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大塊文化新出版《我在飛機上學會的事:一位空服員的告白》,書名上的「空服員」叫李牧宜,也是本書作者。她在下飛機後,將那些來自機艙的社會觀察與動人的故事全部記錄成文字,與大眾分享。
前陣子的華航罷工,激起大家對於空服員勞動條件的關注,也因為空服員們積極團結的態度,讓這場罷工得以快速結束。沒想到,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結束,工總在昨天(7/28)向蔡英文建議,以後不可以由職業工會發起罷工,實在是惡質的「反罷工條款」。
也許有人覺得無所謂,空服員們已經爭取到自己的權益,罷工後取得條件很好。但事實上台灣空服員依然有許多無法言說的惡質勞動條件:制服設計不便利、職場騷擾,都有待航空公司繼續檢討改進。特別是看待女性空服員的眼光,整體職場的價值觀文化對空服員專業的輕視,也都是空服員未來在改善職場勞動需要面對的難關。(責任編輯:黃佳玉)
- 空服員的專業不是賣弄性感
歐美國家比較重視飛機的「運輸性」,重視是否安全的將乘客由甲地載到乙地;反觀亞洲航空公司則更重視以客為尊的服務,如今連空服員的身材、年紀,都成為大家對一家航空公司的評判標準。究竟誰該為這混淆的價值觀和工作文化負責呢?
「客艙失壓時,氧氣面罩會自動落下,請您先拉下面罩或黃色拉帶,罩在鼻子與嘴部,以正常的方式呼吸,然後再協助他人……」這是空服員和旅客都很熟悉的安全示範廣播詞。
因為不同航班的規定,有時會由空服員親自上陣示範,以組員的術語來說,我們總稱廣播組員「唱廣播詞」、示範組員「跳demo」。不過每當在「跳demo」時,我們總懷疑客人是否有在認真學習逃生,還是在打量今日空姐「正不正」、「制服夠不夠緊」?
我常拿這個問題逼問男性友人,想當然耳,答案都非常一致: 「擺在我面前,我不看白不看,當然是看空姐正不正啊!」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組員示範的demo中,每個「舞步」可能都是逃生時救命的關鍵。
先前和已退休的資深姐姐聊到空服員身高問題。
她問我: 「妳知道三十年前,航空公司要求組員身高的初衷是什麼嗎?」我說: 「嗯……因為要關得到overhead bin(行李櫃),還有一般人認為這樣制服穿起來比較修長、漂亮吧!」
她搖頭說: 「妳說的只有一半是對的。原因絕不是因為漂亮,而是因為逃生時,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到櫃上的逃生設備。」
有時候我很懷疑,究竟是誰、是哪件事情,讓大家把空服員的專業投注在「滿足乘客的遐想」之上?
每家航空公司只要換新制服,都會是個大工程,也會占滿各報的最大版面。大家的雙眼都關注著新制服的設計,因為要能凸顯空服員專業形象,又要方便我們在飛機上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記得之前某設計師在新制服發表會後,接受記者採訪。他表示,如果空服員的制服無法引起乘客遐想,就是設計師的失敗,更強調「空服員必須要是性感的」。
當時記者接著追問: 「如果乘客對空姐有非分之想,會被航警抓起來耶!」這位設計師竟回答: 「想一想而已,又不犯法!」
不管是空服員或乘客,制服的美醜皆各有看法,感受也見仁見智,但若制服設計「太過性感」,工作時需要隨時遮遮掩掩,造成工作上極大的不便利,對乘客來說到底好處是什麼?
幾年前也有一家航空公司高金禮聘了一位設計師,請他來打造全新的空服員制服。記得當時的設計因為腰部太貼身、裙長又太短、容易穿幫,多次被空服員要求退回更改設計。設計師當時的回應竟然也是: 「女人,是一定要有腰的。」
空服員制服的基本需求是方便、舒適、功能性,因為艙壓和工作環境的限制,不管是材質、裙長設計,都應以滿足工作方便為最高原則。但從這些設計師的言論,我們可以知道,他們是帶著一顆充滿男性想像的腦袋展開設計的。
究竟在他們死命設計出可以「滿足客人遐想」的制服時,有沒有真正設身處地為組員著想?又有沒有站在企業立場,以塑造組員專業親切的形象作為首要考量呢?還是只有一心想利用自己的作品,來狠狠的「物化女性空服員」一場呢?
親愛的設計師們,你們有想過,組員每天穿上制服時想起您的言論,是會傷心的嗎?
最讓我意外的是,航空公司居然允許這樣的言論公開到媒體版面上。難道物化女性空服員是由航空公司一手推波助瀾而形成的嗎?或許我們可以從空服員的制服、企業的行銷策略上,看出女人的氣質、美麗,甚至是所謂的「性感」,都帶給了航空公司多大的廣告效益。
- 請將注意力放在空服員的專業上
每次看到這種新聞,我都很想大聲說:我們的存在是為了執行飛航安全任務,您所謂的遐想需求,不應透過我們的制服來獲得滿足!
