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小英上任的民調完整報導,分析有幾項要點:
1. 沒有政策代言人,無法把政策的理念、價值、作法說得清楚,因此大家對政府施政超無感。
2. 小英喜歡政策研究,但應該多關心政治。
3. 勞工休假政策最不滿意。
4.政治問題大於經濟問題,讓民眾特別失望。
5.小英對意識形態很排斥,也希望事緩則圓,但反而沒核心。(責任編輯 林芮緹)

取自蔡英文臉書
挾著高支持度上任的小英總統,像是一檔備受期待的績優新股,但「掛牌」3個多月來,聲勢開高走低。從《財訊》最新民調透露的訊息顯示,民眾對小英政府從「充滿甜蜜的期待」到「執政平淡到讓人講不出好壞」,為何會出現如此落差?小英政府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最新一期的《財訊》雙週刊報導指出,今年520、蔡英文即將就任總統之前,《財訊》雙週刊做了一份民調,其中,對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林全的看好度,雙雙突破6成,分別是66%與61%;沒想到,才3個月的光景,《財訊》最新民調卻顯示,對蔡英文的滿意度僅52.8%,對林全的滿意度更只有45.4%,而兩者的不滿意度則分別達36.2%與41%。對上任未滿百日的小英政府來說,不啻是個大警訊!
從「這是充滿甜蜜的期待」、到「執政平淡到讓人講不出好壞」,前立委林濁水對前後兩份民調結果的評論,或許正可說明小英政府3個月來,讓人民「期待落空」緣由。
《財訊》民調顯示,愈是高學歷、高階人士、40餘歲的中壯年,對英、全兩人的不滿意度愈高。「從政府人事的懸缺、調整,到政策的提出、落實,都看不出具體的方向與作為。」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與林濁水有不少類似看法,他分析,從1月16日當選到上任,足足有4個月的時間讓小英準備,林全要當閣揆也早已定案,政策、人事卻沒配套,難怪讓人失望。
王業立表示,像勞工休假議題,上任前就已發生,卻還是處理得凌亂不堪;人事問題也一樣,不是像海基會般遲未定案,就是上任沒多久就匆促換人,如政委施俊吉、總統府副祕書長的更替等,顯示蔡英文上任時的布局並不完整。
蔡英文記者會當天盤點的施政四大領域,《財訊》也在調查時一一詢問受訪者。例如,《財訊》詢問民眾「最不滿意哪些議題的處理」,在可複選兩項的情況下,「勞工休假政策」的處理,名列最不滿意首位的36.6%,其次是救經濟不具體、南海主權爭議與兩岸關係倒退,都約占23%上下;新政府自認花了許多力氣的年金改革,也有近2成的不滿意。
至於最滿意的議題,首推「通過《不當黨產處理條例》」,滿意度近3成,其次是重視勞工權益、推動綠色能源、召開年金會議等。勞工與年金議題都在滿意與不滿意的選項名列前茅,顯然台灣社會意見的分歧果然不小。更特別的是,有18%的人,選不出他們滿意的政策。
林濁水根據《財訊》民調結果表示,新政府的政策本身沒有引起太大爭議,既沒特別耀眼也沒特別糟糕,有些議題在輿論界似乎爭論不休,但一般民眾的反應並不強烈,也說不出好壞。他表示,如果社會的痛苦沒有解決,這種一路平淡的情況下去,就會走向負面觀感,一定要突破。
王業立則對新政府在這黃金3個月,沒有端出具體的經濟、民生政策牛肉感到可惜。正如在民調中問到「台灣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複選三項)中,「積極發展經濟」獨占鰲頭43.4%,但其實緊跟在後的「縮小貧富差距」(4成)與「青年就業」(36),與經濟情況還是脫離不了關係。
他不解,小英找林全出任閣揆,就是要解決經濟問題,但像立法院第一會期,民眾只看到優先處理政治議題,雖然經濟問題不容易處理,但至少要有一些讓人民「有感」的政策,看到願景、激勵信心。
一位新政府內部人士認為,民眾對英全政府「無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府沒有政策代言人,無法把政策的理念、價值、作法說得清楚,而這牽涉到小英與林全的用人,他們只想找「會做事的人」,才會有這麼多「老藍男」,而「舊的人要去做新改革,當然出問題;政府人事充斥藍色人馬,支持者不知道怎麼挺下去。」
講不清楚政策的情況,以「一例一休」為代表,不但一般人聽不懂例與休,搞不清既然小英口口聲聲說要「週休二日」,又怎麼會有「七休一」的議題出現;而民進黨衛環委員會召委林淑芬弄出「主席失蹤記」,更讓《勞基法》修正案功虧一簣,不但讓民眾認為這個法案「有鬼」、「偏袒資方」,也導致民眾普遍有新政府「溝通不良」、「一事無成」的印象。
根據調查,民眾對於政府處理勞工議題,36.1%認為太向資方傾斜、30.8%認為剛剛好,只有16.4%覺得太向勞方傾斜。這種「偏資方」的感受,尤以基層白領感受最強烈(46.3%)。
「有人要多賺錢,有人想休假,大家情況不一樣,應該更有彈性。」一位政府官員指出,目前的社會氛圍卻讓政策很難有理性討論空間,表面道德的神聖性,讓其他持不同意見的人,很容易被汙名化。因此,看得出小英想「事緩則圓」,不希望讓人指責她「壓霸」。
但王業立卻認為現在變成「少數否決」,「社運人士的意見不一定代表普通共識。」
新政府對政策採拖延的策略,在年金議題上也很明顯。年金議題不但涉及職業差異(軍公教與一般勞工),還有早領、晚領的世代分配問題,更有高階與低階差距過大的階級問題,讓新政府處理起來備感棘手。
新政府以召開年金委員會的方式,讓各界「盍各言爾志」。正面來說,是讓大家暢所欲言,有機會辯解,也讓社會了解誰的論述有道理,不以政府片面決定方案;但另一方面,會議中大家劍拔弩張,你來我往各不相讓,也讓部分人覺得歹戲拖棚,消耗社會信任度。
《財訊》民調就顯示,只有不到45%的民眾,對政府處理年金問題有信心,有將近48%的人沒有信心;3個月前本刊的民調,有信心的民眾近半數,沒信心的約4成2,「年金會議這樣開會愈開愈讓人沒信心,反改革者聲音最大,根本適得其反。」
林濁水直批,年金問題嚴峻,居然只有53%的人認為軍公教的退休年金應該調低,會議中根本沒有把年金的嚴重性和不合理性說清楚,以後怎麼改革年金!
