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2014年藍天變綠地,就連牢不可破的花蓮也在當時一舉被綠營攻下。然而兩年過去情勢卻出現大逆轉,即使民進黨大咖如陳菊、林佳龍、賴清德、鄭文燦等都站台輔選,但國民黨魏嘉賢還是輕鬆取勝。

到底民進黨在這場選戰中做錯了什麼?而為什麼國民黨在花蓮的勢力會這麼牢不可破?(責任編輯:黃靖軒)

20160826000095L

文/花生洄家

2016年5月,已被診斷出罹患肺癌的民進黨籍花蓮市長田智宣病逝,震驚花蓮地方政壇,由於田智宣的市長任期未過二分之一,依法須於三個月內進行補選,揭開了這場被視為是2018地方選舉前哨戰的序曲。

時間來到三個月後的8月27日下午5點,雖然選委會未正式公告,但已跨越估算當選門檻的國民黨籍候選人魏嘉賢已自行宣布當選。在民進黨籍候選人同時也是田智宣遺孀張美慧的競選總部,氣氛相當低迷,支持群眾難掩著失落的情緒。

2014年的花蓮市長選舉,民進黨在公民運動的推波助瀾,以及田智宣個人長期經營基層的努力下,開出了28,177的高票,大贏國民黨對手一萬票,創下民進黨在花蓮的傳奇紀錄。到了2016年,民進黨在中央也完全執政,照理來說在田智宣任內所打下的基礎,這場選舉民進黨應該是勢在必得,但為何結果卻讓綠營大失所望?

  • 花蓮藍大於綠的基本盤並未改變

翻開花蓮縣鄉鎮市的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名單,除了原本是民進黨唯一執政的鄉鎮市花蓮市以外,其餘花蓮各鄉鎮首長不是國民黨,就是由國民黨背書的無黨籍首長,甚至大多數的鄉鎮市民代表會是連一席民進黨的代表都沒有。連台灣主要大黨之一的民進黨都是如此,更何況其它的小黨與318運動後所冒出的第三勢力政黨,由此也可見國民黨在花蓮地方的牢不可破。

因此,在經歷了馬英九政府執政後期數場大型社會運動洗禮後的台灣,大概也只有包括花蓮在內的少數幾個縣市的選票基本盤幾無改變,即便民進黨先後出現了像是田智宣與蕭美琴等深耕地方的政治人物,畢竟也是靠著個人的經營所累積的支持與知名度,仍無法改變整個花蓮藍七綠三的選票結構。這讓人不禁要問,為何國民黨在花蓮的選票結構會如此穩固?

國民黨進入花蓮之後,狹帶著龐大的資源,並與地方勢力進行結合,長期累積下來的政治資本,使得國民黨在地方選舉開放之後幾乎囊括各級公職職務。近數十年,花蓮在台灣都市化的發展過程中,青壯人口逐漸流失,留在地方上多為政治立場偏保守、偏藍的中老年人,所以地方首長只要能夠用政策籠絡中老年人,就幾乎可以掌握絕大多數的票源。

再者,地方發展機會少,產業如果又被地方派系與財團把持,只要經濟型態未能翻轉,自然難以吸引外移青年返鄉,甚至是連回家投票都失去動機。

也因此,花蓮在國民黨與地方派系長期經營下,本來就較為支持國民黨,加上此次選舉是補選,過去補選的投票率約為四成到五成,投票率較低,所謂的中間選民與年輕人投票意願也較低,此次自然也不例外,於是選舉就容易回歸藍綠的基本盤對決,自然對民進黨相當不利(註1)。另外,有人認為此次選舉結果為「藍翻轉綠」,但是相反的張美慧的得票率還高於年初蔡英文在花蓮市的得票率,代表此次選舉其實只不過是反映花蓮長期以來「藍大於綠」的政治版圖。

  • 家族的包袱 v.s 牽手的延續

田智宣離世一個月之後,民進黨徵召其遺孀張美慧參選,被外界視為是所謂的「代夫出征」,而國民黨則在激烈黨內初選後,由現任的花蓮縣議員魏嘉賢披上國民黨的戰袍。

張美慧出身媒體圈,雖然與田智宣結婚後夫妻常一同出席活動,並長期關注公益活動與經營婦女成長協會,但畢竟仍是政治素人,知名度並不高,因此選舉策略是主打以「牽手」的身份延續田智宣的施政,並不斷強化兩者的連結

反觀國民黨的候選人魏嘉賢,出身於地方政治派系魏家,父親魏東河曾擔任花蓮縣議員,母親與姊姊也都曾任民意代表,2014年與兩個弟弟分別當選縣議員與市民代表,但也因此被民間團體選為台灣十大「鴨霸政治家族」之一。

