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在外多年的人,很可能比起天天生活在台灣的人更有「台灣味」或更緊盯著時事。說穿了,這都是鄉愁。

但是鄉愁也罷,任恩儀不禁檢討起在外的自己除了說說感想真的就是什麼也做不了,轉身又投入截然不同的生活,抽離開來。

鄉愁也罷,但畢竟已經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情境之中,再關切也很可能不自覺帶著「洞見」、「明燈」的傲慢,自以為看得清晰。「即使是滿溢的鄉愁,也不該成為沉重的愛的藉口。」

(責任編輯 林芮緹)

C1471425945544

文/任恩儀

臉書帳號是出國念書那年設立的,出國幾年,臉書帳號就幾歲。雖然臉書缺點不少,但我終究還是感謝它幫忙維持了人際關係。

時間久了,除了外籍朋友,臉書上面的臺灣朋友可以用幾個不同標準簡化概分成兩群。真正認識的和網路認識的;僅靠臉書發文知道近況的與還有其他互動的;喜歡放自拍的和不喜歡自拍的;喜歡玩心理測驗和不喜歡玩心理測驗的……,各種各樣的分法,而最近讓我這位非正式的臉書鍵盤觀察家最有感的,是「在國外」和「在國內」的。

不要以為在國外的人臉書發文一定是在國外所見所聞的體悟或者都是英文,這個區分不僅是這樣的,在自己同溫層的觀察讓我理解到,有些在海外台灣朋友的臉書動態反而更有台灣味和追時事追得更緊。

就像端午節的前一個週末吧,從自己當天的臉書動態,含我和朋友在內,在這個小地方近 300 人的台灣留學圈,至少就有四組人馬同時包了粽子,根據估計應該每組都是 40 顆粽子起跳,這還不包括我不認識的臺灣同學。

那個週末這個小地方的留學圈就生產了幾百顆的粽子。大家詳細的分享心得,有的人說花生難處理,有的嫌這裡粽葉 太小,說來說去,濃濃節味,但是,其實離開台灣前都不知道端午節原來有這麼重要,而又有多少人以前也是這樣過節的呢?還是因為出了國,才刻意的這樣做。這個觀察其實也適用中秋節,每年這裡的圈子生產幾百個蛋黃酥也是剛好而已。

還有另一種行為是「人在國外卻會追台灣的時事追得非常勤」。

不僅是新聞,甚至可能因著個人興趣會評論並探討台灣某些社會現象。不知情的人乍看會以為發文者是當事者或相關人等,但一陣子後,才愕然發現原來大家都只是圍觀的路人。

或許不代表全貌,但我對這件事情的想法是:這不是海外遊子的矯情做作,或者非得意見多多,來討論或批評在台灣的一切人事物。而是人在遠方,有種東西叫做鄉愁。

就像古人,遇見故鄉來的人,第一個開口問的就是故鄉還好嗎?窗前的梅花開了沒?網路世界要知道故鄉事當然容易多了,追這些時事與新聞,有時說穿了,動機也不一定是要改變什麼。

誰不知道如果要改變,回去挽起袖子做事,比在臉書上議事更有意義?但或許高談著家鄉事,可以讓人覺得與故鄉更有聯繫,同時某種程度也確立了自身還飄搖不定的價值與認同。

與故鄉更有聯繫就更不用說了,用著熟悉的語言文字,字斟句酌,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脈絡下發言,總是比較安全。至於自己在異地的意見,對旅居地的看法,極其容易淹沒在人聲中,在蜿蜒曲折的文化脈絡裡迷路。

遊子覺得新奇的日常事,當地人習以為常,而台灣朋友不一定關心。遊子想評論的,容易讓這裡的人覺得外來客懂些什麼。

就像美國吵得沸沸揚揚的槍枝議題,那些盤根錯節的複雜,即使是長在這裡的美國人都難以理清,難以彼此說服;又像美國鎂光燈聚焦的總統大選,是啊外籍人士也跟著搬長板凳看熱鬧,但說真的,美國參眾議員各種職權和不一樣的選舉制度,多數人不僅不夠清楚,沒有選舉權,終究難以真正改變什麼。

我自己也緊追過台灣時事好長一段時間,大的事件:318 太陽花運動,總統大選,小的事件:幾個比較關注的教育相關議題。想來這當然也不奇怪,我從網路閱讀台灣的頻道,關心著故鄉發生的事情。

一直以為自己這樣是很普通的,直到某日閒談,朋友點出這個現象,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人在他鄉,總還把眼光定焦在遠方的故鄉,固然是因為牽掛,但另一部分也反映著我和當時的居住環境不夠親密。

到了最近,更是有意識的提醒著自己千萬不要把鄉愁以過度的形式展現。不是不再惦念故鄉,還是想家,還是關心,還是討論,只是總提醒自己要更謹慎發言。

畢竟,當人在海外對著台灣事喊得義憤填膺的下一刻,海外遊子可能一轉身就往截然不同的情境或生活或學習或在這地探索遊樂,所有的發言跟著製造漩渦,但下一秒就情緒抽離,蓋上電腦,那些事情就好像又都留在遠方。況且,這樣的行為容易帶著盲點,隔著距離的發言和評論,也極可能帶著不自覺的傲慢。

看到太多明明是短期內暫時不會返台定居的人,卻總是說著恨鐵不成鋼的言論,自認為指出明燈。

固然也是對故鄉的愛,但這樣的愛好沉重好指責。我不禁懷疑,是不是因為自己選擇了不回家的舉動,加深了這樣愛的重量?而這樣的發言,即便真的看見事件裡受苦的人們,但除了清議,高談闊論,說穿了我也反省自己其實什麼都沒有做。

遙遠的距離,不一樣的生活型態,容易讓人忽略那些為什麼做不到的原因。況且,身在其中的人們不一定不關心這些在地的生態議題、性別平權、主權獨立、公平正義等討論,只是他們必須先為自身在環境裡的挑戰奮鬥,先讓日常生活維持常態運轉。

就像海外遊子,不也受限於自己難以放下各自在海外牽絆的一切,工作、學業、感情和人生,然後專心來努力這些事情嗎?

當然願意貢獻目光與心力在所有社會議題的人,不論在哪裡,都是值得肯定的。而我後來總是時時提醒自己《大亨小傳》裡的這句話:「每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你擁有的優勢。」而即使是滿溢的鄉愁,也不該成為沉重的愛的藉口。

《更多換日線好文》
網路無所不在的現代,為何依然貪戀老派「鄉愁」?
在離鄉與歸家之間:遊子的遺憾與無奈
「奧運不是一個人的比賽,是一群人的比賽」──美國大學如何培育專業運動員?以我剛奪兩面銀牌的母校為例
只是「國情不同」而已?──侵犯隱私、性別歧視的求職「身家調查」,應該立刻改變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生活在遠方「我們對家鄉恨鐵不成鋼的愛,是否太過沉重?」〉。)

  • 延伸閱讀:

要培養國際觀,我建議開始學習東南亞語言──給年輕世代5個如何「國際化」的建議
別再逼小孩講英文!混血兒父母教認同:「先認識自己的根,國際化以後有的是機會」
出國就能增加國際觀?這位馬來西亞華僑說出真相:台灣人幾乎對世界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