至於對勞工的退休年金,近6成認為應該調高,近3成3認為維持現狀就好。有意思的是,軍公教人員有高達46.2%認為勞工年金應維持現狀;而國民黨支持者,有44%認為勞工年金、46.6%認為軍公教年金應維持現狀;但民進黨支持者有68.3%認為勞工年金應調高、64.5%認為軍公教年金應調低,兩黨差異頗大。
另一個兩黨看法差距甚大的是兩岸議題。林濁水直言,「兩岸議題是台灣政治最清楚的對立線。」民調顯示,對於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有將近四三%認為太緊張(或疏遠),46%認為剛剛好,其中,國民黨支持者有68.5%認同前者,民進黨支持者有67.7%贊成後者,雙方各據一方。
對於蔡英文總統迄今都不願正面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停擺,官方往來急凍,對於蔡英文是否需要承認「九二共識」,台灣內部一樣意見分歧,37%認為需要,44%持相反意見;對比3個月前《財訊》的民調,占比分別是33%:49%,認為需要承認的微升、不需要承認的微降;同樣的,國民黨有7成2贊成,民進黨有6成3反對。
這兩個調查都顯示,對兩岸關係的走向,台灣內部看法勢均力敵,各有擁護者,但這仍然是身為總統的蔡英文最需面對的。尤其她上任後,立即碰到南海主權爭議,王業立就觀察到,即使民意顯示希望政府在南海議題上立場應明確,但小英卻在中、美之間左右為難,立場模糊,進退失據。
與上次民調相較,可以明顯看出對新政府的認同感往下掉,尤其是40至19歲族群,幾乎在各項調查中,都是對英全政府抱持最質疑的態度,這些人是台灣社會的重要支柱,其動向值得注意。像被問到對新政府拚經濟的信心,有信心與沒信心分別是50.6%:44.5%,而四十歲族群更只有42.2%:55.7%,是最不看好小英的一群;而最年輕(20歲)與最老(60歲以上)的族群,則是最有信心的人。
相較本刊3個月前的調查,民眾對英全充滿期待,有高達54.8%對拚經濟有信心,只有37.7%沒信心,如今沒信心的大增將近7個百分點,的確是新政府的警訊。
然而,儘管對新政府的滿意度下降、不滿上升,但問及對蔡英文未來的執政信心時,仍有62%民眾願給小英高期待,僅比上次微降4個百分點;但有32.2%的人已不具期待,比3個月前高出近10個百分點。
經過3個月的觀察,身為國家元首,蔡英文究竟應加強哪一方面能力?調查中,執行力與了解民意分居一、二位,都有2成以上;執政方向感、決斷力、溝通力,則各有1成多的民眾認為小英要加把勁。
王業立認為,小英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但從黨內對一些政策、人事的反彈,以及行政、立法之間的摩擦,顯然溝通工作沒做好,像司法院長提名風波就是重傷,「最傷的是『髮夾彎』的印象,深植人心,一旦形成民眾認知蔡英文的決策模式,就很難挽救」。
林濁水認為,蔡英文對意識形態很排斥,「但領袖要有方向感、價值觀,才知道什麼事可不可以讓步,以及事情的輕重緩急」;他也觀察小英用人不要有政治能量、政治性格強的人,才會喜歡用文官。
幕僚則觀察,蔡英文熱愛政策研究,事實上她應該多思考政治,選定目標,捍衛到底,堅持路線,拉高角度思考問題、鋪排人事,包括與各政黨的關係與戰略,才能拉出執政的縱深。
民調要回到上任時的高峰固然不太可能,但如何讓聲勢穩住、不再繼續下墜,卻攸關後續改革能量,小英不可不慎!
【完整民調結果與詳細內容詳見財訊雙週刊510期】
(本文訊息由財訊提供,原標題〈《新政府100天財訊民調》小英平淡執政 人民無感〉內文與標題經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