)。
我想說的是,「物化」從來不是問題,我們隨時都在物化他人,問題在於一個人變成「只會物化男性/女性」。而單一性別的環境,恰好助長了這種趨勢。
第二,對,我就是覺得男女要共宿,大家晚上一起聊天。學習「男女睡在一起不是只有做愛」應該是兩性共同兵役生活的重要的一課。而男女同處一室,共同度過軍旅生活,才會學到如何與另一性別相處、如何互相尊重兩性的差異,以及如何平等對待。
「強制性的義務服役」,如果能成為「國家要求全民上的最後一次性別平等課程」,我覺得是兵役制度最理想的樣貌。
而對於管理士兵的長官來說,女性服兵役也迫使他們必須想出新的管理方法來應對新的士兵們。我認為這對軍隊改革應該有所助益,如果軍隊成為一個女性也能過得舒適的地方,或許募兵制可以因為招募得到女兵而推行得較為順利。
以上是性別平等的部分。
最後,女性服兵役最直接的好處,當然就是以後男性再也不能說「妳沒當過兵,妳不懂!」這種屁話。
再者,女性服兵役可以去除對女性在能力上的歧視:女性也要服兵役,同樣負責軍事工作(這點真的要詳加規劃,女性服兵役應該不能只是讓女性進軍中當花瓶),代表女性同樣也能保家衛國、也能戰鬥。
不過說那麼多,義務役(不管只有男性,還是也有女性)要怎麼改革都還是另一回事。
我認為現在把役期縮短成4個月很合理,全民普遍的短期軍事訓練對於台灣來說或許是必要的,但內容不一定要是戰鬥訓練,戰鬥可以都是志願役士兵的事,重要的應該是國防觀念和後勤能力的培養,所以男女都進行同樣的訓練應該是合理的,就看之後怎麼繼續改革了。
而我的建議是:如果真的要改革兵役,應該要把兵役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例如全國性的性別平等教育,這就仰賴女性一起服兵役。
(本文經原作者陳啟勳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