魏家在花蓮地方以殯葬業起家,但大伯魏木村與父親魏東河曾因作票、賄選入獄,魏東河出獄後又因恐嚇取財等再度被捕,姊姊魏如薰也曾毆打被丈夫性侵的少女而涉及傷害罪,加上地方都有流傳魏東河經常欠債不還,這些事情都在大選被網路鄉民與民進黨一一翻出來緊咬不放,對此魏嘉賢也只能一再切割。

另外,民進黨為了在短期內快速增加原本知名度較低的張美慧,則是不斷派出黨內大咖政治明星如陳菊、林佳龍、賴清德、鄭文燦等人輪流到花蓮站台輔選,雖然讓張美慧的名字不斷登上全國新聞版面,但這樣的策略卻有可能讓較為保守的花蓮選民反感。

國民黨陣營也深諳花蓮選民的特性,在國民黨花蓮縣黨部的操作下,除了將民進黨的選舉策略都解讀成是「奧步」,還刻意拉高議題層次,不斷攻擊民進黨上任後執政無能,還定調這是對蔡英文政府就職百日的考試,更直言要讓「台獨百日」。

花蓮縣長傅崐萁則避免直接站台所帶來負面效果,而是私下動員,並讓妻子徐榛蔚陪同輔選。候選人魏嘉賢除了切割家族的醜聞,並盡量營造出正面的形象,藉著與國民黨內政治明星陪同出席活動來拉抬聲勢。

國民黨讓縣黨部、傅崐萁與魏嘉賢等三方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藍綠大咖政治明星都先後來到花蓮陪同造勢的情況下,國民黨順勢把選戰拉高到藍綠對決的層級,被動員出來的就是藍綠在花蓮的基本盤選票,也就是原本藍大於綠的選票結構。因此,選舉的過程與結果就自然對於推出被視為是政治素人的民進黨非常不利。

雖然有人認為民進黨敗選原因,是中央執政後「不承認九二共識」或「一例一休處理不當」。但對於地方人民而言,主要影響投票動機的還是人情關係與直接利益,也就是說這個政治人物與你的關係為何?平常是否有在做選民服務?能不能解決你的生活問題或讓你生活過更好等等,中央的政策其實影響反而不大,更遠低於藍綠意識形態帶來的影響。

  • 花蓮未來的政治版圖將如何變動

很多網路上對於此次結果的反應都是「花蓮人智力測驗又沒通過了」或是「花蓮國要獨立了嗎?」,甚至民進黨立委段宜康還發文說「我可以假裝尊重選舉的結果;但我沒辦法假裝不鄙視那些選民」這些言論其實都是由於不管是網路鄉民或部分民進黨人,對於花蓮地方的政治生態理解仍然不夠。

有人認為就經濟利益上,無論國民黨做好做壞,相較於民進黨的消極作為,至少國民黨有帶來地方產業的改變。這其實也反映出花蓮人的個性單純又可愛,誰對地方好、對人民好,其實地方上的人都看在眼裡。雖然地方選舉對於非國民黨政治人物較為不利,但如果能夠在地方耕耘,就像是田智宣與蕭美琴,花蓮人還是會支持的。

民進黨在丟掉唯一執政的花蓮鄉鎮市之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傅崐萁為了避免官司影響政治勢力而主動於今年年底以前請辭並舉行的花蓮縣長補選,無論是要派出剛選上立委的蕭美琴或是甫上任的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許傳盛,前者容易招人批評、後者則是在地方紮根不夠,目前看起來似乎都不是適合的人選,也反映出民進黨少有在花蓮地方長期耕耘的政治人物。

進一步討論,在社會大眾普遍將面對國民黨與地方派系問題視為是台灣民主發展能否更為突破的關鍵,花蓮的政治環境剛好可以凸顯兩者結合所造成的影響。也因此,如果要改變花蓮的選票結構,絕對不是單靠一兩個政治明星就可以,重點還是要有政治工作者能夠深耕基層,同時,整體得產業環境與經濟結構也必須翻轉及改變,才能吸引年輕人返鄉打拼,讓社會重新活化,這塊土地的民主也才能夠真正茁壯。

註1:值得注意的是,王宏恩指出即便青年返鄉投票也難以改變此次的選舉結果,請參考:連結

(本文經投稿作者花生洄家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2016年花蓮市長補選:一場結局註定的選戰?〉。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中央社)

延伸閱讀:
【跟智力測驗沒關】對花蓮和苗栗人而言,投給國民黨就是最「理性」的選擇
【你們都不是花蓮人】國民黨贏了不是因為我們傻!花蓮需要的很現實而民進黨不給
【投稿】不是網軍愛追殺,而是花蓮市長候選人魏嘉賢他家真的太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