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台灣能有機會舉辦世界型運動會,是一種榮耀。然而這位作者溫朗東從高雄世運、郝龍斌聽障奧運一路觀察到即將在明年舉辦的2017台北世大運,他認為這些運動會除了燒錢之外,實在看不出任何提升體育風氣的效用,不如取消。

他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責任編輯:黃靖軒)

2016-08-29_163247

文/溫朗東

2017年台北世大運,我的看法比較偏激,我覺得陳菊的高雄世運、郝龍斌的聽障奧運、柯文哲的台北世大運……通通都是拿台灣人的稅金來提高個人政治聲望,對體育風氣的發展效益極低。

拿2009年高雄世運來講好了,當年我有去看,印象非常良好,走出高捷世運站,四周景色開闊,綠地中就能看見伊東豐雄設計的國家體育場,螺旋狀的鋼骨交織出有機體的線條,我當時簡直覺得來到了Final Fantasy的遊戲場景。去了兩天看了幾場飛盤比賽,我覺得身為高雄人很榮耀,城市很美,豔陽很有活力。

陳菊很棒。

過了這些年,花了六十億的世運主場館,跟我的生活一點交集也沒有,裡頭幾乎所有設施都有場地租借費,必須提出申請(請參考:http://goo.gl/bt6Pvw),與市民生活完全脫節。

但從2010年開始,陳菊擺脫了民進黨低迷的選情,在高雄持續獲得壓倒性的支持。

這個模式,那個政治人物不想複製?把人民的稅金透過體育的包裝,巧妙的轉換成政治資本。高雄世運花了130幾億,台北聽奧花了50幾億,明年的台北世大運又預計花費173億,硬體部分的投資超過一半,蓋來蓋去,不論藍綠還是自稱超越藍綠的白色力量,都可預期或已成為蚊子館。

我的意思不是台灣配不上國際級運動場館,而是台灣人的運動風氣有跟上嗎?文化沒跟上,只有硬體又有什麼用?撇除掉國族主義的熱情(然後又要再吵一次哪個國哪個族,)體育有成為台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並以此為基點讓運動員有充分的社會支持嗎?

與其花錢搞硬體、搶大型賽事主辦權,不如把這幾百億的稅金,一部份拿去給基層學校的運動隊,另一部份給現有的中小型道館、健身房申請經費補貼,講得更極端一點,發放體育券給成年人,讓他們可以拿去付給運動教練上上課,都比搞幾年一次的體育型政治造勢活動有意義。

當然,只要牽涉到經費,一旦有濫用問題,硬體可能會有工程圍標、浮報預算、偷工減料,給人員課程的錢也可能變成假課程(例如職訓津貼之前就有電腦補習班拿去「假開課、真申請政府補助」。)這些就是稽查人力跟制度的執行問題,但大方向上,把資源用來提升台灣人的運動興趣,一開始補貼大家嘗試運動,只要真的對體育有興趣,就會自己買課程、設備、觀看各層級的賽事。這種文化的紮根,是再頂級的國際場館都做不到的。

假設我們手上有十萬塊,要用來提升一個青少年的閱讀興趣,我們是拿去買LV書包,還是給他買書上課?

名牌書包可以讓孩子覺得你人很好,背上學很潮,但對於提升閱讀文化沒什麼幫助。

但是可以讓孩子很喜歡你。

(本文經原作者溫朗東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請見:連結。首圖來源:世大運官網截圖

延伸閱讀:
【主辦國際賽事 = 撒錢換名聲】從奧運看世大運 梁文傑:別對活動過度期待
台北世大運超支預算 500 億,還蓋了一堆蚊子館-看看東京奧運怎麼做
流浪樹木的悲歌:世大運移植的 4000 棵樹後來怎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