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緬甸乍聽很遙遠,但在革命和抗爭的路上,其實面對的都是同樣的醜惡。本書的主角不是偉大的政治家,也不是了不起的望族,而是如同在台灣社運中所有願意發聲的人們一樣普通的緬甸人民。

然而他們的處境更艱難。他們是「危險的異議分子」,只能藏匿於街頭巷尾,躲在網吧中傳訊息暗中交換訊息。

人們總是將緬甸的改革成功榮光歸功於翁山蘇姬,但促使這一切成功、看著所有選舉背後那些社會中尖銳無比的衝突與汙穢的,則是這一群默默推動革命的無名英雄。 (責任編輯 林芮緹)

24795834152_163123e79b_o-min

文/楊昊(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亞太所所長、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猶記二○一三年末的某個午後,我徒步前往仰光的大金塔寺。那是座矗立在聖山上的千年古蹟,莊嚴地守護著神的國度。豔陽下的大金塔特別耀眼,屋簷下的幾尊神像因為剛沾上幾片金箔而隨風閃動,顯得栩栩如生。虔誠的佛教徒繞塔而行,有的奉花祈求,有的潑水祈福,還有許多雙手合十側身席地跪坐的長者,靜靜聽著寺內高僧誦經祝禱。

幾個世紀以來,大金塔寺始終是緬甸的榮耀,它的光芒幾乎可以遍照仰光市的每一個角落,人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它。更重要的是,大金塔見證了緬甸人民從追求獨立自主到邁開民主改革步伐的漫長歷程。

從一九四六年翁山將軍的獨立宣言、一九八八年翁山蘇姬對抗軍政府的演講、到二○○七年的袈裟革命,大金塔不僅是信仰的中心,同時也是抵抗的起點。

數十年來,緬甸軍政府壟斷了國內的政治與社會秩序,以將領為首的寡頭政權透過「國家法律與秩序恢復委員會」與「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等「臨時」組織來統攝人民。長期被神護佑的國度不再有公平競爭的選舉,人權與正義無法伸張,人民生活陷入困頓,大金塔的光輝不再耀眼。

二○一一年,時任緬甸總統的登盛突如其來地啟動政治改造,釋放政治犯、遂行改革開放政策。他在二○一二年於聯合國大會的演說中,肯認了緬甸正經歷「不可逆轉的政治變革」,而這也為接下來的政局轉變埋下伏筆。

由翁山蘇姬所帶領的全國民主聯盟,勢如破竹地獲得緬甸國會補選的勝利。全民聯隨後更於二○一五年十一月,在全國一千一百七十一個席次、開放九十一個註冊政黨與獨立候選人投入競爭的國會選舉中勝出。從地方議會、國會、內閣到總統,幾十年來的抵抗運動畢其功於一役,終於促成了緬甸的政權輪替。

  • 人民的勝利

史藍克的《緬甸:追求自由與民主的反抗者》正是在如此時空背景下,清楚記錄二○○九年以來緬甸人民爭取民主、衝撞體制、追求理想的反抗故事。外界多半將這段成功的轉型經驗歸功於前總統登盛與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

然而,史藍克卻試圖提供一個更貼近民間社會與日常生活的解釋,藉著刻畫穿梭在國境邊緣與權力核心的地下抗爭組織,以及故事主人翁阿偉的生命故事,拼貼出緬甸近期民主改革背後的抵抗政治圖像。

書中的反抗場景與故事,流竄在每個社會角落、穿梭在不同世代的腦海中。正如同本書開場序曲敘述異議人士被政府特務跟蹤的緊張情節:警覺追捕、閃躲監視、加快腳步、順勢逃脫,那是地下組織成員的日常生活片段,也是仰光與緬甸人民的集體記憶。

抵抗政治的目的,在於解放人民被壓抑、被扭曲的不自由與不正義。

史藍克筆下的反抗者,不是站在舞台上的政治精英,而是在藏身街頭巷尾的異議人士。他們透過反抗運動的集結、動員與擴散,凝聚出人民期待改變的信念。匿名的阿姨(翁山蘇姬)、爺爺(全民聯的軍師)、叔叔(全民聯的高層)、大哥(前學生領袖)、還有阿偉,就好比她在書中提到的「抗爭運動就像是個大家庭」,藉著非暴力抗爭來串連緬國社會,進而成就人民力量的勝利。

  • 轉型之後的重重挑戰

緬甸邁向民主之途萬分艱辛,但歷經政治轉型後的新政卻仍是「百廢待舉」。史藍克藉由書中主角的口吻,道出緬甸改革後的重重挑戰,「這個國家不自由,還不自由。」說明了一夕變天的政治新局仍無法滿足人們對於自由與民主的殷切期盼。

