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韓國電影屍速列車系列爆紅,讓許多人開始思考為何台灣拍不出類似的電影。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事實上正一併回答了網友爭論不休的問題──人文學科為什麼重要?

這位作者告訴你,把人文思想抽掉的台灣將陷入越來越膚淺的惡性循環,最後只能淪為代工的機器。(責任編輯:黃靖軒)

24185897400_1c19a00001_z

文/林冠志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所碩士生 )

在討論『 為什麼輕人文學科 』這個議題前,也許可以先反向思考『 為什麼人文學科重要 』。

那麼,先舉一個最近大家普遍都聽過的話題開始吧。

釜山行會紅,在於劇本探討人文思想和社會議題

最近韓國的電影《釜山行》( 臺灣譯:屍速列車)票房長紅,大家在討論為什麼臺灣拍不出這樣的片子時,不外乎討論特效的先進、韓國電影產業的發達。但其實《屍速列車》之所以成功,電影整體看起來流暢動人,並不是只有場面或特效這些表層的東西,而是因為劇本也很不錯,劇本串起整部電影的主幹。

許多好的電影,都是奠基在深刻的人文思想與社會議題上,譬如說侏儸紀公園,一方面展現了科技的進步,但一方面其實也是在討論『 人和自然的關係 』、『 商業利益能否控制一切 』等等議題。

而好的劇本便是反應在社會的人文思想上,譬如說,《釜山行》的劇情中探討人性善惡 ( 該不該在緊急時刻讓座 )、探討道德勇氣 ( 你願不願意犧牲自己成就別人 )、探討社會階級 ( 遊民和一般民眾的對比 )、探討韓戰帶來的社會疑慮 ( 首爾→釜山是當年南韓撤退的路線 )、探討人民必須對政府抱持懷疑 ( 認為政府的話不可盡信 )以及更多精神層面的問題。

這些東西,就是所謂的『人文精神』,對歷史、政治、社會、文字、美學的掌握,成就了這樣一部電影,這些都不是用數字可以看出來的東西。

以上簡單歸因,致使這部電影不是只有看爽,而多了人文素養的厚度在裡面,也看到韓國要成為文化大國的企圖心。

在臺灣的社會氛圍下,臺灣再怎麼拍,永遠都只有校園情愛、無腦搞笑、所謂的熱血 ( 盲動 ) ,整個國家像長不大的孩子。嘻嘻哈哈過了以後,什麼都沒有。

臺灣沒有長時間厚植屬於自己的人文素養,以致於整個社會系統都出現很大的問題,應該文理並重,全力發展國家,卻失衡一面倒的重理輕文,甚至是重理蔑文。(基本上沒有同理心的輕蔑,也是人文素養不足的一種表現)

臺灣人不重視人文素養的結果會是如何呢?就幾個普遍看得到的現象來看看。

不重視歷史

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該往哪去,隨波逐流。永遠在讚歎別人的歷史,卻忽視自己的歷史,遑論史觀的培養。沒有歷史感,就沒有民族集體自信

不重視哲學

哲學不能賺錢,所以什麼道德的、公平的、正義的、永續的議題,都與我無關,造就短視近利的民族性。

不重視美學

城市市容亂七八糟,穿搭品味非常廉價,遊樂區永遠只有東拼西湊、人工加工的『愛情』、『幸福』、『樂活』、『彩繪村』。上次南投吊橋事件就是人文素養不足最好的證明。而且還不只這個個案。不願意花心思精緻化臺灣自己的東西,直接拉國外的東西回來拼裝改造,造成更可怕的惡性循環。

不重視政治

臺灣現行的『 關心政治 』並不是民主素養深厚的關心政治,而是造神狂熱、派系分贓、人身攻擊、簡單二分法的單向批鬥,也導致民主常常帶來的不是希望,而是災難。

不重視文學

思想薄弱,用字庸俗化,把無聊跟隨便當有趣,綜藝節目廉價化、馬戲團化、黃色化,寫出來的東西也不是奠基在臺灣的人文社會關懷上,譁眾取寵者眾。

就歷史時間軸來看的話,戰後的臺灣普遍喪失人文精神已久,這固然和我們的教育制度、產業結構有關,但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長出什麼樣的果子。『 雞生蛋、蛋生雞 』這樣的哲學循環,其實也是人文精神思考的一種。

有什麼樣的民眾 → 有什麼樣的大眾喜好 → 有什麼樣的流行 → 有什麼樣的社會趨勢
→ 有什麼樣的國家 → 有什麼樣的政策 → 有什麼樣的社會風氣 → 有什麼樣的民眾 →
…………。

如此惡性無限迴圈。

媒體素質差 → 沒有人文精神 ( 媒體道德淪喪 ) → 出產品質差的節目 → 大眾接受無
用垃圾 → 習以為常 → 媒體素質更差 …

城市市容糟 → 沒有人文精神 ( 城市發展跟我無關、美術不重要 ) → 大眾生活在沒有
美感的城市 → 習以為常 → 美感繼續消喪 → 城市市容更差 …

嘲笑人文思想話題 → 沒有人文精神 ( 聊這些東西沒用、假掰、裝清高 ) → 大眾只愛
思考吃喝玩樂 → 習以為常 → 膚淺流行盲從 → 繼續嘲笑人文思想 ……

拼命省錢 → 品味廉價 → 沒有人文精神 ( 沒有改善國家社會系統的政治哲學觀 ) →
生活品質低落 → 繼續省錢 → 品味更廉價 …

沒有歷史感 → 沒有認同感 → 沒有人文精神 ( 不知我是誰,不知臺灣文化價值傳承的
重要性 ) → 不認同自己 → 喪失主體精神 → 臺灣就是這樣啊!臺灣就是鬼島的錯誤認知 → 沒有歷史感 → 沒有認同感 ……

到最後,『 臺灣價值 』竟成為沒有人文精神的的代名詞,變成逐銅臭而活的機器(和釜山行裡面那些看到活人就飛撲上去的活屍根本無異)。

沒有人文思想中的土地認同感,整個國家非常膚淺、浮躁、表面文化,所以移民、出走、劣幣逐良幣不斷上演,國家質感無法再提升,沒有成為一個真正大國的擔當和格局,繼續被邊緣化,沒有人文精神素養的國民再進入各領域,繼續複製 ( 惡化 ) 這樣的價值觀。

人文宏觀、理工微觀,人文感性、理工理性,人文發想、理工歸納,缺一不可,相輔相成,不能偏廢。

更何況文理本就不是一條涇渭分明的線。臺灣的氣氛卻是要消滅自己的人文精神,並且持續以短暫的利益衡量人文學科的價值。

一個人,把靈魂抽掉,還能稱為人嗎?

同樣,一個國家,把人文思想抽掉,也只能淪為代工的機器。

人文素養不重要嗎?沙漠是開不出動人的花的,只有食腐的禿鷹和帶刺的仙人掌,而我相信,臺灣不應該只有這樣。

(本文經原作者empire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請見:連結。首圖來源:Blowing Puffer Fish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