常聽到這樣的抱怨: 「今天的空姐好老……」「當空姐,腿還粗成這樣?」我聽過最過分的是這一句: 「空姐胖成這樣,也太不敬業了吧!」
我很想問他們,組員的年紀、身材究竟可以帶給你們這趟旅行什麼?這和是否能夠安全地讓乘客抵達目的地,有任何關係嗎?空服員也是人,你們會變胖、變老,我們就不行嗎?
記得剛進公司受訓時,老師曾告訴我們,中國某家航空公司在訓練新進空服員時,會幫每一位空服員設定標準「BMI值」,並定期做抽檢。如果發現某位空服員的BMI值超過了原先設定的標準,就會立刻拉班停飛,直到她將自己回復到原本的體態,才有回到飛機上服務的資格。
我滿好奇為什麼搭亞洲航空公司的飛機時,眼前都充滿著身材曼妙的空服「姐姐」;把鏡頭移到國外飛機上,則三不五時看到空服大嬸和空服大媽呢?
是不是對他們來說,空服員的工作可以做到空服「奶奶」,只要有專業的空服知識,空服員便可成為一輩子的鐵飯碗?反觀亞洲空服員則是永遠的青春美麗,一字排開,永遠是空服「姐姐」。
但「姐姐」終究會變老,有些組員因生育而身材走樣,難道就沒有繼續工作的權利嗎?難道企業要持續用這種觀念,促使年紀大的、身材走樣的組員「知難而退」,而維持組員的身材水平嗎?
歐美國家比較重視飛機的「運輸性」,重視是否安全地將乘客由甲地載到乙地;反觀亞洲航空公司則更重視以客為尊的服務,如今連空服員的身材、年紀,都成為大家對一家航空公司的評判標準。
究竟誰要為這混淆的價值觀和工作文化負責呢?
每一位組員在成為正式空服員前,必須接受航空公司嚴格的訓練,包括緊急疏散措施、逃生梯船的使用、滅火程序、急救常識,甚至連野外求生知識,公司都嚴格地進行考核,以確保我們在意外發生時懂得應變。
這些,才是我們的專業。
當真的不幸遇到飛安事故時,您要相信經驗老到的資深「空服大嬸」,還是選擇把生命安全交給身材性感到引人遐想、衣服緊到行動不便的「天降辣妹」?
下次空服員做安全示範時,請您把目光,從組員的身材上,轉移到我們雙手為您指示的疏散路線上、或是前方椅袋的旅客安全須知卡。更請您把注意力放在我們的專業上。
空服招考訊息裡詳細列出空服員的工作內容,裡面從來沒有一項是扮演「性感小野貓」,而是能否安全地把乘客送往目的地、讓飛機平安降落,我們的年紀、胖瘦、美醜,又有這麼重要嗎?
- 絲襪下的一道道傷痕
隨著服務觀念愈來愈普及,空服員的工作精神除了最基本的「飛航安全」外,還必須注意服務的每個細節。廚房對空服員來說,是個溫暖的小空間,但只有在服務結束後,繁忙時,就是個戰場。我們的使命,就是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所有繁重的準備工作。
在上飛機之前,客艙經理會在組員中心帶大家做簡報(Breifing),複習、抽問安全知識及口令,再交代當日航班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許多經理都會在簡報結束前,提醒大家:speak softly, work gently。
這句話,在平時對優雅的女性,都不會是難事,但在廚房裡面對分秒必爭的工作時,卻變得格外艱難。即使是經理耳提面命,難免還是有很多組員發生工傷,在很多組員的絲襪裡,都是一塊一塊的瘀青;在很多組員的手臂上,我們都會明顯看見燙傷的疤痕。
乘客在餐盤上看到的熱餐盒,都是組員在烤箱裡一個一個熱好,再戴上隔熱手套,一個一個塞進大餐盤上的小餐盤中。烤箱中的餐筐有一層一層的鐵架,非常高溫,有時組員在忙碌中會一時忘了戴上手套,或是為了節省時間,直接拿濕紙巾代替。
雖然資深組員都有一雙鐵沙掌,但她們在資淺時期,被燙傷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據說曾因泡麵服務,在亂流中燙傷組員及孩童,因此為了保護乘客的安全,泡麵服務全面取消。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打廚房(負責廚房工作)時,正好是超趕的上海班,落地後發現手上被烤箱燙掉了一塊皮,但在飛機上渾然不知。廚房中的工作處處都是危機,更遑論在亂流中被咖啡、熱茶潑傷了。
在組員優雅的笑容底下,是辛苦的烙印。
(本文書摘內容摘錄自《我在飛機上學會的事》,由合作夥伴大塊文化授權轉載、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email protected],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空姐過比我爽還罷工」? 別再問人家幹嘛抗爭,問問自己為什麼不敢站出來!
80 位空姐貼身觀察,告訴你搭頭等艙的有錢人都在幹嘛?
【欲罷不能】空服員再度上街挺勞工,工總卻提「反罷工條款」讓罷工恐成絕響