在全民聯勝選光芒的身後,彷如荊棘叢林般複雜的少數族群政治,迄今仍未見和解之道。當跨宗教與跨族群暴力攻擊事件的持續蔓延,克倫族、克欽族,以及沒有國籍的羅興雅族的反抗,甚至轉向對「阿姨」的苛責,「就連翁山蘇姬都令他們失望,如今進入政府的她,已成為制度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鎖國過久造成的發展差距,隨著緬甸的快速開放而持續惡化。繁榮的仰光對照被遺棄的北郊,形成新、舊緬甸之間的差別地景。新緬甸面對的是外國勢力在仰光的快速滲透,大型的起重機扛起各項建案,任憑投資客狂炒地產,成為仰光的新主人。

相較之下,舊緬甸彷彿被包裹在時光膠囊裡,北部的少數族群邦不只在基礎建設上極為困乏,更充斥著人口販運、毒品、愛滋、戰事等「一輩子都解決不完的問題」。

二○一六年春,全民聯掌握國會多數席次推舉碇喬出任緬甸總統,然而,緬國轉型後的民主體制依然脆弱。當前的憲法賦予軍方指派包括國防部長、內政部長與邊境部長在內的的安全要職,為了確保民主改革不再逆行,被排除總統資格的翁山蘇姬以凌駕憲政體制的姿態,掌握新政大權。

年事漸長的「阿姨」是否能持續帶領緬甸深化民主改革的成就?後翁山蘇姬時期的政治繼承,能否為全民聯延續執政能量並開創新局?顯然,新舊挑戰已接踵而來,重生後的緬甸無法迴避。

  • 反抗的書寫

地下組織的異議分子是本書的主人翁,也是緬甸改革的無名英雄。這些異議分子的活動遍布全國,深入社會。為了如實刻畫仰光的反抗者,史藍克「化身成牆壁上的蒼蠅」,利用四年的時間觀察阿偉的日常生活,追蹤報導在仰光街頭巷尾反抗者的片段生命故事。

作者以人物與主題鋪陳,結合小說敘事與深度報導的雙重筆路,透過阿偉的實際見證來還原各個重大事件的始末。譬如,軍政府對於僧侶與袈裟革命的鎮壓情事;納吉斯風災侵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時,國際救援隊在曼谷苦等救災許可的場景等。阿偉的存在,是故事延續的動力,也代表著為所當為的反抗不曾停歇。

史藍克對於全民聯在政治動員與組織運作方面的書寫,尤其清晰。舉例來說,在選舉動員期間,她細數全國民主聯盟的候選人(特別是那些非政治犯)如何拉近與農民的關係,進而爭取其支持的人際互動場景。對於緬甸人民不畏好幾個小時的辛苦等待,熱切期盼「阿姨」到達造勢場合的心境,也有生動的描述。史藍克對於描繪「阿姨」遭到政治打壓的幾段插曲,也值得一讀;譬如,在國會補選期間,翁山蘇姬造訪丹老遭遇困難,主要是因為當地政府拒絕出借快艇,而被迫在海上漂流許久。

本書最值得讚許的,還是作者對於異議分子與地下組織運作的紀實。

史藍克筆下的異議分子,隻身在網咖苦等,透過網路聊天室招募新成員,並且藉著電子郵件的草稿資料夾來交換敏感訊息。他們退出全民聯,但卻仍保持密切的聯繫與互動;他們不在檯面上,但仍是抵抗政治的一分子。

史藍克就近觀察判斷阿偉等人退黨的決定,認為這些異議分子的退出,儘管「揭露成員對老一輩消極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但卻讓他們「獲得銷聲匿跡的機會,深入半祕密的地下非暴力革命活動空間」。

大仰光地區的抵抗政治,交織著反抗者生命故事的吉光片羽。史藍克善用充滿張力的文字及書寫方式,將讀者網羅在同仇敵愾的氛圍中,跟隨著反抗者匍匐前行。

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對於緬甸的認識有限;但近年來隨著緬甸的開放與轉型,以翁山蘇姬及緬甸之春為主題的豐富著作陸續問世。比起以往,我們更能深入了解大金塔國度的過去、現況與未來。本書從反抗者的視角,近觀緬甸變局,刻畫緬國抵抗政治的實況圖像,深具特色。今有幸拜讀本書的中文版,譯文品質信達雅兼具,為難得之佳作,特此推薦。

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 - ISBN9789570847727(立)-min

(本文書摘內容摘錄自《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由合作夥伴聯經出版授權轉載、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OXLAEY.com,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