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日本首相化身超級瑪莉歐在奧運閉幕式上現身,引發風潮。許多人稱讚日本人的創意,卻沒有想過,人文精神是怎麼誕生的。
這篇文章,就以過去歐洲發源文藝復興時的教育讓我們思考,台灣要怎麼創造亞洲版的文藝復興?(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黃世宜
看了很多新聞,稱讚日本在這次奧運閉幕式的藝術創意。但是,這樣的藝術創意,難道是一下子靠著幾個政府文創政策就可以堆積出來的嗎?
回溯日本脫亞入歐的思想運動,已經超過百年,累積下來的人文藝術創意精神,是到今天才開了花。但是,在華人社會,基本上,卻從來沒有發生過以人文藝術精神為本的思想大變動。我們的確需要來一場百年的文藝復興。
如果說,日本學歐洲,那麼歐洲的文藝復興又是怎麼來的呢?這當然談起來有很多的面向。但是最近光看了瑞士學者布克哈特所寫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當時的學校與教育制度,我就非常感慨。我把當時的學校特色寫出來:
1. 重視「師得」,而非「師德」:
當時義大利幾間大學,非常捨得花錢重金禮聘名師學者。甚至有些城邦,把國家預算一半拿去支持師資教育。教師受到禮遇是因為他個人的專業,而非他私生活符合了多少教會的道德規範。
2. 女性、平民普遍受教育:
貴族子女一律受到良好完整的教育與藝術薰陶,並沒有差別,甚至在當時的義大利還出現了幾位女性學者與文人。平民受教育的情況也很普遍,甚至街上路人可以討論吟詠但丁。拉丁文學校的設立也相當普及,不再僅限於教會。
3. 歐洲貴族與平民一起受一樣的人文主義教育,打破階級:
當時義大利出現了一些私校,由具備人文主義色彩的教育家所主持。這一些教育家因為教學非常成功,不但許多義大利貴族爭相流行把子女送去就學,甚至名聲傳到阿爾卑斯山以北,連當時歐洲北方許多貴族也把子女送到義大利讀書,接受人文主義與藝術薰陶。
當時這一些人文主義私校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招收有才氣的平民子弟,與其他歐洲貴族子弟一同上學。宗旨表面上是說本著上帝的愛出發,但其實是貴族階級希望貴族子弟可以透過與平民同學的相處,更了解平民生活,達到未來統治的目的。也因此,私校平民子弟的開銷,是由貴族階級所承擔。
這大概就是文藝復興當時的一個教育面向,自由,平等: 打破性別,打破道德,打破階級,打破國別,多元開放,人文主義不只在義大利開花,隨著教育,也到了歐洲其他的地方。
或許,來到亞洲的時刻也該到了。
他們的教育其實並沒有預期米開朗基羅的來臨,但是大衛就這樣來了。
補記:
其實義大利當時打破階級貴族與平民共學的私校教育,在早年英國大學教育也找到痕跡,比如snob的出現。包括現在的芬蘭,也是致力於把最好的教育資源拿去栽培經濟不富裕的階級子女。芬蘭的教育改造這我改天再另外談。
大推這本布克哈特著,花亦芬老師譯的書: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本文經原作者黃世宜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請見:連結。首圖來源:中央社)
—
延伸閱讀:
【圖多】奧運閉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化身馬力歐,從水管中冒出接棒
韓國台灣同時民主為什麼輸了?台灣一直都抄錯對象,日本式菁英政策根本不適合台灣
【歡迎光臨鬼島】「不修邊幅、莫名熱愛日本」你認同韓國遊客這樣看台灣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